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人角色的中介作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網絡結構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研究
——看門人角色的中介作用

2018-06-22 06:53:08趙云輝李亞慧
中國軟科學 2018年5期

趙云輝,李亞慧,郭 毅

(內蒙古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社會網絡結構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研究——看門人角色的中介作用

趙云輝,李亞慧,郭 毅

(內蒙古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通過對236名看門人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基于社會資本理論和知識轉移理論,構建社會網絡結構、看門人角色與跨國公司知識轉移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以期探究看門人角色在跨國公司知識轉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看門人角色在社會網絡關系強度、中心位置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看門人角色在中介中心性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突破以往知識轉移研究中“知識源——知識接受方”的二元分析框架,著重關注知識轉移過程中傳輸通道的作用,以“知識源——看門人——知識接受方”為三元分析框架,更為微觀和細致地研究知識轉移過程及機制。

關鍵詞:知識轉移;看門人角色;跨國公司;社會網絡結構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子公司 (獨資子公司或者合資公司)。在華跨國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加對中國經濟實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跨國公司逆向知識的溢出對中國企業知識創造、創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最近十幾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國際市場環境的不斷變換促使跨國公司不斷地提高知識創造和創新能力,而跨國公司為了應對東道國的政府管制和整合東道國的優勢資源普遍實施了本地化經營戰略,在東道國建立社會網絡,加強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網絡之間的知識轉移。因此,分析和詮釋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內在機理,也即分析詮釋看門人、社會網絡與知識轉移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較微觀的層面研究知識轉移過程及機制,從而對增強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提升中國企業知識創造、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之間的溝通橋梁,提供跨邊界對話機會,減少“距離量”,克服邊界阻力,改善團隊學習條件,是跨國公司有效進行知識轉移的關鍵。知識轉移過程需要由行為人進行知識變換[1]。個人所體現的知識整合與協調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尤為重要[2]。個體行為人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為組織獲取知識,并且通過個體行為人的不斷地學習與創新能夠維持組織自身的競爭優勢,因此,個體行為人對組織知識轉移起到關鍵的作用。個體行為人不論采用何種知識分享方式,首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突破個人所屬的群體組織邊界??鐕就ㄟ^看門人的緊密工作,建立關系網絡,提供跨國企業與東道國之間跨邊界對話機會,實現兩者之間知識訪問、知識定制和知識分享。跨國公司網絡內各成員的知識產生于各東道國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之下,其知識轉移的有效性必然受制于東道國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知識轉移模式與轉移路徑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二、理論基礎

(一)跨國公司知識轉移

迄今為止有關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學者們主要與社會網絡理論、知識基礎觀理論和組織學習理論等相結合進行研究。從社會網絡理論角度研究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文獻主要集中在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間或子公司間的內部網絡[3-6]、子公司與東道國間的外部網絡[7-9]以及內外部雙重網絡[10-11];從知識基礎觀的角度研究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文獻主要聚焦于知識的隱性[3,12-14]和模糊性[15-16];從組織學習的角度研究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文獻主要聚焦于知識接收方和知識發送方的特質[17-18]。這些研究文獻雖然為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但缺少對知識轉移過程內部機制更加微觀和細致的探究,比如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哪些個體行為人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而且,眾多研究從組織的層面上分析,以跨國公司各節點組織為最小分析單位,著重研究了跨國公司與網絡中的合作伙伴之間、跨國公司各業務單元間(子公司間)的知識轉移行為,而未能深入研究節點組織的內部個體行為人的知識轉移行為,以及處在重要節點位置上的重要鏈接行為和知識流動機制。

(二)看門人概念界定及在知識轉移中的角色

Allen(1977)[19]在研究企業知識流動時從企業層面界定看門人的概念,將各企業中的“看門人”(Gatekeepers)或“技術守門人”(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解釋為企業從外部知識源獲取知識起到關鍵作用的部分員工,他認為看門人是能夠將所獲取的外部技術知識轉化為所屬組織所需要知識后,并將其傳播給組織中的關鍵員工的行為人。Paul和Whittam(2010)[20]認為看門人是“商業天使”(business angle),作為組織外部的接觸點將組織與環境連接起來,在組織內部具有聯絡和協調的作用。在產業集群領域中看門人或是個人[21],或是企業[22]。如果企業作為看門人,那么該企業處在本地網絡的中心位置上并且與外部知識資源緊密連接[23]。看門人監控外部環境并且將技術信息轉換為本組織可實踐的知識??撮T人在集群的邊界上運作,通過獲取、轉換和擴散知識避免集群內部組織與外部連接關系的鎖定??撮T人能夠促進組織內員工之間信任的建立,使其技術轉移活動能夠順利實現。為了有效進行知識轉移,看門人通過收集、編碼、整合和擴散相關知識,同時允許其他人從自己的外部關系中獲益,并且建立組織內部同事與外部合作伙伴之間的聯系[24]。

