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引起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變革,而且帶動了教育組織管理、教育過程乃至整個教育模式和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進一步驅動了教育督導的整體變革。這就要求教育督導部門必須借助信息化手段、運用大數據思維開展教育督導工作,強化教育督導的科學性和影響力。近年來,豐臺區在督導信息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
北京市督導室研發建設了北京教育信息管理應用系統,此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實現了督導工作的即時記錄。通過移動終端,實現學校督導工作的實時錄入、實時溝通、實時評估。二是規范了工作流程。特別是掛牌督導的工作記錄,從計劃、實施、報告到結果的使用,均按工作規范流程設計,督學在上報的過程中進一步規范了工作環節。三是實現了即時的檔案電子留存。督學在上傳督導過程時,所產生的各種文檔和影像資料等多媒體資料可做到永久儲存,實現便捷管理、高效檢索和綠色辦公。四是督導工具特別是評估指標體系標準化。如信息采集方式統一,數據口徑統一,數據采集完畢后實現了全市的標準統一,提高了數據的可用性。
市級平臺具有科學高效、快速便捷的特點,我們借助其優勢,避免大量的重復開發與信息重復錄入,在設計區級信息平臺時,一方面用好市級平臺區級版,另一方面認真分析區域特點,做到市區兩級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在掛牌督導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在工作計劃、經常性督導工作方案、實地督導信息采集、督導報告信息留存等方面充分利用市級平臺的區級版,使督導工作流程更規范,實現電子檔案的永久留存。同時,從豐臺區教育督導實際工作出發,依據區域督導特色建設區級平臺欄目,目前重點建設了以下幾個部分:區級信息發布,重點是向社會反饋督導信息與督導結果;督學工作展示,重點展示督學責任區建設、工作亮點及督學風采;督學評估工作,導入已有的評估監測項目結果,為學校和督學服務;同時,還有各級各類學校及所有專兼職督學學習的資料庫,包括各級各類政策文件、培訓資料及學校工作展示,課題研究,督導雜志等,供學校及督學學習使用。
以創建“國家級創新區”市級檢查為時間節點,目前豐臺區的督導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了“1.0版本”,但此平臺更多的是實現了信息發布的功能,尚未全部實現管理平臺的功能,還有很多問題要分步解決。后期,我們會結合北京市掛牌督導信息管理系統的相關功能,找到兩個管理平臺的融合點,充分調研,在發展豐臺區督導特色的基礎上,使其更加完善。
推進教育督導信息化的重點在于“化”,這不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督導工作的簡單疊加,而是對傳統督導理念、體系和流程的全面重組和再造,形成“數據說話、數據評價、數據決策、數據創新”的督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就區一級而言,要想積累形成涵蓋督政、督學、評估監測,特別是包含掛牌督導的一些基礎性數據的督導數據庫,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但對于已有的數據,我們要加強深度挖掘與分析,在實際督導工作過程中運用大數據思維,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從而創新教育督導方式,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為督導主體提供發展引領。
1.借助滿意度課題引導學校開展數據研究,提升學校辦學品質
區督導室從2011年起與北京市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合作開展學生家長滿意度調查工作,這是豐臺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機構和社會評估參與督導評價的一次有益嘗試,同時也是改革傳統的教育督導模式和評價方式,以大數據為基礎進一步探索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督導模式的有益嘗試。
豐臺區督導室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視角出發,為學校發展把脈,從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德育工作、教學工作、學校環境、教育效果6個方面提供人民滿意態勢圖,在學校、學段和全區不同層面提供大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研究。為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時效性,第二輪的調查對象從學生家長擴大到學校干部和學校教師三個維度,目的是通過不同維度的評價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收集不同層面對教育的需求及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對指標體系進行了修訂,對于“深綜改”背景下的一些重點問題、區域特色問題、學校干部教師及學生家長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都進行了關注。這份大數據不僅對于診斷評價學校、改變行政決策有著重大意義,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校提升辦學品質。因此,向學校發布數據并引導學校分析數據、用好數據,才能更好地發揮數據的價值與意義。
