黃潔興 彭滟 崔偉倫 羅碧瑩
新生兒細菌感染可引起畸形及嚴重遠期后遺癥, 嚴重時還會導致新生兒死亡, 其危害不容忽視。由于新生兒早期細菌感染缺乏特異癥狀, 需通過實驗室檢查輔助診斷, 這就需要選擇能夠快速反應感染的炎癥指標[1]。報道顯示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細菌感染的特異和敏感指標, 為了增加臨床診斷的準確性, 往往采取多種指標聯合檢測的方法[2]。本次研究擬檢測PCT、CRP指標水平, 探討新生兒細菌感染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出生的78例新生兒列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廣州市番禺區中心醫院出生的78例新生兒的實驗室檢查及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①產婦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完全知情, 并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產婦分娩前定期接受產檢, 無重大內科疾病、生殖道畸形等。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或失訪;②新生兒臨床資料不完整。所有新生兒出生后均接受血培養檢查, 同時結合臨床癥狀判斷新生兒感染結局。根據臨床癥狀與血培養結果, 將伴體溫異常(肛溫<36.5℃或>38℃)、喂養不耐受(嘔吐或胃殘留量>20%喂養總體積)、呼吸>60次/min、呼吸功能不全、皮膚蒼白等細菌感染體征, 血培養陽性證實為新生兒細菌感染新生兒35例納入觀察組, 非新生兒細菌感染新生兒43例納入對照組。觀察組男19例, 女16例;胎齡38~42周, 平均胎齡(38.87±2.41)周;出生體質量2500~4350 g, 平均體質量(2797.43±518.57)g。對照組男23例, 女20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8.76±2.15)周;出生體質量2649~4421 g, 平均體質量(2750.57±557.24)g。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均采集血液標本用于PCT、CRP檢測, 采集方法為在新生兒出生后或入院當天采集外周靜脈血4 ml, 分離血漿備用。PCT檢測采用雙抗夾心免疫法, 檢測下限為0.09 μg/L;CRP檢測采用顆粒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 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完成定量檢測, 檢測過程及相關步驟均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 檢測均由專人完成并嚴格執行質控標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PCT、CRP水平及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 并比較觀察組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PCT或CRP:PCT與CRP聯合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PCT、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PCT、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646、37.265, P<0.05)。見表 1。
2.2 兩組新生兒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PCT或CRP陽性率高于PCT陽性率、CRP陽性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新生兒PCT、CRP水平比較( x-±s)

表2 兩組新生兒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比較[n(%)]
新生兒細菌感染近遠期危害極大, 可誘發新生兒肺部疾病、視網膜病變、凝血功能異常、畸形等,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3]。新生兒細菌感染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與體征, 呼吸暫停、心動過緩是兩個重要的指標, 但是在部分非感染新生兒中也會出現類似癥狀, 因此依靠癥狀很難判斷新生兒是否感染[4-6]。目前用于新生兒細菌感染早期診斷的指標較多, 血培養是診斷感染疾病的金標準,但是檢測所需時間較長, 給臨床帶來諸多不便, 研究顯示PCT、CRP是早期敏感指標的首選, PCT主要由甲狀腺C細胞產生, 在健康個體中的濃度極低, 但發生感染后會顯著升高[7,8]。CRP是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成分, 由于新生兒發育尚不成熟, 免疫狀態低下, 在感染情況下CRP水平不能及時升高, 因此敏感度不及PCT[9,10]。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新生兒PCT、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5.646、37.265, P<0.05)。觀察組新生兒PCT陽性率、CRP陽性率、PCT或CRP陽性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PCT或CRP陽性率高于PCT陽性率、CRP陽性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檢測PCT、CRP能夠提高檢測陽性率, 保證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 PCT、CRP在新生兒細菌感染患兒中的水平會相應升高, 聯合檢測效果更加理想, 能夠提高臨床檢出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李瑩, 劉啟星, 江先錦.白細胞、超敏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聯合檢測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4):179-181.
[2] 吳宏偉, 劉金鳳, 李偉, 等.動態監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在新生兒重癥細菌感染性疾病預后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6, 26(12):1731-1733.
[3] 周素芽, 王麗娜, 周琴, 等.血清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評價.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12):2837-2839.
[4] 戴紅梅, 曹彬.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與新生兒細菌感染類型及嚴重程度的相關性.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 2014, 8(6):764-767.
[5] 張偉明.降鈣素原聯合C-反應蛋白、白細胞診斷新生兒感染性肺炎臨床分析.臨床醫學, 2015, 35(10):19-20.
[6] 劉啟星.白細胞、超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聯合檢測在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征中的應用.實用臨床醫學, 2017, 18(5):62-63, 69.
[7] 李晶, 何海蘭, 朱小石.血清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對新生兒細菌感染性肺炎的診斷價值.西部醫學, 2014, 26(5):649-650.
[8] 林雅茵, 林新祝 , 李雅丹, 等.臍血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對新生兒宮內細菌感染的診斷價值.中華新生兒科雜志, 2014, 29(2):98-101.
[9] 陳巧紅, 葛勤, 陳珊珊.降鈣素原協同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6檢測對新生兒細菌感染的診斷價值.中國醫藥導報, 2012,9(13):94-95.
[10] 周栩平.臍血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6和C反應蛋白對新生兒宮內細菌感染的診斷價值.臨床研究, 2017, 25(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