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虹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文字的把握與運用,筆者認為既得益于課內,也得益于課外。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真正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比較閱讀,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進行課內多課對比,課內外結合對比閱讀,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進行到底。
【關鍵詞】比較閱讀;讀寫結合;描寫;技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了明確的說明,強調了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課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將一篇篇課文當作例文,教會孩子們說話、寫話??梢?,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讀是為寫服務的。學習一篇課文僅僅讀到其“寫了什么”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讀到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么寫?即揣摩作者如此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也就是對語言形式的把握和運用。本文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廣玉蘭》一文為例,談談筆者的有關想法,希冀得到同行們的指正。
一、多課對比——挖掘讀寫結合的深度
蘇教版的語文教材的課文單元結構性較強,往往一個單元的課文,要么體現同一教育主題,要么體現同一題材……因此,閱讀教學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同一單元課文在內容上,在寫法上有關聯性的,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比閱讀,發現不同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獨具匠心,從而習得寫相同題材的文章的方法。
狀物類習作是習作教育的重點,相應的,狀物類的文章也是蘇教版教材的重點所在?!稄V玉蘭》是六年級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狀物類文章,在教學中,我樹立以寫作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將文本與本單元的另一篇狀物類文章《夾竹桃》以及三年級學過的狀物名篇《荷花》進行探尋比照,從課文范例中習得技法,形成能力,為狀物類習作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在“比”中習得細致描寫的手法
《廣玉蘭》的第三小節,用總分結構細致描寫了花開花落時的不同姿態,這樣的文字是值得學生反復品讀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在寫時,用更多的筆墨寫了花落時的形態,這是有一定的用意的,更能體現出廣玉蘭生生不息,更能體現廣玉蘭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與以前學過的《荷花》進行對比朗讀,從而發現作者描寫的精妙妥帖:
過渡:有人說花美,美在它的形態,的確,你瞧那滿樹的花朵,各有各的風姿(出示圖片)
師:花開花落,各有風采,不同作者描寫花的開放,描寫手法上又有什么特點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含羞待放,碧綠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幾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鉆了進去,那里面橢圓形的花蕊約有一寸長。盛開著的玉蘭花,潔白柔嫩得像嬰兒的笑臉,甜美、純潔,惹人喜愛。先前熱熱鬧鬧開過的廣玉蘭花呢,花瓣雖然凋謝了,花蕊卻依然挺立枝頭,它已長成近兩寸長的圓莖。圓莖上面綴滿了像細珠似的紫紅色的小顆粒,這就是孕育著新生命的種子。遠遠看上去,一株廣玉蘭就像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選自課文《廣玉蘭》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選自課文《荷花》
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小節:
(1)讀一讀:對比朗讀兩段寫花開花落的片段。
(2)看一看:發現結構和描寫上的異同點。
(3)想一想: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學習反饋:
生:《廣玉蘭》描寫花的形態的結構是總分總的結構,分別寫了花的四種不同的形態。《荷花》是總分結構,寫了花的三種形態。
師:請第一小組的同學合作來讀讀廣玉蘭花的四種不同形態。
(第一小組學生合作讀第一片段)
師:請第二小組的同學合作來讀讀荷花的三種形態。
(第二小組學生合作讀第二片段)
師:古往今來,世人皆愛賞花開,不喜花落,所以會有林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惆悵感慨。不過作者卻不以為然,“花謝太傷感,你認為有必要寫花的凋謝嗎?”生1:寫花謝更能體現生命的延續,孕育的是種子。生2:因為花謝后才會有種子,這是新的開始,不是生命的終結。生3:有花開自然就有花謝,這是正常的生命循環。師:是呀,花開花落,本就是生命延續應有之態,凋謝的花,如長者,孕育新生命,是新的開始,正是廣玉蘭生命力的體現。因此,作者在這里花了這么多的筆墨描寫花謝時的形態,是有他的特別用意的。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學生不僅知道描寫花的形態,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描寫,還知道在體現花的內在精神時,可以用不同表現力的文字,詳略處理,使文章讀起來更有意蘊。