看門人對促進知識在組織內進行轉移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多種角色[25]。具有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和關系資本的看門人,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保持內外部信息資源之間更好的連接關系,承擔邊界扳手的角色[26]??撮T人通過諸如,研究出版物以及所擁有的網絡關系從外部環境中搜尋知識,并將其轉換為組織成員所能理解的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之中看門人具有中介角色[27]。Barzilai-Nahon(2008)[28]認為看門人扮演兩個主要角色:(1)守衛和控制信息;(2)收集和擴散來源于組織外部的信息。Levina 等(2005)[29]認為看門人具有跨邊界行為,承擔邊界代理人的角色,在創新多領域中識別和共享信息,同時利用跨邊界代理人的資源促進網絡合作伙伴間的交流與互動。Kevin 和John(2002)[30]基于社會資本理論和角色理論,對232位外派人員進行調研,發現當外派人員承擔看門人角色時,外派人員將本地化信息轉換為跨國公司內部所需求的或所識別的信息,為跨國公司提供更多的利益。

最近,隨著研究者對看門人認識的不斷加深,看門人概念逐漸清晰化。Roy等(2012)[31]認為看門人一般從事中高層的管理工作以及在諸如財務、研發等一些關鍵崗位工作。John N. Walsh(2015)[32]認為在共享信息系統的狀態下,看門人在知識獲取、知識轉換以及知識擴散階段中會產生跨越部門界限的更多分布式行為。例如,在知識獲取階段隨著組織目標驅動點、任務分配、時間界限以及關注焦點的不同,看門人會產生主動和被動知識獲取行為。Winter January(2012)[33]研究認為在非洲制造業缺乏尖端技術和高素質人才背景下,行業技術知識可以從非正式網絡組織中獲取。在知識獲取過程中,有四種類型知識看門人發揮了作用,這四類知識看門人分別是:邏輯性技術知識看門人(TKIG)、實踐組織(CoPs)、關鍵人(KP)以及企業(FIRM)。

上述文獻中雖然對看門人在知識轉移中的角色進行了分析,但未明確企業中哪類人是看門人?本研究基于上述文獻對看門人類型、角色及所屬崗位進行梳理總結,結果見表1。

表1 看門人類型

資料來源:根據文獻梳理所得

三、研究假設

社會網絡研究文獻主要基于Nahapiet和Ghoshal (1998)[34]社會資本的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的三個維度,探究社會網絡各維度對知識轉移的影響。本研究依據Nahapiet和Ghoshal (1998)[34]社會資本結構維(關系強度、中心位置、網絡密度和中介中心性),分析看門人角色[35]在社會網絡結構維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影響中的作用。

(一)關系強度通過看門人角色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看門人在網絡理論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些研究解釋了網絡中特定個體行為人的作用,以及收集、整合和擴散知識的能力。Tushman和Katz(1981)[36]分析看門人在R&D項目組內進行信息轉移的作用時,將看門人看作是組織內部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保持與其他組織較高的交流強度。看門人能夠成功克服和處理跨不同邊界的交流障礙??鐕驹跂|道國網絡進行知識轉移時,在看門人的幫助下,外部信息憑借兩階段過程流入到跨國公司內部。首先,看門人收集和理解外部東道國網絡信息,其次,將其轉換成所能理解的信息,并通過與跨國公司各單元同事的密切交流,幫助其理解和消化[37]這些信息。跨國公司通過看門人的跨邊界網絡活動使信息流向本組織中的其他成員。為了完成這一系列的任務,看門人必須與東道國網絡成員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關系強度代表了在一定時間內看門人與網絡中行為人之間交互的頻率,交互的頻率越高,看門人與其他行為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越多,其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密。這種緊密的網絡關系有利于看門人知識轉移角色的發揮。看門人所具有的內外部資源的結合能力是看門人的重要資產,組織內部的其他個體從看門人所擁有的外部關系中獲益,并且向周圍的行為者拓展本地資源[38]??撮T人和東道國本地組織的頻繁互動促進看門人角色的發揮,進而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產生正向影響。

