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貴仁 黨思宇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L17AWW002)。
摘 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成名之作。小說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是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典型例證。本文通過對小說主題表現,創作手法及藝術效果的分析,結合加拿大特有的文化背景,探究小說中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表現形式,進而探析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實踐意義以及現實主義內涵。
關鍵詞:《少年Pi的奇幻漂流》;魔幻現實主義;分析
作者簡介:時貴仁,男,1962年出生,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加拿大文學研究;黨思宇,女,1993年出生,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一、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綜述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加拿大文學中重要的流派之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拉丁美洲的一種文學流派,是敘事小說的一種類型,更廣義地說,是涵蓋一系列神奇魔幻元素的藝術形式。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以其構思新穎奇特,風格奇幻怪誕見長,成為了拉丁美洲文學甚至世界文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通過神奇、怪誕、異乎尋常的寫作手法和人物情節設置,將各種超自然的現象加入到對現實的刻畫和描寫之中,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矛盾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刻印在讀者的腦海中,喚起讀者對現實問題的反省。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完美地繼承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開拓更具表現力的創作手法。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作家敢于在文學創作中進行實驗性的探索,這得益于加拿大多元的文化土壤對創新精神的滋養。在創作手法上,作家們大膽地嘗試意識流、心理分析、時空交錯等后現代主義創作手法,通過夸張、荒誕的筆法深化作品的現實意義。
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以現實和經驗為切入點,通過發掘現實和經驗的現實主義特征來說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認識現實、批判現實、解決現實問題方面的價值。加拿大魔幻現實主義豐富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內涵,使一切現實和經驗成為可以通過文學解讀的文本,成為可以表述的話語,現實即文學,文學亦現實。加拿大的魔幻現實主義既具有魔幻的表象之下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又具有從現實中抽象出的魔幻對現實的具體化功能。
二、《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中典型的開創性作品。它挑戰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當人們身處險境,面臨死亡和極度痛苦時,我們是應該堅持信仰還是堅持真理。小說中的魔幻現實主義將神奇魔幻和人性本質結合起來,揭示在面對痛苦和死亡時,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作者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使小說更具魅力,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1.獨特神秘的主題表現
主人公Pi是一名印度教徒,印度教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但他喜歡關于印度教的一切,無拘無束的宇宙,多個神明的同時存在,善惡有因果,靈魂有輪回的教義,使他沉迷其中。而當他偶然遇到神父,他又跟隨神父認識了基督教。起初Pi對基督教充滿疑惑,但當神父用大愛解釋了Pi的所有疑問時,Pi相信基督教也可以給予他精神上更高層面的追求。繼而,Pi又信仰了伊斯蘭教,他不在乎其他人對伊斯蘭教的看法,只堅信自己的內心,全身心地去認知和感受他所相信的教義。三種宗教信仰在Pi的身上并不沖突,他反而將這三種信仰的元素恰到好處的融入他的生活中。
主人公Pi的父親對Pi的多重信仰表示:“如果你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那等沒有信仰。與其如此,不如選擇相信理性,相信科學。我寧可你經過深思熟慮否認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而Pi的母親則說:“科學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內在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解決現實問題,后者解決心靈問題。父親和母親的說法不同,也就意味著Pi面臨著抉擇。要理性還是要信仰,這是一個精神領域的經典困境。Pi最終做出的選擇是:“我決定去受洗。”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誠,Pi并非一個虔誠者,他是個泛神論者。多年后,成年Pi的一番論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種超自然的、至高無上的力量作為信仰依靠。至于是信奉毗濕奴、耶穌還是安拉,并不重要。換而言之,在他的意識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種特定的神明。
