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俠
師德是社會賦予教師的職業要求,必須通過教師的內化才能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而良好的心理素養是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的基石,所以,師德建設必須要關注教師的心理素養,將其作為提升師德水平的重要途徑。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關注人的積極方面,會更好地促進人的心理發展和潛能發揮。因此,我們可以從保護因素入手,探索提高教師心理素養的有效措施。
通過友好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教師與家人、學生、學校領導和同事的交往之中。這種人際關系構成教師工作、生活的特殊環境,對教師的工作狀態和心理狀態產生影響。因此,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通過和諧的組織氛圍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學校組織氛圍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并影響其成員行為的內部特征,包括共同的社會標準、社會信息和價值觀。民主平等、開放自主的組織氛圍可以給教師一定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和諧融洽、互幫互助、溝通順暢的工作氛圍,可以增加親密感,減少教師工作中的挫折感和無助感,使其安心工作,提升職業幸福感。
通過適度的工作壓力提高教師的效能感。適度的工作壓力能夠提高教師對工作的熱情,激發教師工作的動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但是,當壓力過高、過強,超過預警時,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明顯下降,出現各種生理、心理反應。因此,工作壓力對教師是一把雙刃劍,保持適度壓力是提高教師工作效能感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通過學習壓力應對方式,降低壓力的負面影響。壓力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或事件時,運用自身的內外部資源,做出任何消除、減弱、預防該壓力情境或事件的努力,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師采用適當合理的方式對壓力進行宣泄和舒緩,可以將壓力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同時又可以發揮壓力對工作的積極作用。
通過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心理彈性。提高情緒管理能力包括個體對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和對他人情緒的認識與適度反應的能力。學習積極的思維方式,可增強教師的心理彈性和自我和諧。采用積極思維方式的教師,對自我有積極的認識,能夠客觀評價自我的能力與不足;能由己及人,客觀、靈活地評價別人,減少偏見和固執;能對情境變化有積極的認識,不采用僵化的思維方式和應對方式面對世事變化,接納世事中的不完美之處。積極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應對社會生活和工作內容的變化,積極應對學生的各種發展問題,減少人際沖突和內心矛盾。
推行人性化管理,重視組織氛圍對個人的影響。學校應重視組織氛圍對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以及和諧、民主、寬容、平等的心理氛圍。關心教師的工作、生活,當教師有困難時應盡量提供支持和幫助,給予教師充分的理解和關心;欣賞教師的努力,充分肯定教師的辛勤付出和創新努力;減少對教師的檢查評比,尤其是那些具有功利化導向的評價方式,減少教師因評價內容與教育理念不一致引發的矛盾心理和不平衡感,保護教師的職業熱情和工作成就感。
創造人際互動機會,幫助教師搭建人際關系網絡。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以給教師提供感情支持和實際幫助。教師工作環境單一,社會交往范圍狹窄,人際關系網絡不足。學校可以創造條件,擴大教師的交際范圍,增加教師與領導、同事、學生、家人的積極互動,改善交往質量,幫助教師形成由領導、同事、家人、朋友、學生等組成的積極人際關系支持網絡,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
學校心理輔導室為教師提供專業心理支持。學校心理輔導室不僅要關注學生心理,還要擔負起為教師提供心理支持的職能。學校要聘用專業心理輔導教師,完善心理輔導室功能;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增加心理調節培訓指導,讓教師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況;為教師提供放松心情、發泄情緒的場所和方式,讓教師在工作之余適當放松自我;定期開展教師團體體驗活動,提高教師心理素養;聘請心理專家,為有咨詢需求的教師提供個體心理咨詢。
制定教師心理成長規劃。教師的心理素養成長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一樣,需要專門的引領和培養。學校應該就教師的心理成長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根據教師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和可能遇到的挑戰,設計培養目標,采取恰當的培養方式,為教師終身發展奠定心理基礎,促進教師潛能的發展。
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培養積極情緒。用積極、健康、有益的休閑活動豐富教師的生活,幫助教師放松心情,引發積極情緒,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學校要致力于校園文化建設,重視教師的業余生活,組織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娛樂、休閑活動,開闊教師視野,使教師的生活豐富多彩。
創造運動機會,幫助教師保持運動習慣。生理影響心理,每天都留出固定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幫助教師增強積極情緒,緩解壓力。學校可以增加運動場所、設施和運動指導,利用團體的力量,帶動教師進行體育鍛煉,使教師形成運動習慣,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評價的教師心理素養提升途徑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FB162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