H1:關系強度促進看門人角色發揮,進而正向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二)中心位置通過看門人角色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從跨國公司網絡的視角,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網絡合作伙伴以及與其他姊妹公司頻繁的網絡關系有益于跨國公司確立在網絡中的中心位置,處在中心位置上的跨國公司能夠控制價值鏈的運作,能夠更容易地獲得東道國的重要資源。處在網絡中心位置上的節點(部門、個人)具有接觸重要資源的權利,這些中心節點使用現有的關系迅速接近其他節點,同時占據主要信息通道。由于這些中心節點具有極高的交流活動,所以他們有能力處理網絡內部節點之間復雜的關系,并且成為其他節點極具吸引力的合作伙伴。Tsai(2002)[39]從組織內部網絡的角度出發,認為組織內部網絡中心性能夠促進新關系的創建。Ibarra(2011)[40]認為組織內部高網絡中心性意味著高的職位等級和有價值資源的高接觸程度。網絡中心位置是促進個人職業生涯[41]、職業流動[42]的重要因素。處在社會網絡中心位置上看門人,能夠通過其獨特的優勢與其他部門之間建立聯系,有利于知識的轉移和擴散。因此本研究認為:

H2:中心位置促進看門人角色發揮,進而正向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三)網絡密度通過看門人角色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社會網絡的異質性通常認為是網絡的多樣性,就看門人所在的網絡而言,多樣性指看門人在網絡中與多種不同類型的人進行交流。這些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別、不同的關系等。Kevin和John(2002)[43]認為外派人員(看門人)在同一個地方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能夠促進他們開發多樣化關系的社會網絡,這些多樣化關系網絡使外派人員為跨國公司承擔更多的邊界角色。此外,一旦一些具有看門人角色的外派人員在東道國定居,跨國公司就會鼓勵他們與很多的社會群體建立網絡關系,例如,與同事、顧客、供應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網絡關系。多樣化的社會網絡能夠促進外派人員履行跨邊界活動。盡管跨邊界活動會引起一些負面的結果,例如,角色模糊[44]。但是跨邊界活動也會產生積極邊界利益。Kevin 和John(2002)[43]認為跨邊界的積極影響會超過其負面影響,并且有助于看門人和跨國公司實現其全球和本地化目標。

此外,由于信息處理的局限性會限制看門人在當前網絡中的搜索范圍,這種結果會導致組織重復接收大量相似信息和冗余信息的可能性增加[45]。更重要的是,組織間網絡如果越密集,網絡的通訊結構就會形成一種集中控制和協調的機制,這些都會給組織業務單元造成極大的壓力[46]。因此,組織的行為預期會對看門人產生強烈的約束機制,限制看門人的行為。嵌入在密集網絡中的看門人被迫遵循網絡中規范和慣例,以滿足網絡成員最低的共同需要。然而,這些規范和慣例可能不適合每一個獨立個體業務單元的情況。因此,本研究認為:

H3:網絡密度抑制看門人角色的發揮,進而負向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四)中介中心性通過看門人角色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網絡中行為主體之間結構洞的存在能夠為成員之間提供非冗余性的信息[47],網絡結構洞數量的增加使可用的信息多樣性增加[48]。Burt(1992)[48]認為非冗余性知識來源的獲得需要網絡中的行為人跨越較多的結構洞,而積累了更多的社會資本。網絡中行為主體的中介中心位置越高,則該行為主體在網絡中的地位或優勢越重要,因為處在該節點的行為主體擁有控制其他網絡成員相互互動的能力。Freeman(1979)[49]認為處在中介中心位置上的個人可以通過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傳遞而影響群體。處在結構洞位置上的成員,具有較多從不同渠道中獲得隱性知識的機會,促進不同行為主體之間隱性知識的互動與交流,進而提高整個網絡內部隱性知識的共享。然而,存在太多結構洞的網絡會使行為主體接觸很多相互沖突的差異化信息,從而致使組織協調差異化信息之間的沖突,而造成行動緩慢等缺點[50]。Lechner等(2010)[47]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結構洞(中介中心性)與知識轉移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同樣,Ahuja(2000)[51]也認為結構洞是一把“雙刃劍”對創新產生正反效應。

在看門人社會網絡中,如果處在中介中心位置上的看門人在不具有強關系的兩方行為主體之間傳遞信息,看門人所處節點的角色就充當了一個“橋”,即,一個可以激發知識傳遞和共享的節點??撮T人在知識轉移中的角色發揮與看門人在網絡中的中介中心位置密切相關??撮T人在跨國公司外部網絡成員與內部網絡成員之間建立起溝通和聯系的橋梁和紐帶,跨國公司內外部網絡成員之間交流和聯系,需借助看門人建立聯系,或者看門人充當信息的獲取者,將信息向本組織成員傳遞。如果看門人在東道國網絡中處在結構洞位置上,那么看門人就會為跨國公司獲得多樣化的信息,進而有利于跨國公司知識轉移。

