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述林
中高考改革打破了初三全科統考、高一結束之后文理分班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選課走班。這對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學管理困難與挑戰:一是選課走班對學校師資數量和結構帶來挑戰,使教師常規管理復雜化;二是走班上課,師生流動性強,師生面對面充分溝通存在障礙;三是“一人一張課表”,導致學生學習管理復雜,對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出新挑戰;四是學生不再固定在一個班級,容易導致學生德育出現“空檔”。
選課走班對教師提出的挑戰:一是樹立“全學生”的觀念挑戰,在傳統的行政班管理中,班主任主管德育、科任教師主管學科,教師面對的是“半個學生”,走班后,教師必須既管學科又管德育,要面對完整的學生;二是“全流程”監管和評價學生的能力挑戰;三是“全優質”的教學質量挑戰;四是保持“全無休”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挑戰。
最終,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學管理困難和對教師的挑戰都匯聚到對教師管理的困難與挑戰上:一是教師不敢、不能請假或生??;二是教師專業進修的工學矛盾困難與挑戰;三是教師績效考核的困難與挑戰;四是“核心素養觀”下教師綜合素質提升的困難與挑戰。
首先,嘗試大學段排課,對接“區管校聘”的教師管理機制。
面對“教師不敢、不能請假或生病”“教師專業進修的工學矛盾”等困難與挑戰,以目前學校的師生比,尤其是語數外學科以外的師生比,從學校層面解決,是個非常棘手的困難,因為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分類而編制的“一人一張課表”,意味著同一時間同一個學科同一備課組的教師都在不同教室上課,所以,同備課組教師不存在“賦閑”或者“錯時上課”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一位教師請假或者生病,同一備課組是沒有能“救火”的。針對這個問題,教育集團初步嘗試“大學段排課”,即高中(或者初中)作為一個整體,非語數外學科不同年級盡量錯開同一時段上同一學科。當某一年級某一學科教師請假(如臨時外出學習)或生病時,同一學科不同年級教師及時“補場”,形成非語數外教師的跨年級上課與管理機制。
未來,隨著語數外學科加入分層走班行列,教研組內“補場”面臨“無解”。這就需要學區內調劑或者區域內統籌。所以,選課走班、分層走班的全面推進呼喚教師管理的“區管校聘”機制。
其次,構建以量化為基礎的多元激勵體系,增強教師職業獲得感。
教師不再歸屬于某個固定的行政班,有的教師可能要承擔不同教學班的教學任務,同一教學團隊的教師未必都平行地教同一課程,同一教學班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行政班,同一學段的學生未必修習相同的課程……如此復雜的情況,如何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業務績效?學校需要以量化評價為基礎,建構多元激勵體系。
師德量化:所有被教學生對教師進行賦分評價,求平均值,得分95分以上的教師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育人過程量化:將學生日常行為和常規成績納入任課教師育人效果目標考核范圍,得分高的教學班級獲得紅旗和表彰,得分和獲獎次數計入年度考核數據庫;教學成績量化:包括合格考過關率、等級考優秀率、學段成績的增量率。堅持“分數是鏡子而不是辮子和鞭子”,形成以量化評價為工具的激勵性評價體系,讓絕大多數教師有工作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構建培育教師“核心素養觀”的組織保障體系。
教師的核心素養是指具備正確的學生核心素養觀并具備實現其培養目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完善把學習型組織建在備課組的校本研修組織體系,是實現“核心素養觀”下教師管理的組織保障。
“一人一課表”要求備課組同一時間全體行動,這需要備課組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和而不同”,而且要在教學管理上“異中求同”。同與不同,必須建立在對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高度認同的基礎上,基于不同學生發展需求進行差異化實施,所以,備課組建設極其關鍵。把學習型組織建在備課組,以學案編寫為抓手,形成集體分工、個人初備、團隊研討、形成共識、分頭實施的教學內容編寫校本研修基本流程。
圍繞教師“核心素養觀”的培養,采用四大舉措:漸進式——議,到先行試點區考查、觀摩、商議;進入式——學,學習典型經驗、學習政策文件;硬推式——訓,開展集體培訓、專項模擬;能動式——行,做樣板課、開研討會。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