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摘要: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瑰寶,已經在全國高校體育院系實踐教學中普遍開展。而健身氣功近年來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與推廣,目前也已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廣泛開展。太極拳與健身氣功兩者都具有相似的動作套路與健身原理,因此,將“太極拳——健身氣功”進行合作教學,既能夠提高學生對兩者的技術動作的掌握,又能夠學習健身的基本原理,同時加深了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太極拳 健身氣功 教學改革 合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3—0060—04
太極拳和健身氣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瑰寶,在修身養性、內外兼修、陶冶情操、增強體質、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作用。特別是太極拳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一直都作為必修課程,然而,正是在國內有著深厚群眾基礎和較大認可度的太極拳,卻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不容樂觀,僅僅體現在外在的技術動作表象,而在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等層面卻不能夠真正體現和理解。健身氣功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支持與推廣,已經從群眾性的習練進入到了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因此,健身氣功所提倡的“三調”(調身、調息、調心)和其所具有的健身功效和太極拳都有較大的相似度,所以,將健身氣功作為太極拳課程的有效補充是可行的。
許昌學院體育學院的《太極拳》課程于2016年成功的申報并批準了作為許昌學院第一批發展轉型專業實踐課程。通過近二年來的摸索實踐,成功的將健身氣功融合到太極拳的課程中,打造出“樹立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并舉,身體技能、素質提高與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結合,協調發展并重的教學觀念。強調以太極拳技能訓練為核心,健身氣功為補充,重基礎,強調動作的規范,將體育學領域的各種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構建一門將健身、指導、康復、保健為一體的新課程。”
1《太極拳》課程在許昌學院體育學院歷史沿革
2002年許昌學院升本之前,作為專科學校,此階段太極拳并沒有形成單獨的一門課程,它包含于體育系的《武術普修》教學中,其教授內容為24式簡化太極拳。所占學時約為12—16學時,學生主要以普修為主。自2002年許昌學院升本以來,特別是2007年首次招生“社會體育專業”,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更加注重突出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除保留在體育教育專業的武術普修教學內容后,在社會體育專業單獨開設《太極拳》任選課程,36學時。
2013年許昌學院人選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試點單位”和“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因此學院各項工作都在圍繞應用型大學進行思路轉變。在課程建設上,學院于2015年下發了關于第一批發展轉型的課程申報工作,《太極拳》成功申報并獲批。此階段主要是進行太極拳教學內容上的增加,以中國傳統健身氣功作為補充,選取了《五禽戲》《八段錦》作為教學內容,另外兩種《六字訣》《易筋經》作為課外自學內容。在課程名稱上,將《太極拳》改變為《太極拳與健身氣功》;課程性質上,在2015年新修訂的培養方案中,將該課程作為社會體育專業的必須課,授課時間增加為54學時。
2《太極拳》課程改革前存在的不足
在新的培養方案(2015年)之前,本課程學時量偏少,只有36學時,其主要教學內容為“簡化24式太極拳”,授課時間相對較少。因此可以看出,太極拳在于其他學校體育項目對比,在教學目標指向與達成等方面就會要難于其他體育項目,而要想真正體會太極拳的韻味,整體演練做到連綿不絕、形神兼備、靈活而緩慢、舒適且平穩,絕非36個學時所能達到的。
在認識上,學生對于太極拳的認識普遍不足。只是把它等同于是老年人活動的專項。這對加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認同感都起到一定的阻礙。
學生前期太極拳(武術類)基礎較差,對太極拳的理解不深刻,造成本課程的學習僅是外在的技術動作學習,很容易出現“形似而神離”,而對于太極拳所包括的傳統文化等深層次理解不透。
3融入“健身氣功”,豐富教學內容
健身氣功是以健身為目的,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身心狀態趨向于調身、調息、調心合一的體育運動項目。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向全國試行推廣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和八段錦四種健身氣功的新功法。堅持鍛煉有益于身心健康,它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的自我調節,達到三者的和諧統一,從而促進整個機體保持平衡協調。改革之后的《太極拳》課程,除保留了“簡化24式太極拳”以外,健身氣功主要進行《八段錦》和《五禽戲》的教學,另外兩種《六字訣》《易筋經》作為課外自學內容。