H4:中介中心性促進看門人角色的發揮,進而正向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四、研究方法

(一)數據收集

由于在華跨國公司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代表性,被調查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大連、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省市。被調研企業總部所在地主要在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根據各省市開發區管委會或政府部門提供了有一定生產和研發能力的跨國企業目錄,每個調研省市選擇50家企業發放調研問卷。問卷發放主要根據表1中看門人所屬崗位進行發放(表2),具體調研方式主要采用面談和電子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發放。

本研究問卷調研分為預調研和正式調研兩個階段,以便獲得模型檢驗所需的足夠的樣本量。預調研是一次小樣本施測,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93份,然后利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對有效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剔除冗余的、信息負荷低的題項,形成正式調研的問卷題項。正式調研是大樣本施測,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正式問卷23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8.7%,有效樣本數量足夠,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從表2樣本的基本信息中可以看出,男性占71.5%,女性占28.5%,這與在華跨國公司看門人大多以男性為主的情況一致。教育背景中,博士占43.8%,碩士占33%,本科的16.5%,這說明本文問卷中的在華跨國公司看門人學歷主要以博士和碩士為主。看門人身份主要以東道國本地人為主,這一情況與實際在華跨國公司的情況吻合。在其工作經歷中主要在東道國工作,所從事的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術工程師崗位中。

表2 看門人樣本基本信息

(二)測量工具

知識轉移績效:本研究結合Ambos(2009)[4]和Dhanaraj等(2004)[52]所開發的量表,將知識轉移績效分為隱性知識轉移績效和顯性知識轉移績效兩部分。隱性知識轉移績效——新市場經驗、顧客偏好知識、管理技巧、應用在其他領域;顯性知識轉移績效——有關公司技術、過程或技術信息方面的書面知識。

關系強度:根據Hansen(1999)[53]的關系強度的單邊(stand-alone)和雙邊(two-item)題項,潘松挺和蔡寧(2010)[54]的企業創新網絡關系強度測量題項以及一些研究者經常使用情感維度對關系強度進行測量[55]的題項,本研究通過6個題項對社會網絡關系強度進行問卷設計。

中心位置:中心位置題項測量依據中心性的定義,借鑒朱亞麗(2008)[56]對中心性的測量量表,通過4個題項對中心位置進行測量。

網絡密度:網絡密度的測量參考了Uzzi(1997)[57]等學者對網絡密度的定義及測量指標,通過4個題項對社會網絡密度進行設計。

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測量依據Victor Gilsing(2008)[58]的研究,設計了社會網絡的中介中心性3個測量題項。

看門人角色:看門人角色變量的測量主要借鑒了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將看門人角色通過知識獲取、知識整合、知識擴散和創建聯系4個題項進行測量。

五、實證結果

(一)信度與效度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 (Cronbaeh’s alpha)0.755~0.850,說明問卷信度良好。本研究利用SPSS 22.0軟件對6個潛變量做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進行KMO 和 Bartlett的檢驗,所有變量KMO系數均大于0.7,Bartlett球體檢驗P<0.001,說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其次,選擇主成分分析,特征根大于1,最大方差旋轉方法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載荷因子小于0.5的4個題項,其他題項因子載荷均在0.57以上,共解釋方差均在69%以上,說明問卷效度良好。表3為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和信度系數,表4為各變量的效度指標。

為了驗證各因子之間區分效度,本研究通過Amos19.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檢驗,比較五因子、四因子、三因子和單因子模型的擬合度。從表5中可以看出,五因子模型(知識轉移績效、看門人角色、關系強度、網絡密度、中心位置、中介中心性)的擬合度最優。RMSA小于0.08,GFI、CFI、IFI都大于0.99,PGFI大于0.5,χ2/df小于3,因此說明五因子模型具有較好的區分效度。

(二)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溫忠麟、侯杰泰、張雷(2005)[59]所提出的中介作用的檢驗流程,本研究設定如下6個檢驗中介作用的回歸模型。

模型1:KTP= A+b1*規模+b2*年齡+b3*行業+b4* 總部所在地+e1

模型2:KTP= A+b1*規模+b2*年齡+b3*行業+b4* 總部所在地+ b5*ND

b6*RS+b7*CP+b8* BC +e2

模型3:KTP= A+b1*規模+b2*年齡+b3*行業+b4*總部所在地+

b5*教育背景+b6*經歷+b7*崗位+b8*GR+e3

表3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和信度系數(N =236)

**.在 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在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括號內為信度系數。

表4 各變量題項效度值

表5 變量區分效度的驗證性因子分析(N =236)

