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軍
【摘要】語文的本質是一門文字語言的學科,它的根基是語言,因而閱讀能力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學生不但對文章要會閱,而且要會讀。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在平常學習中的語文知識的積累,引導學生對語文文章進行語言探究,拓展他們的閱讀思維。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寫作水平,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有著重要作用。教師要尊重學生自主閱讀行為,切忌用教師的分析思維去替代學生的閱讀思想,要讓學生能夠對閱讀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在閱讀實踐中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學生想要真正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真正的思想內涵,就需要不斷地閱讀文章,教師采取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提高閱讀教學質量,使學生逐漸提高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
一、鼓勵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朗誦,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目的。朗讀需要學生通過眼、口等多種感官共同工作,將文章上那種無聲和靜止的文字語言變為富有聲音且靈動的語言。學生有效地朗讀文字語言,可以緊密連接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仿佛學生與作者進行交流對話,幫助學生引發情感共鳴。學生對文章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促進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內容。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形式,不要讓學生進行齊讀,需要根據文本內容,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引導他們采取不同的朗讀方法,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文章或者模仿朗誦家朗讀,學生便可以快速理解文本內容,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師在對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準備一些生動的音樂,讓學生挑選音樂,然后配著音樂進行朗讀,這樣他們可以理清文章的基本脈絡,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讀,讓他們自主品讀這篇文章的精美句段。組織類似的朗讀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
二、給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和談論的空間,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識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情。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切忌將自己的感情與看法強加給學生,需要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交流討論活動,給學生自由交流和談論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在他們進行交流時可以適當指點。如教師在對《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教師可向學生提問:誰是本文的主人公?為什么?教師需要適當指點學生:主人公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作者想要進行刻畫的中心人物,文章的故事情節是圍繞主人公而展開的,如果想要明確文中的主人公是誰,需要知道哪個人物形象的刻畫是能夠表現出作者的意圖。于是,學生通過交流和教師的指點,他們就能很快地明確該文章的主人公并非叔叔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婦,叔叔于勒只是個側面人物。這樣,學生通過彼此交流和討論,他們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
三、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質疑探究,提高學生自主領悟文章的能力
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后,進行深入思考,他們便會對文章產生疑問。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需要鼓勵學生對文章進行質疑探究,讓學生能夠在閱讀文章時學會發現問題,然后自己進行獨立思考,老師要鼓勵他們進行合作學習來幫助他們解決產生的問題,培養他們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如教師在對《孔乙己》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質疑的空間,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就要預習好該篇課文,將自己在閱讀時產生的疑惑點寫在紙上。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時以問題為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可以提問學生:小說中哪些部分寫了哪些“笑”?為什么這些人沒有幫助孔乙己,卻對孔乙己進行哄笑取樂?哄笑聲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呢?教師先提供學生一個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空間,再用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再讓學生彼此進行文章的探討,如此就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解決他們自己之前對文章產生的疑問。
四、結語
語文學習是需要學習者進行終身學習的過程,人的一生應該伴著閱讀度過,需要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改革后提高對閱讀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進行閱讀,鍛煉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學生在閱讀中可以積累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對文章進行閱讀,使他們的語感得到提高。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掌握合理的閱讀方法,讓他們能夠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也能使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楊志言.議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7(5).
[2]鐘朝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讀與寫(中旬),2016(3).
[3]梁文娟.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創新對策[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4).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