(二)在“較”中領略文章技法的特點
《廣玉蘭》與同單元中的《夾竹桃》,都呈現出語言精練、情感真摯、構思精巧的特點,是學生進行狀物類習作寫作的重要范本。因此,在教學《廣玉蘭》的尾聲,我又請學生快速瀏覽兩篇課文,對比閱讀和分析,領略不同文章技法的特點。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兩篇文章的表達順序上不盡相同?!稄V玉蘭》依照生命個體認知事務的基本規律謀篇布局,從整體出發,學生讀來也似乎更能接受。作者先從香味揭示出事物,接著從色彩、質地、葉片、形態、生命力的體現,一氣呵成。而《夾竹桃》直抒胸臆,開頭就表達對夾竹桃的情感體驗“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隨后對夾竹桃的顏色,以對比方式自始至終都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兩篇文章在寫法上也不同。《廣玉蘭》采用常規寫法,細膩描寫了花朵的形態?!秺A竹桃》的內容則精心選擇,側重于“韌性”和“幻想”兩部分的描寫,更能體現寫作要基于作者的情感感受的原則。
構段方式上,《廣玉蘭》第三自然段圍繞中心采用總分總構段的經典范例?!秺A竹桃》更多的是采用總分結構,并且運用了“還不止于此”這一句式進行內容的轉移和銜接。
描寫方法的運用上,《廣玉蘭》一文運用工筆細描的方式對廣玉蘭進行了描寫。而在《夾竹桃》一文中,季羨林則將對比襯托的寫法運用得淋漓盡致,而在第四、五兩個自然段中作者又采用了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收到了極好的表達效果。
這些蘊藏在兩篇文本中的寫作特點,都在比較閱讀中,似撥開云霧見青天,學生慢慢摸索到了同類題材寫作可以參考的重要資源。
這些相同主題的、相同題材的文章可以培養學生實現閱讀的多視角,在這些文章的對比閱讀中,讓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提取、整合資源的能力。大量的信息閱讀對比分析,以期實現學生信息整合資源的能力提升,即:學生自身感悟相同題材的文章,鍛煉學生學習總結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目標,真正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二、內外結合——拓展讀寫結合的廣度
語文教材實際上是通向更多課外閱讀的橋梁。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課本,而是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如在教學《廣玉蘭》的第一自然段,我就引導學生與陳荒煤寫的原文《廣玉蘭贊》進行比較閱讀,從而發現作者謀篇布局的取舍考慮。
師過渡:接下來,循著作者寫作的步伐,我們先去感受廣玉蘭花的幽香。誰來讀讀第1小節。
1.作者用了四句話寫花的幽香?能不能根據老師的提示,來簡要概括一下。
出示:先寫——再寫——最后——指名交流(花吸引了我,去尋找花的來源,最后決定天天去觀賞)。生交流。
以下片段選自課文《廣玉蘭》:
以下片段選自陳荒煤原文《廣玉蘭贊》:
師小結:對,作者先寫花香引人,再寫聞香尋花,最后我決定經常去觀賞。作者按這樣的順序,由廣玉蘭花的幽香引入,僅用一百字左右就把我們帶入了廣玉蘭的世界。而同樣的內容,陳荒煤的原文《廣玉蘭贊》卻用了七百多字,大家好奇他都寫了些什么嗎?那我們下面就一起去探究一下。拿出學習任務單,開始下面的學習。
生自由思考,小組討論。
2.相同點:
生:課文和原文都是先寫聞到花香,然后去尋找花,最后找到花后決定經常去觀賞。師:你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找到了他們的相同點。那在表達上,到底是什么相同呢?生:表達順序一樣的。
3.不同點:
生:原文寫得很具體,課文寫得很簡潔。師:原文到底是哪里寫得很具體?生:尋香的過程。
師:老師把“尋香”的過程,截取了出來,請幾位同學來讀給大家聽一聽。其他同學在聽的時候,關注一下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去尋香的?圈畫出關鍵詞。
(圈畫出關鍵詞:開始——不知名的野花;繼續搜尋——很大的花壇;睡來,搜尋一下——廣玉蘭)
4.那大家看看,都是寫花的幽香,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生:喜歡原文。因為寫得很具體,突出了花幽香的特點。正是因為香,才要去尋找。
5.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原文,老師也跟你們一樣,很喜歡。那為什么編者編入課文時,卻寫得很簡潔呢?老師想聽聽你們剛才討論的結果。
生交流。組內其他同學補充。這里可以引導“原來”。
引導:我們根據材料紙上的內容,再聯系整個課文,看看寫花其他特點的這兩部分再思考一下。
師小結:對呀,花的三個方面,作者所用的分量是差不多的,沒有厚此薄彼,看起來構段上更加勻稱。另外,作為文章開頭,只是一個導入部分,如果花過多的筆墨去寫的話,就會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這就是文章寫作時謀篇布局的思考。所以編者把它編入課文時,做了這樣的修改。
由此,我們感到,比較閱讀不但有利于我們從一篇課文內挖掘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可比的素材,而且有利于我們打破單元、年級界限,將課文根據需要進行重組,在比同或比異的過程中,確定最佳讀寫結合點并進行有效的訓練。
總之,“讀寫結合”被看作是一種思想也好,一種意識、一個原則也罷,要想提高其實效性,要提高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要找到文本與設計的對接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拓展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從而真正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真正實現讀與寫的有機勾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