模型4:KTP= A+b1*規模+b2*年齡+b3*行業+b4*總部所在地+b5*教育背景+b6*經歷+b7*崗位+b8*RS+b9*CP+b10* BC+b11*GR+e4

模型5:GR= A+b1*教育背景+b2*經歷+b3*崗位+e5

模型6:GR= A+b1*教育背景+b2*經歷+b3*崗位+b4*RS+b5*CP+b6* BC +e6

這里的RS是關系強度;CP為中心位置;ND為網絡密度;BC為中介中心性;GR為看門人角色;KTP為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表6中關系強度、中心位置、中介中心性均對看門人角色產生正向顯著影響。關系強度在5%的置信水平下對看門人角色影響顯著。中介中心性、中心位置在1%的置信水平下對看門人角色產生顯著影響。溫忠麟、侯杰泰、張雷(2005)所提出的中介作用的檢驗流程,表6中關系強度、中心位置對知識轉移績效的標準化系數(c’)與直接效應的標準化系數(c)相比都明顯減低,因此說明看門人角色在關系強度、中心位置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而中介中心性的標準化系數不顯著,說明看門人角色在中介中心性對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表6 看門人社會網絡結構維、看門人角色與知識轉移績效回歸結果

注:***表示在 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表示在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六、討論與管理啟示

(一)研究結論

1.看門人角色在關系強度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以關系強度為自變量,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回歸系數為0.175(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而引入看門人角色變量以后,關系強度對知識轉移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145,回歸系數有所降低,說明看門人角色在關系強度與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Granovetter(1982)[60]指出,“與弱連接相比,強聯結關系更愿意為合作伙伴提供幫助,并且在幫助對方的時候也更為輕松”。強連接為看門人提供更多知識交流的機會,促進看門人和更多合作伙伴之間的知識共享的意愿。隨著交流的加強,看門人能夠收集本企業所需求的知識,從而提高知識轉移績效。

隨著交互強度的不斷增加,網絡中的信息中心度增加,說明網絡其他交互伙伴與看門人的信息交互路徑增加,信息變得通暢,因此看門人獲取外部網絡信息變得更加容易,增強看門人角色的發揮??鐕究撮T人與東道國社會網絡成員之間的聯系愈頻繁,雙方間的信息交流就會愈多,雙方的關系也變得緊密,緊密的關系建立能夠促使看門人獲得越來越多的信息,因此有益于看門人知識獲取角色的發揮。隨著交流強度的增加,看門人更加熟悉和理解東道國的風俗文化及習慣等本地特征,有利于其獲得本地的各種資源和東道國支持。因此,跨國企業看門人與東道國網絡成員的緊密交互為其獲得更多的東道國社會網絡信息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2.看門人角色在中心位置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中心位置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進行直接回歸的回歸系數為0.260(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而引入看門人角色以后,其對知識轉移績效進行回歸的中心位置回歸系數為0.195,回歸系數與直接效應回歸系數相比,所有降低,說明看門人角色在中心位置與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

從資源獲取優勢的角度,處在網絡中心位置(度中心性)上的看門人享有較高的聲譽和信任,并具有利用外部資源的較高能力[40]。聲譽和威望的形成促使外部伙伴更愿意與其合作,并不斷地投入資源[61]。當跨國公司看門人與處在中心位置的本地企業看門人進行互動,關系增強時,跨國公司看門人就可以利用本地企業在本地網絡中的資源,同時跨國公司在本地網絡的優勢增加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聲望。因此在社會網絡中具有較高中心性的看門人更容易接觸或獲取到較多的資源和信息,高中心性的看門人更容易獲得行業內的最新信息。居于網絡中心的知識接受企業要想繼續獲得由高的網絡中心度所帶來的知識、信息的獲取和控制優勢,就必須保持與其他企業在技術上的勢差,由此吸引其他企業與自己建立聯結,因此,它們在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時意愿會更加強烈,愿意投入的精力也更多,而這些都會進一步對知識轉移效果產生積極影響。從回歸結果中,本研究發現看門人角色在中心位置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撮T人在東道國網絡中的中心位置,容易獲取東道國網絡中的資源,看門人憑借這種社會資本,來調動社會資源,因此,這些對看門人知識獲取、調整等角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影響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