在54學時上,其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授課6學時,主要以太極拳發展歷程、技法特點和健身氣功的功法源流和特點為內容,以理論講授和多媒體授課為主;28學時主要進行簡化24式太極拳的學習;剩余20學時以健身氣功為主。在太極拳和健身氣功的授課時間上,采取穿插授課的方法。
4原理相同,練養相兼
健身氣功與太極拳(24式太極拳)在傳承和發展中,都具有柔和緩慢、動作舒展、神態安詳、圓活連貫、剛柔相濟的特點。其運動強度和編排都符合運動學和生理學的規律,屬于腹式呼吸和有氧運動。雖然它們的產生、發展與目的各不相同,但在鍛煉的基本方法與基本要領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以“八段錦”為例,兩者在練習的同時,技法上都要求動作路線帶有弧形,不起棱角,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同時都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動,上下相隨,節節連貫。
在以往的太極拳教學中,學生多數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單純的、機械的完成整體演練,以至于出現“形似而神離”的結果。盡管是簡化,但是動作拆解出來也要有來往四段,近50余個動作。特別是在大多數學生沒有武術基礎的情況下,要想在短時間內高標準的完成簡化24式太極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學習過程。
而健身氣功則主要以肢體的伸展、伸拉和按摩為主,有利于鍛煉者調理氣血,刺激經絡和提高臟腑功能的作用。動作相比太極拳,無論從動作路線、動作數量還是動作難度上,都比太極拳相對簡單。但是在習練原理上,卻都是要以呼吸、動作、意念相結合來完成整套動作。因此在講授過程中,兩者穿插進行,太極拳主要以外在形體動作為主,健身氣功主要以內在呼吸、意念為主,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通過將健身氣功引入到太極拳教學中,隨之而來的將是如何將太極拳的健身價值與健身氣功所提倡的中醫傳統養生相結合。太極拳在創立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與中國傳統養生、中醫以及道家的有機結合,到清代的“祥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出,都明確指出了太極拳的終極目標為促進人們健康長壽。但是目前的高校太極拳教學,已經很少去注重傳統養生的傳授,而更多的是進行外在技術動作的學習,以至于正值青春年少的高校學生不能很好理解,甚至出現抵觸行為。因此,相比太極拳,健身氣功則是更多的專注于養生保健理念的灌輸,特別是在穴位、經絡的講授上。如“八段錦”的“左右開弓似射雕”其展肩擴胸,就可以刺激督脈和背部的俞穴;“五勞七傷往后瞧”通過后瞧轉頭的動作來刺激頸部的“大椎穴”;而“搖頭擺尾去心火”動作通過搖轉時的頸部與尾間對拉伸長,來體會兩個軸在相對運轉。經統計,整套“八段錦”動作可刺激的身體穴位近50余處,無論是教師在講解還是學生在習練過程中,無形之中都加深和理解了中國傳統養生原理與功法。特別是“八段錦”,配合八句和酌押韻、形象生動的習練口訣以及清新優雅的配樂,能夠使學生非常快速的進入到一種練習狀態。但是健身氣功的四種功法練習其運動路線變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原地習練為主;而24式太極拳則是路線、招式多,這時能夠配合24式太極拳,則更能夠體現出動靜結合的韻味。
5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無論是太極拳還是健身氣功,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是中國文化的產物。把太極拳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承的手段,它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悟中國文化。它積淀了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華,凝聚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養生觀、哲學觀、其蘊涵的傳統文化內涵許多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觸及的,因此太極拳跟其他體育項目乃至武術拳種相比,它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文化符合是現代太極拳教學發展戰略的出發點。無論是前期的“站樁”還是后期的技術動作學習,緩慢柔和、不偏不倚、尾間中正等特點都反應出中國人“和”的價值觀,與“和諧社會”如出一轍;而在演練過程中的“外示安逸、內宜鼓蕩”則體現出中國人不卑不亢、處事沉穩的品行;在太極拳動作如“白鶴亮翅”“手揮琵琶”“云手”“如封似閉”等名稱,即形象又直觀,便于理解和記憶。同時剛柔相濟、陰陽結合、吐故納新、四兩撥千斤、順水推舟等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和技擊原理都寓于其里。
健身氣功雖然沒有太極拳的技擊性,但是在健身、養生和傳統文化上卻能夠比太極拳更加直觀與體現。“八段錦”中的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三焦”就是中國傳統養生的“說辭”:胸膈以上為上焦,臍以上為中焦,臍以下為下焦,“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這就比我們現代把人體簡單的分為上肢和下肢更有說服力。而在整體的演練中,僅穴位的說辭近50余個,因此無論是對教師講授還是學生學習,都不可避免的重新認識了中國傳統的養生文化。
在健身氣功“五禽戲”的授課中,除講授正常的技術動作以外,對于“五禽戲”的出處,同樣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據傳“五禽戲”為東漢華佗所創,采用虎、鹿、熊、猿、鳥五種動作的標志性姿態而創立。華佗生于安徽亳州,死后卻葬于河南許昌,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假日組織學生去祭拜華佗墓,親身體驗和追溯千年前的歷史鏡像。
