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太 戴文勝 姜華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2000年,學校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EPD(環境、人口、發展)項目。十幾年來,學校始終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南,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讓師生參與到“留住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中。
這一階段為2000-2006年。學校開始參加可持續發展教育課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加強環境教育,開展環保活動,提高師生的環境意識,使師生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在部分與環保有關的學科中進行教學滲透。
學校和教師“十五”期間申報了多項可持續發展教育課題,并圓滿完成了課題研究任務。2004年,學校被批準成為“環境、人口與持續發展(EPD)”教育項目的示范學校;2005年,獲得國家級“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創新獎。學校教師自編了一本環境教育校本教材,在初一年級每周開設一節環保課。在地理、美術、政治等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知識,培養師生環保意識。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指導各學科教學,師生共同發現、確定并掌握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知識點,并將其作為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
這一階段為2006-2010年。學校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并確立了學校發展愿景,即建設綠色生態節約型學校。
將節約教育活動納入德育工作。通過開展環保和節約教育活動,培養師生的節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做到“我學習、我行動、我監督、我建言”。例如,成立德育校長助理團,檢查學校的節水節電情況;組建“綠色銀行”,回收利用廢舊紙張和廢舊水瓶;設立節約糧食監督崗,開展“光盤行動”;成立節水先鋒隊,向社區居民發放節水器具,組織居民參與節水活動,增強其節約意識等。
將節約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中。依托課程,強化各級課程中的節約教育內容。在國家課程中,挖掘各學科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節能減排、保護資源的知識點,以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美術學科教學為主。在地方課程中,運用北京市的《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讀本和海淀區《北京的水》讀本進行節約資源講座。師生共同修改完善學校自編的環保校本教材,并在初一年級開設一周一節的環保校本課程。
參加節約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中學生“留住一桶水”活動;參加華夏綠洲助學行動,幫助更多的西部小伙伴;與海淀區郵局共同開展“寄一份包裹,送一份關愛”活動,為汶川地震災區學生捐獻物品。
在理念的引領下,節約型校園建設初見成效。學校初步建成了雨水回收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太陽能使用系統、地熱能使用系統。
這一階段為2010-2012年。學校運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全面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確立學校辦學特色,助推學校邁上新臺階。
優化和變革學校管理機制。引入項目管理模式,提高專項業務行政效率。將每學期學校的重點工作分為具體的項目,設立項目負責人,并對項目的研究內容、依托的理念、達成的目標、人員組成(團隊建設)、實施步驟、條件保障、結果呈現、評價方式等進行科學規范的分項管理。變革管理體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一室六中心”,即辦公室、學生發展中心、教學管理中心、教師發展中心、課程建設中心、畢業年級指導中心、行政服務中心。將“布置—管理—檢查”模式變為“培養—規劃—自主發展”模式,幫助每一位教師設計個人發展規劃,通過規范、科學的校本培訓,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提升專業能力。
深度開發和提升課堂效能。深度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作用,開展全方位的教學實踐研究,并及時提煉、固化實驗成果,并使之常規化、規范化。同時,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優秀教師團隊。通過階梯式的培訓、研討與課堂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組織能力、互動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自主研修能力。此外,為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學校還開設了特色課程,為有潛力的學生搭建平臺。
這一階段為2012年至現在。本階段,學校確定了“建一所幸福學校”的奮斗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可持續學習能力。結合學校“有趣、有參與、有成就”三有幸福課堂的標準,打造參與、共生的幸福課堂,培養具有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學生。突破學科教學的局限,以主題探究為路徑,綜合多學科教學,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如以“黃土地 民族魂”為主題的文科綜合課、“新能源背景下的函數應用”理科跨學科研究課、“使用清潔能源,留住綠水青山”文理綜合跨學科研究課等。
建立節能減排教育基地。學校創建了節約型生態校園,形成了生態校園文化,并建設了節能減排設施,包括:雨水回收裝置、中水回用設施、地熱資源使用裝置、太陽能光伏照明系統、廚余垃圾處理系統等設施。編寫了《節能減排校本教材》,并建立了節能減排教育基地。學生在參觀和了解學校節能減排設備的過程中,掌握這些設備的原理,了解它們在節約資源方面的作用,讓師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的好習慣,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創建新能源創客教室。學校是北京市首批世界銀行資助建立新能源教室的5所學校之一,為了讓新能源教室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制定了4種新能源教室使用方法:開學第一課認識了解新能源、開設新能源教室選修課、成立“新能源創客”社團、師生共同遵守環保公約。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