3.看門人角色在網絡密度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影響中無中介的作用

實證結果表明,網絡密度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不產生影響。因此網絡密度也無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故假設未得到支持。從組織內部的視角出發,具有內部適度連接的、與其他組織的正式領導有橋介關系的、與企業單位內部的高密度以及廣泛與外部接觸的高績效工作團隊能夠更快地完成項目目標[62]。然而,如果在組織內部許多看門人之間有斷裂的關系、大量的結構洞以及社會閉合的缺乏都會危機組織的穩定性。然后,組織開始失去作為一個連接整體的身份。看門人之間斷裂的關系,意味著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信息流動的停滯或各部門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圍墻”存在,這種狀態不利于組織整體目標的實現。在團隊層面上,Gabbay和Zuckerman (1998)[63〗表示通過個體科學家所產生的過多中介行為阻礙了企業的創新。本研究認為假設未得到實證支持的原因可能在于,分析網絡密度對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應該分別從組織內外部的視角出發,分析網絡密度在組織外部網絡和組織內部網絡中對知識轉移績效產生的不同影響,或者將二者有機的結合,進一步分析網絡密度對知識轉移的影響。

4.看門人角色在中介中心性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影響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

中介中心性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進行直接回歸的回歸系數為0.276(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而引入看門人角色以后,中介中心性對知識轉移績效進行回歸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說明看門人角色在中介中心性與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績效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應。

處在中介中心性較高位置(結構洞)上的看門人,在信息傳播中充當橋介作用或連接器作用。處于結構洞上的看門人具有更多的弱關系,塑造了弱關系的獨特優勢,中介中心性較高的看門人為其帶來了獲取更多一致性信息的機會,此時看門人具有信息控制的絕對優勢。處在此位置上的看門人能夠把握相關領域市場和技術發展的現狀及趨勢,不斷增強對信息涉獵的廣度??鐕究撮T人與處于網絡結構洞位置的本地企業看門人、其他跨國公司看門人建立戰略聯盟,發揮本地化合作伙伴或其他跨國公司的多樣化的市場信息優勢和信息控制優勢,便于積累更多本土知識。顧麗敏和段光(2014)[64]認為處在網絡中介中心位置的企業,知識共享意愿會影響知識轉移效果。處在網絡中介中心位置的節點會利用所處的有利優勢,結合其本身的偏好、利益或其他因素,對知識轉移進行控制,不輕易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信息或知識傳播出去,從而網絡內部的結構洞就會出現,致使產生更多的機會成本,結構洞的存在會影響到其他成員的學習與知識共享效果。一旦跨國公司看門人占據了東道國網絡的中介中心位置,那么該跨國公司的看門人就控制了知識流動和轉移的方向是知識網絡中轉移的中介和橋梁??撮T人所具有的高中介中心性會控制和影響網絡內的知識轉移方向。

(二)管理啟示

1.跨國公司“社會網絡——看門人——知識接收方”知識轉移的三元模式建立,能夠從更微觀的層面理解知識轉移的全過程,與以往的“社會網絡——知識接收方”知識轉移二元模式相比,知識轉移環節雖然增加,但是由于看門人具有專業的知識轉移角色,對信息的準確收集,確保了知識的實效性。因此,本研究建議跨國公司進行知識轉移時,應建立從個人層面(例如,看門人)到組織層面的完整轉移路徑體系,而不能跨越組織中重要行為人角色的作用試圖走捷徑。通過知識轉移傳輸通道的構建,進行專業分工,提高信息的實效性,減少信息損失的風險。

2.增強與東道國網絡成員間的互動。加強看門人與東道國網絡中合作伙伴積極交流的主動性,了解和熟悉本地文化與環境,對看門人獲取東道國網絡資源提供條件。跨國公司開展對看門人在東道國情況方面的培訓,尤其加強對非本地看門人的培訓,讓其認識和了解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和風俗文化,為其提供能與東道國合作伙伴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同時,跨國公司應注重加強東道國本地人的看門人角色,因為東道國本地人對東道國的政治經濟與風俗文化的了解比非本地人更熟悉,能夠迅速把握東道國市場的需求變化,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本地開拓市場、拓展業務創造條件。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首先,本研究是基于跨國公司看門人的調研數據進行結論驗證的。在調研過程中,根據看門人定義和以往的研究文獻將看門人界定為跨國公司技術工程師、領域專家和關鍵人物。嚴格進行界定可能導致問卷調研對象受到限制。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收集能更準確地捕捉到看門人角色的數據,證明看門人的重要性或還未探測到的功能。

其次,未來看門人的研究應考慮情景變量,動態分析看門人角色變化。未來看門人的研究基于開放創新與實踐創新過程,更多關注創新活動,而且作為開放創新與實踐創新主要內容的用戶驅動創新更需要技能嫻熟的看門人存在。應注意到看門人除在本組織中具有的內部角色之外,還可能具有外部角色,因此,看門人角色研究具有更廣泛的研究意義。本研究認為未來研究應考慮情景的因素,動態地考慮看門人的角色變化。

最后,看門人角色的發揮不僅取決于其擁有的社會資本,而且受到看門人本身人力資本水平的影響。因此,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雙重影響知識轉移機制的研究,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PERRIN A. Knowledge lost in transla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brokers in knowledge transf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2013,12(3): 214-225

[2]JACQUIER-ROUX V, PARAPONARIS C. Diversity and knowledge sharing: An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processes in Multinational Firm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12, 42(3): 335-349.