魔幻現實主義的主題表現中,宗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紐帶,宗教和想象同科學和理性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多重宗教信仰為小說增添了魔幻色彩。《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Pi在少年時的癡迷追求各種所謂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在人性與物性認識上的探索。
關于信仰,虔誠者選擇信仰解決問題。現實世界里,人們會對同時信奉多種宗教的人產生質疑的眼光,而與此同時,每一個宗教信仰都具有排他性,信奉多種信仰的情況罕見至極。科學而理性的解決問題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性。而對于Pi來說,選擇信仰只是為了逃避問題。信仰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具體膜拜的對象,而是一個寄托,一個可以逃遁的空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著主人公Pi可以出奇平靜的講述這段艱難的漂流歷程。
2.怪誕陸離的創作手法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講述了主人公Pi在少年時同一只老虎在海上漂流的冒險故事。作為一種魔幻性的表現手法,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無所顧忌。然而在現實層面,這個故事又真是發生,符合邏輯,符合理性。
小說講述了沉船事件后,Pi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只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活吃了斑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殺死了鬣狗。至此,少年Pi在開始了海上求生的故事,也就是如何面對理查德·帕克的故事。
繼而,Pi又講述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故事。其實,救生艇上并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的母親和Pi自己。廚子殺害并吃掉了受傷的水手,然后又殺死了Pi的母親,Pi忍無可忍,出于憤怒殺害并吃掉了廚子。最后的現實是,最終只有Pi活了下來。
兩個故事中,各種元素完美對應,水手是斑馬、廚子是鬣狗、猩猩是母親、Pi自己則是老虎。故事中,Pi將自己一分為二,自己代表著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剝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發怒,本能地恐懼,毫無掩飾地表達自己最粗糲的欲望。
關于落難于救生艇上與幾個動物之間的故事,以及在海難調查人員問詢下,Pi選擇了與老虎理查德·帕克在同一艘救生艇上漂流冒險的故事,而不是選擇自己母親被廚子殺害的故事。正是這種魔幻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才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虛幻的故事看似不合乎情理,但卻更容易讓人接受;而故事另一層面的殘忍性使讀者拒絕相信,或許,在當今現實社會中,人們更愿意去相信人性的丑惡離我們更遠,只能接受或是警示這個殘忍事實只是在動物形態層面才存在。魔幻現實主義亦真亦幻的表現手法,使讀者在虛幻的故事中進行理性的現實思考:殺戮和犧牲不是為了讓我們質疑人性的陰暗,而是讓我們在苦痛經歷后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堅定對信仰的追求。
3.神奇夢幻的藝術效果
小說最后,主人公Pi在島上獲救,白天有著無窮的食物,干凈的淡水,以至于他鐘情于這個小島,不想離開,對未知和死亡的恐懼讓他想在這個島永遠生存下去,他甚至將女友送給他的紅繩系到了樹上表達他對小島的依戀。然而夜幕降臨,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開始吞噬魚類,那深不可測的湖水在吃著自己養育的動物,同時他又看到了那個仿佛蓮花的樹葉,一層層剝開后看到了人類的牙齒。白天和黑夜,饋贈與索取,吃和被吃。這就是此岸,這就是人類,這就是生存的殘酷。Pi毅然選擇逃離小島,因為他不想繼續活在過去,吃著同類生存下去。他跟隨著神的指引,乘著小船,向著脫離獸性的彼岸駛去。但此時,他仍然無法完全脫離獸性的一面,載著老虎繼續出發。直到最后,老虎走進了叢林里消失了。Pi因此很難過,因為人類的獸性幫助人類在最危難的時刻生存了下來,而當人無限的追求并接近神性的時候,獸性會在不被察覺時離去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Pi自身的突破和超越完成了他從獸性到人性在到神性的升華,不斷突破自我,尋找自我,如此奇幻的藝術手法使讀者耳目一新,作者用這種近乎瘋狂而又含蓄的藝術效果講述了這個冒險故事中殘酷的事實,亦是對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問,和人性的反思。
三、結語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揚·馬特爾運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表現手法來探討宗教信仰和科學理性的元素。加拿大的魔幻現實主義既具有魔幻的表象之下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又具有從現實中抽象出的魔幻對現實的具體化功能。小說中魔幻的元素與現實的敘事相結合,為讀者營造了充分的想象空間,體現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認識現實、批判現實、解決現實問題方面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靜.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再解讀[J]. 安徽: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
[2]于景梅. 歷磨難而成長因信念而不凡——英語小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魔幻現實主義解讀[J]. 丹東: 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3]揚·馬特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M]. 姚媛譯. 江蘇: 譯林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