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江泓
汽車駛出門頭溝城區,沿109國道迤邐西行。一路上,右側依山,左側則有永定河綿延相隨,一直陪伴我們來到大山深處——雁翅鎮付家臺中心小學。
付家臺中心小學坐落在珍珠湖畔,是一所山區低年級寄宿制學校,整個學校在校生74人,住宿生45人,且40%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或留守家庭,學生與家長聚少離多。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確立了“以師生發展為本,構建學習生活一體化自主教育管理和工作生活一體化的教育服務管理”理念,努力讓學校成為師生快樂成長的樂園、溫情關懷的家園。
為了打造溫馨的家,鞏景茹校長和老師們花了不少心思。
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學校有在家的感覺——
女生要享受小公主待遇,所以,女生宿舍從壁紙到床上用品都是粉色系,溫馨、淡雅、浪漫;男生要成為小勇士,所以,男生宿舍從壁紙到床上用品都是藍色系,沉靜、浩瀚、寬廣。宿舍的名字也很有特點,女生的叫玫瑰谷、杏花村、百合居、蘭花坊……男生的叫圓夢庭、聚英軒、文星居、匯文閣……
為了讓學生感覺到親如兄弟姐妹般的情誼,學校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以混齡方式安排宿舍,以大帶小;在餐廳吃飯分桌也是混齡搭配,哥哥姐姐照顧弟弟妹妹;為了讓學生吃得好,校長親自調整食譜,還每月和老師們一起動手為孩子們包一次餃子……
每次假期后開學,學校都會用新穎的歡迎儀式給學生送上驚喜——
在校園里掛起中國結、紅燈籠,營造出祥和的春節氣氛;用紅色防滑墊鋪起百米“紅毯”,每個進入學校的學生都像明星一樣走“紅毯”,并接受老師們送上的毛絨玩具。
學生一進校門,老師就遞上來一顆彩虹棒棒糖,讓他們品嘗校園生活的甜蜜。
發給每個學生一條彩帶,讓他們寫上心愿,掛在校園的樹干上。于是,教學樓前就有了一排五彩繽紛的心愿樹,學生上課下課都會看見自己的心愿。
在付家臺中心小學,所有的活動都是適合孩子的,都是孩子喜歡的,孩子們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端午節,包粽子話屈原;中秋節,品月餅誦詩文,與周邊鎮街居民一起賞月聯歡;元宵節,做燈籠猜燈謎,感受濃濃的傳統節日氣氛;清明節,走進青白口村“一元春”藥鋪,聆聽家鄉的革命歷史,認識家鄉的革命英雄;“七一”建黨節,來到京西第一黨支部,聽全區優秀黨員“頌黨恩,悟黨情”,激發學生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學校的年會也是既有趣又有意義。2018年新年,付家臺中心小學舉辦了“講述我們的故事,收獲成長的快樂”主題年會,以講述師生的故事為載體,弘揚和傳遞社會正能量為主題,引導老師們發現身邊的小幸福,以陽光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為學生搭建舞臺,展示風采,和家長們一起歡度新年;感受社會溫暖,學會感恩,激勵師生家長更加奮發向上,營造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在年會上,大家奉獻了很多溫暖的故事——校長講后勤人員的無私奉獻和溫暖關懷;學生講老師如何像媽媽、像朋友;老師講學生的進步和家長對自己的協助……全程其樂融融,充滿感動。
很多人用“珍珠湖畔的一粒珍珠”贊美付家臺中心小學精致的美,但學校的師生和家長覺得這里更像溫馨快樂的家。因此,家長也愿意把孩子送到這里,留在這里。三年級王然同學的爸爸媽媽都在朝陽區工作,孩子卻留在了付家臺中心小學:“在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關懷、愛護下,我相信我的孩子一定不會比那些城區的孩子差。”在這里,孩子們的笑容是燦爛的,輕松的,自信的,也是自豪的:“我們才是校園最美的風景。校長媽媽說了,有了我們的歡聲笑語,校園里就充滿了生機。”
三家店小學位于門頭溝區龍泉鎮三家店村。如果不看校門,很難有人會想到擁擠的街市中竟然藏著這樣一個“豪門”;如果不是看到門口的校名,更難有人想到,這里是一所農村學校——
古意盎然的校門,院內的仿古建筑群,水景墻,漢白玉大理石雕刻,遮天蔽日的老槐樹,庭院深處竟然還有一處“山西會館”……
尤其讓我們吃驚的是這里的學生。走到學校的每個“節點”,都會有學生講解員走上來,聲情并茂地介紹這里的特色和寓意,那架勢,完全就像一個專業的小導游。
聽到記者的夸獎,田俊曉校長講了一段親身經歷。
田校長剛來三家店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參觀,出發前,田校長做了一個“戰前動員”:“同學們,咱們今天要進城里參觀。大家都穿了新校服,一定要表現出咱們三家店小學的氣勢和精神來,好不好?”田校長以為,以他曾獲得全區演講一等獎的水平,學生聽了他的鼓動一定會情緒高昂,誰知聽到的卻是沉悶的回應:“知道了。”他又問了一遍,回答還是一樣。
這件事引起了田校長的思考,我們的學校需要怎樣的文化?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人?經過研討和論證,三家店小學形成了“爾雅教育”理念,以培養知書達理、愛近澤遠的少年為育人目標,讓三家店小學走出的孩子溫文爾雅、陽光自信。
恰逢臨近三家店小學建校百年,學校借助這個契機,面向社會征集紀念文章和學校文物,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收集到學校的各種文物、老照片210件,回憶文章71篇。在此期間,國旗下講話的系列內容就是三家店小學的光輝校史、優秀校友事跡和校園紀念文章,這成為激勵全校師生的精神動力。