[3]KOGUT B, 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3(24):625-645.

[4]AMBOS T C, AMBOS B, SCHLEGELMILCH B B. Learning from subsidia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dquarters’ benefits from reverse knowledge transfer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06(15):294-312.

[5]RALF BUCKLEY,CLAUDIA OLLENBURG.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Cross-cultural adventur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40):419-422.

[6]DIMITRATOS P, PLAKOYIANNAKI E, THANOS I C, et al. The overlooked distinc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ubsidiary learning: Its managerial an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mode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23(1):102-114.

[7]CHEN C J, HUANG J W. How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structure affect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social interaction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 ̄ment.2007,27(2):104-118.

[8]張曉燕. 東道國知識強度對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的影響[J]. 經濟管理, 2008(7): 45-48.

[9]關 濤. 知識特性對跨國公司選擇知識轉移工具的影響[J]. 科研管理, 2012, 33(5): 79-85.

[10]MEYER M. The rise of the knowledge broker [J].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10b,32(1):118-127.

[11]FARIZA ACHCAOUCAOU, PALOMA MIRAVITLLES, FIDEL LEN-DARDER. Knowledge sharing and subsidiary R&D mandate development:A matter of dual embeddednes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23): 76-90

[12]INKPEN A.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6(2):223-229.

[13]薛求知, 關 濤. 跨國公司知識轉移:知識特性與轉移工具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06, 9(6):64-72.

[14]ZHANG X.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enterprise R&D tea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ecology[J]. Information Studies Theory & Application, 2016.

[15]SIMONIN B L. 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7):595-623.

[16]LEE S C, CHANG S N, LIU C Y, et al.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protection, knowledge ambiguity, and relational capital on alliance performance[J]. Knowledge & Process Management, 2007, 14(1):58-69.

[17]COHEN W M,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eience Quarterly, 1990,35 (1): 128- 152.

[18]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4):473-496.

[19]ALLEN T J. Managing the flows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disseminatin of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in the R&D organization[M]. MIT Press. 1977.

[20]Paul Williams paper to the esrc research seminar series-collaborative futures: New Insights from Intra and Inter-Sectoral Collaboration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February 2010.

[21]ABITTAN Y, ASSENS C. Le rle stratégique des hommes-orchestres dans l’écosystème des ples de compétitivité[J]. Vie & Sciences Economiques, 2011,2(188): 22-37.

[22]Morrison A. Gatekeepers of knowledge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 Who they are, how they interact [J]. Regional Studies, 2008,42:817-835

[23]GIULIANI E, BELL M. The micro-determinants of meso-leve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a chilean wine cluster [J]. Research Policy, 2005(34):47-68.

[24]FRéDéRIC RYCHEN, JEAN-BENOT ZIMMERMANN. Clusters in the global knowledge-based economy:Knowledge gatekeepers and temporary proximity[J].Regional Studies, 2008(42):767-776.

[25]JOCELYN CRANEFIELD,PAK YOONG. Interorganis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The role of the gatekeep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2007(3):56-89.

[26]GITTELMAN M, KOGUT B. Does good science lead to valuable knowledge? biotechnology firms and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citation pattern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49(4):366-382.

[27]GRADWELL T. Outsourcing knowledge creation:Don’t give the game away [J]. Specialty Chemicals, 2003,23 (8):24-25.

[28]BARZILAI-NAHON K. Toward a theory of network gatekeeping: A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inform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2008,59(9): 1-20.

[29]LEVINA N, VAAST E. The emergence of boundary spanning competence in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MIS Quarterly, 2005,29(2): 335-363.

[30]KEVIN Y AU, JOHN FUKUDA. Boundary spanning behaviors of expatriates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2, 3 (37):285-296.

[31]ROY Y J CHUAA, MICHAEL W MORRISB 1, SHIRA MOR.Collaborating across cultures: Cultural metacognition and affect-based trust in creative collabor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2,118(2):116-131.

[32]JOHN N Walsh. Developing new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by technological gatekeep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5, 35: 594-605.

[33]WINTER JANUARY. The gatekeeper and the knowledge environmentwho they are, how they work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high-tech manufacturing and R&D firms [EB/J]. http://works.bepress.com/knowledgeispower/1/

[34]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 242-266.

