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醫學界的頭號人物,被譽為我國醫學界的旗幟與楷模。經他診治的病人,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外至他國政要,無不對他嘖嘖稱贊。
他是著名的醫學科學家、兩院院士,提出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新概念,在輸精管結扎手術的基礎上提出多種輸精管絕育法,確立了腎上腺髓質增生為獨立疾病,對腎切除后留存腎的代償性增長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和臨床研究。
他更是德高望重的醫學教育家,開我國性教育先河,教書育人數十載,闡述多種醫學教育理論,提出多項創新教育觀點,為醫學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的醫學科普事業作出了獨特貢獻。
作為國之大醫,吳階平有著怎樣的求學經歷?又如何與教育結緣?
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吳階平親身經歷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本人也從一個舊知識分子成長為新中國的國家領導人。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一種經歷為他的人生深深打上了“教育”的印記:從1966年擔任北京第二醫學院院長,到1985年擔任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到2001年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他集畢生經驗,對醫學教育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成長規律、醫生的人文素養、醫患溝通技巧、醫療服務藝術等提出了許多創新性觀點。這一切的成就,起源于他的家庭教育,孕育于他在協和醫學院的求學階段。
吳階平的第一個老師是他作為實業家的父親吳敬儀。在吳階平兒時,父親就請老先生教孩子們讀古書、學算術。20世紀初,北京東單三條那座高墻深院的清朝遺老“豫王府”,被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買下拆掉,花5年時間在原址上蓋起了一組磨磚對縫、綠瓦飛檐的宮殿式樓群,那就是協和醫學院。吳階平兒時到北京治傷曾在那里住過,他當時恍如進入了一座神秘莫測的迷宮。從此,他便下定決心要到協和醫學院念書。
吳階平16歲中學畢業考入燕京大學,完成了協和預科3年的學業后,1936年正式進入協和醫學院這座“王府”。在當年,那是十分令人羨慕的事情。
協和醫學院學制8年,在美國注冊,畢業生由紐約大學授予博士學位。學校教授多為美國人,教學全用英文,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極為嚴格,每門功課要75分才算及格。學生們拼命苦讀,仍難免被淘汰。
在協和醫學院學習期間,吳階平不僅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更注重在實踐中刻苦學習。他特別關注教師們的治學與做人態度,從中學習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吳階平表示,最不喜歡死讀書讀死書。
在協和醫學院,學生們奮力向那個“象牙塔”的尖頂上攀登,考試時一般都得掉幾斤肉,可吳階平常常是進餐就寢按部就班,卻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吳階平不僅得過獎學金,并且在畢業典禮時舉著標牌帶領全班同學入場。按照規定,只有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獲得這個榮譽。

1936年吳階平從燕京大學醫預科畢業

在協和醫學院讀本科時的吳階平

吳階平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

手術臺上的吳階平
畢業前夕,吳階平聆聽了學院內科主任、荷蘭醫學家斯乃博教授題為《有準備的頭腦》的報告。報告題目取自法國科學家、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巴斯德的名言:“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吳階平把這句話深深印在了腦子里。多年后,吳階平所取得的成就,無不與“有準備的頭腦”有關。他的這種意識與習慣,就是在讀書時養成的。
1942年底,吳階平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之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在被日軍占領的北平生活令他感到壓抑,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鐘愛的醫學事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且在世界著名華裔泌尿科專家謝元甫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對泌尿外科產生興趣。
1947年,吳階平被選送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導師是現代腫瘤內分泌治療的奠基人、著名泌尿外科專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哈金斯教授。
吳階平從哈金斯教授身上學到了很多,包括國際前沿的醫學理論、科學的研究方法及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等,這為他日后從事泌尿外科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吳階平在臨床方面不俗的表現,也令哈金斯十分贊賞。由于手術技術精湛,吳階平在美國得到了“三只手”的榮譽稱號。
就在吳階平即將學成回國時,哈金斯教授把芝加哥大學的科研大樓藍圖展現在他的面前:“這是你將來的實驗室。我可以把你的家眷都接來。”美國教授真誠地挽留這位打算回國的學生,許諾可以給他最為優越的工作環境。然而,吳階平毅然謝絕了恩師的挽留。
吳階平認定自己的事業在祖國,他有一個心愿:發展中國的泌尿外科事業。1948年12月1日,而立之年的吳階平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飛回了硝煙彌漫的祖國,把自己的事業融于國家的需要之中。此后,在諸多工作崗位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