6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太極拳教學方法過度強調動作的標準與規范,加上學生本身基礎差、底子薄,其課堂氣氛枯燥乏味,教學課成了訓練課,使學生對太極拳失去了興趣。在教學過程也是從手型、步型等基本動作人手,然后分段教學,整套串聯,其結果到最后就是學生勉強學會,但動作的規范性、技擊性、文化性明顯不理想,整個學期的學習只是以技術動作為模仿對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缺乏,被動型占據了整個教學過程。
此次的太極拳課程改革中,在組織形式上創立了模塊教學,將基礎技能、學習體驗、傳統文化感悟進行融合,以技術練習和身體康復為教學主線,有利于提高學生掌握和應用所學技術動作,彌補了傳統技能教學存在的不足。我們舍棄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最后練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為時下較為流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概而言之就是將學習任務交給了學生本人,摒棄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其原因首先是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改變了被動的你教我學的狀態。在教學實踐中,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合作學習小組”,教師下達學習任務:第一組負責24式太極拳的第一段和八段錦的1-2式;第二組負責24式太極拳的第二段和八段錦的3-4式;以此類推將學習任務下達給全體學生,每個小組設學習組長,自主任命。在教師將基本手型與步法等講授完之后,進入到套路學習階段,“合作學習小組”這個主角就登場了。在分配給每個合作學習小組的任務,他們在課堂上就行使了教師的職責,負責技術動作的講解與示范,在此階段課堂成為學生們的主陣地,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由學習小組統一帶領學習,將教師布置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其他三組學生,待到基本內容教授完畢,這時教師上場主要進行錯誤動作的糾正、講解關鍵動作與攻防技擊含義。經過幾個學時的教學,待到本節動作基本定型,即可轉入到下一節的學習階段,即由第二學習小組承擔“教師”職責,以此類推,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經過這樣一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真正使學生由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轉化為積極地習練者、傳授者,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預習和備課當中。學期最后,可以評出一個最佳“合作學習小組”。經過這樣一個教學輪次,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投入其中,既有整體意識、超前意識,又有團結合作意識。
之所以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第二個原因是因為24式簡化太極拳和健身氣功的四套功法在互聯網上都可以觀看。24式簡化太極拳自1956年由原國家體委組織專家編創完成以來,歷經60余年其動作未有改變,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固定的國家推廣套路,而其中不乏名家名師高水準的演練視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較為可行的演練視頻,利用現代網絡儲存在學生手機中,學生可隨時隨地進行觀看,避免了只有在上課時間才能看授課教師的演練。相對于太極拳,健身氣功的幾種功法套路技術動作難度相對較低,方向路線變化不大,通過自學完全能夠“照貓畫虎”的完成。而授課教師則主要針對關鍵動作、易犯錯誤進行講解,特別是呼吸、動作、意念的配合,調身、調息、調心的內外兼顧是教師最后講解的重點,并通過傳統文化的講授、健身理念滲入、傳統養生的體驗的也是最后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7走出去、請進來,擴大實踐教學
許昌學院目前正在進行專業課程的轉型與改革,因此,在專業人才培養上要充分理解和實施應用型人才理念,使學生成為“五會”(會學、會做、會說、會教、會指導)。自課程改革以來,本著立足于課堂教學,同時充分考慮到該課程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因此社區教學、廣場教學、中小學體育教學都能成為實踐教學的基地進行建設。在近年來的實踐教學中,利用教師資源優勢,積極同許昌市體育局、武術協會進行溝通和聯系,在各級各類太極拳競賽中,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以“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邀請著名各派太極拳名家進行講學。
此外,學生中的具有基礎好、悟性強、技術水平好的優秀學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社區健身服務中,走出校園,進廣場、入社區、到學校,積極推廣太極拳與健身氣功的推廣發展。目前,已有多名學生成為企事業單位、銀行、衛生系統的兼職教練,不僅讓學校學到的知識得到了社會實踐與應用,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擴大了學院的知名度,這也符合當前大學要服務社會的職能體現。
8結語
經過近年的教學實踐,《太極拳與健身氣功》課程設計融入現代教育理念,教學內容符合學科發展要求,有效的結合中醫養生文化,實踐訓練體現了基礎性、技術性、民族性和健身性;課程設計符合辦學定位,適應學生培養的目標,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中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