[35]KOSTOVA T, ROTH K. Social capital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a micro-macro model of its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297-317.

[36]KATZ R, TUSHMAN M.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nagerial roles and career paths of gatekeepers and project supervisors in a major R&D facility[J]. R&D Management,1981(11): 103-110.

[37]WHITLEY R, FROST P. Task type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a government research laboratory[J]. Human Relations, 1973, 26(4):537-550.

[38]RYCHEN F, ZIMMERMANN J B. Special Issue of regional studies:“Clusters in the global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gatekeepers and temporary proximity”[J]. Routledge, 2008,42(6).

[39]TSAI W. Social structure of “coopetition” within a multiunit organization: Coord ination, competition,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 Organ- ization Science, 2002(13): 179-190.

[40]IBARRA H, HANSEN M. Are you a collaborative lead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6):1-17.

[41]MARSDEN P V, HURLBERT J S. So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outcome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 Social Forces, 1988, 66(4):1038-1059.

[42]PODOLNY J M, BARON J N. Resources and relation ̄ships: 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ity in the workpla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62(5):673-693.

[43]KEVIN Y AU, JOHN FUKUDA. Boundary spanning behaviors of expatriates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2(37):285-296

[44]BLACK T L, FERNANDES E T, ELLIS D G, et al. The effect of tube gastrostomy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tresia[J].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1991, 26(2):168-70.

[45]LEVINTHAL D A, MARCH J G. The myopia of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S2):95-112.

[46]ROWLEY T J. Moving beyond dyadic ties: A network theory of stakeholder influ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87-910.

[47]LECHNER C, FRANKENBERGER K, FLOYD S W. Task contingencies in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group networks and initiativ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4):865-889.

[48]BURT, RONALDS. Structural hole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9]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mceptual class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 1979(1).

[50]KELLER M S, COLN C E, TRIMBLE J A, et al. The utility of routine trauma laboratories in pediatric trauma resuscit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5, 188(6):671-678.

[51]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3):425-455.

[52]CHARLES Dhanaraj, MARJORIE A Lyles, HKEVIN Steensma. Managing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IJVs: the role of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the impact 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4(35):428-442

[53] HANSEN M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cross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1): 82-111.

[54]潘松挺,蔡 寧.企業創新網絡中關系強度的測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5):108-116

[55]MARSDEN PV, CAMPBELL KE. Measuring Tie-strength[J]. Social Forces, 1984, 63: 482-501.

[56]朱亞麗.網絡中心性對企業間知識轉移影響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8,27 (12):1-6.

[57] UIZZ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eience Quarterly,1997,42(l):35一67

[58]VICTOR Gilsingb, BART Nooteboomb, WIM Vanhaverbekec, et al.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ovel technologies: Techn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ness centrality and density[J]. Research Policy2008,10(37):1717-1731.

[59]溫忠麟,侯杰泰,張 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37(2):268-247

[60]GRANOVETTER M.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3): 1360-1380

[61]STAM W, ELFRING 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ra- and extraindustry social capit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51(1):97-111.

[62]REAGANS R, MCEVILY B. How to make the team: Social networks vs. demography as criteria for designing effective tea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4, 49(1):101-133.

[63]GABBAY S M, ZUCKERMAN E W. Social capital and opportunity in corporate R&D: 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contact density on mobility expectations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998, 27(27):189-217.

[64]顧麗敏,段 光. 基于網絡集中度的產業集群知識共享研究:以江蘇省科技型產業集群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14(9):142-149.

TheEffectofSocialNetworkStructureonMNEs’KnowledgeTransfer——TheIntermediaryEffectofGatekeeperRole

ZHAO yun-hui, LI ya-hui, GUO yi

(BusinessManagementSchool,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Hohhot010070,China)

Abstract: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of the 236 gatekeepers, based o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ory, the study build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the gatekeeper role and in knowledge transfer of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diation role of gatekeeper role in knowledge transfer of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tekeeper role have partial intermediary effect in the influence of central location and relation intensity to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Gatekeeper role has 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 in the influence of betweenness centrality to knowledge transfer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deepe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theory,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 gatekeeper role; MNEs;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F270

A

1005-0566(2018)05-0147-13

收稿日期:2017-10-15

2018-03-2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1662022);國家自然基金項目(71573292)

作者簡介:趙云輝(1979-),女,內蒙古敖漢旗人,內蒙古財經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識轉移。

(本文責編:海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91精品小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亚洲色中色| 久久6免费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97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综合色88|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操国产| 久久亚洲天堂|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色视频久久|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亚洲aⅴ天堂|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玖玖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久久a毛片|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日本一区高清|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亚洲国产黄色|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91啪在线|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