學校精心打造校園環境。學校建筑彩繪中描繪了35個傳統美德成語故事,包括仁、義、禮、智、信等,契合了學校“古樸、典雅”的辦學目標。老師引導學生看彩繪、讀成語、講故事,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爾雅書院內外,既充滿書香氣,又典雅幽靜,成為師生的最愛。水景墻及洗手池的漢白玉大理石上雕刻的圖案,取材于中國歷代名畫,讓孩子們時時受到藝術熏陶;操場上的國防教育和奧運知識墻,傳遞愛國情懷,又滲透著國際理解教育。
學校依據傳統文化特色開展誦讀展示活動,一年級朗誦古詩一百首,二年級朗誦《三字經》和《弟子規》,三年級朗誦《笠翁對韻》,四年級朗誦小古文,五年級朗誦《千字文》,六年級朗誦《論語》。學校還以建筑彩繪中的35個傳統美德為載體,開展主題研究活動。借助區級攀登閱讀項目,引導低年級讀繪本,中年級讀故事,高年級讀經典名著,培養孩子的書香氣息。
2014年,“走進三家店”校本課程獲北京市課程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年,學校被評為門頭溝區書香校園示范校。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三家店小學教育質量、社會聲望不斷提高,學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教職工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發展自信和能力自信樹立起來了。
妙峰山民族學校坐落在妙峰山腳下,毗鄰永定河,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農村寄宿制學校。
我們走進校門時正趕上大課間,大大小小的孩子,多次變換的隊形,還有豐富多彩的活動——推鐵環、打太極拳、跳竹竿舞、花樣跑……熱鬧卻秩序井然。馬煥校長說,學校把多種活動統編成一個系列,中小幼所有師生每天都一起進行30分鐘的“花樣大課間”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快樂的、富有民族教育情懷的課間。
其實,這個大課間只是妙峰山民族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中的一環。作為門頭溝地區唯一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為一體的民族學校,學校以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為己任。
學校每周拿出一節體育課開展民族體育活動,1-6年級側重推鐵環、踢毽子、太極拳、蹴球、竹竿舞等項目;7-9年級將民族體育活動與課堂教學、專項體育訓練相結合,開展珍珠球、籃球、舞龍舞獅等項目。通過民族體育課程,引領學生由易到難地學習民族體育知識,掌握民族體育技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學校還成立了舞龍舞獅社團。每年5月,社團走進妙峰山傳統廟會,獻上精彩的舞龍舞獅表演。
學校將民族節日納入學校課程。不僅是中小學,連幼兒園也開設了民族傳統文化課。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配五彩繩、做香包等,已成為幼兒園常態化的活動。2017年,學校又在原有基礎上豐富了活動內容,如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畫“王”字、用艾蒿蘸水給孩子額頭手臂“沐蘭湯”,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體驗我國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
妙峰山是一個寶地,除了民族傳統,還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妙峰山民族學校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妙峰山地區藥用植物識別與鑒賞”,在小學和初中設置選修課,帶領學生識別妙峰山地區的藥用植物,調查藥用植物資源、編寫本地的藥用植物圖譜、制作藥材標本、了解本地藥用植物的藥用價值、制作展板進行宣傳。這個過程,不僅讓學生了解家鄉的藥用植物,而且激發起他們愛家鄉的情懷。
但是如果僅憑上面的課程就認為這所山里學校很“土”,那可錯了。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可是一點都不落后呢。
幾年來,學校依托學習力項目推動課堂教學改革。1-8年級在專家指導下同步開展研究,力求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效銜接。
學校整合資源開設了科技類課程,形成了依托社團活動的小學、初中連續性科技教育模式。一、二年級有航模社團,三、四年級有創客社團,七年級有機器人社團,八年級有DI課程。
2017年4月27日,學校科技節拉開帷幕,孩子們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了“放飛夢想”“體驗模型制作”“科普航空知識宣傳”等多種體驗活動。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情懷,對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馬煥校長說,她的心中有這樣一幅圖——
綠色叢山中有一群紅色建筑,有藍衣人(教師穿藍色校服),有紅衣人(學生穿紅色校服)。紅衣人在藍衣人的引領下,以學習為快樂。12年后,紅衣人已經有了初步選擇自己生活的本領,有對自己行為做出判斷的能力,信心百倍地離開了。藍衣人像身邊的大山一樣,把另一群紅衣人迎進自己的懷抱。
“仁義禮智民族品,勤敬雅誠妙峰人”,這是妙峰山民族學校的育人目標。妙峰山民族學校的師生,正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