豐臺區滿意度項目以數據發布和課題引領的方式出現,由教科院督導中心評估室承擔區級總課題,從區級層面引領各校開展數據研究,各責任區及項目校承擔子課題研究,根據每年數據情況分析學校優勢及問題,特別是第二輪滿意度調查中的項目組數據分析報告,提供了矩陣分析圖,方便學校從優勢區、成熟區、優先發展區、有待改進區直接了解家長及干部教師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滿意度數據情況,根據不同指標得分情況制定課題方案,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不斷完善。同時,教科院選派專家作為課題校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學校開展實踐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搭建平臺,請專家開展數據分析講座,請各校開展數據分析課題實踐展示,為開展校際交流與學習提供方便。從課題幾年來的開展情況看,學校重視數據,在教科院指導教師的引領下,深入挖掘數據,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從文化建設、干部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學生發展等方面逐年深入研究,很多工作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態勢。同時,在數據使用上實現了兩個扭轉,不僅從數據中思考學校管理中的問題,更從數據中尋找學校發展優勢,并且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固化為學校特色;數據不僅為研究提供抓手,更為研究過程提供了精準驗證。這種督導工作與科學研究的深度結合,使督導部門真正與學校形成了發展共同體,同時更好地發揮了督導的指導功能。
2.以數據為基礎,探索“五環節”精準督導模式
目前,從日常督導轉向區域重點問題專題督導,從一般規范化督導轉向研究型發展式督導,已成為現代督導的發展趨勢,我們在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條以數據為支撐的“五環節”督導模式,提高了督導的科學化水平。
例如,豐臺區“創建文明示范區”的聯合督導中,在教科院的指導、支持下,我們充分整合資源,依據市指標體系,聯合教科院德育研究室共同研制了相關問卷,責任督學在下校督導的過程中采集數據,督導中心評估室利用SPSS系統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德育研究室結合數據分析報告和豐臺區德育工作特點完成工作改進報告,對工作經驗加以固化,對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給出改進建議。將數據分析與工作改進報告同時提交給學校與責任督學,為學校改進工作和責任督學再次下校督導提拱依據。在此基礎上,督導中心與德育研究室深入研究,在原問卷的基礎上改進設計,針對問題重新設計題目,讓責任督學有針對性地進行第二輪隨訪督導。
又如,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督導中,督學工作室運用數據探索構建了以數據為基礎的回訪“一校一指標體系”:根據督導過程中收集的相關問卷數據,首先專職督學進行了數據分析并共同研討確定工作路徑,然后以責任區為單位,由專職督學引領責任區內所有兼職督學依據問卷數據找出學校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集體會診進行歸因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研討協商確定更具針對性、指向性的改進標準,形成基于數據的學校回訪“一校一指標體系”及督導建議,同時提交區督導報告供行政部門決策參考。
根據這兩次有益嘗試,我們可以進一步把督導模式完善并固化成以下五個環節:督導與監測、整理與分析、歸因與同構、反饋與指導、決策與問責。1.督導與監測:在責任區開展督導工作的過程中,督學根據不同督導主題實施督導與監測,收集數據并錄入,同時提出相關數據分析要求。2.整理與分析:評估室整理平臺數據,利用已有軟件如SPSS,或根據相關要求研發數據分析模型并形成數據分析報告;督學工作室針對數據分析報告進行診斷、挖掘,梳理督導相關結果。3.歸因與同構:以責任區為單位,引導責任督學進行歸因分析并共同構建回訪指標體系或提出督導建議。4.反饋與指導,在數據歸因基礎上,本著尊重學校主體地位的原則與學校共同協商并指導學校改進工作。5.決策與問責:相關重大問題由督導室反饋決策進行行政干預與監督問責。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嘗試對督導需要的信息資源、關鍵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和管理,為督導工作的科學化管理提供了基本條件,嘗試變經驗督導為證據(數據)督導。不僅使學校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作出反饋調整,也提升了責任督學督導的精準性。
在大數據時代,技術手段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新督導理念與工作模式,以“互聯網+教育督導”的深度融合為基礎,更好地發揮督導職能,為教育事業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