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孫廣勇
緬甸2010年對外開放后,《環球時報》記者多次到這個日新月異的東南亞國家采訪。心態平和的緬甸人過去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但近日再去緬甸,記者發現當地人對科技知識和高科技產品的渴求明顯增加,這其中不乏中國因素。
6月中旬,由中國科學技術館與緬甸教育部聯合舉辦的“‘體驗科學,啟迪創新展覽——中國流動科技館緬甸國際巡展”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辦。從3D打印到智能機器人,從航天科技到生命科學,從信息技術到人體健康,展覽全面展現了中國的科技成果。展覽期間,緬甸民盟中央執委吳溫隆坐著輪椅來觀看,并表示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原定要出席科技展開幕式,但后來赴外地協調國內事務未能成行。吳溫隆說:“穩定與發展是緬甸的兩大要務,中國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運用先進科技促進緬甸經濟發展上。”
“原來中國是這樣把衛星發射到月球的,太棒了!”“機器人能模仿我的動作,好神奇啊!”“我利用磁力搭建的鐵柱橋,非常牢固!”“第一次體驗這么多新穎的科技展示內容,而且和我們的生活這樣貼近。”展覽上,對科技好奇和忙著各種體驗的緬甸中小學生都很興奮。內比都第六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格盛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以后要去中國上大學,把先進的科技帶回緬甸。”擔任講解的仰光大學學生昂考歐說:“只有科技發展了,緬甸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緬甸教育部部長苗登基用整個上午時間參觀科技展,并親自體驗科技示范機械。他感謝中國科技館和緬甸人分享科技成果,為緬甸青少年學習科學打開了一扇窗。
有緬甸同行希望《環球時報》記者能多給他提供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科技發展的材料。記者第一次去緬甸時,當地用手機的人還不多,但現在年輕人已是智能手機不離手,而中國品牌的手機幾乎成為“標配”,原因是既便宜又好用。同樣,中國品牌的空調、洗衣機等白色家電也受到緬甸人的青睞,他們認為“中國制造”的科技含量高。
在緬甸經濟發展中,政府和企業界也希望運用現代技術,提升產業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在從仰光、內比都飛往中國的航班上,經常可以遇到前往中國交流和學習工業、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緬甸代表團。另據了解,最 近5年,有50多名緬甸青年科學家赴華工作,150多名科技人員赴華培訓。
緬甸交通部橋梁廳總工程師登昂前不久到中國學習橋梁維護與管養方面的技術,他認為中國在橋梁設計、建造、檢測、養護方面都是世界級的水平。今年4月緬甸出現危橋垮塌事故后,緬甸建設部邀請日本、韓國、中國等企業對十多座橋梁進行檢測,對比發現,無論從專家團隊規模、技術實力、設備配備等各個方面,日本和韓國等企業都不如中方。登昂說:“選擇和運用來自中國的先進技術,緬甸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
環球時報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