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少山是鄉土敘事中的農村新人形象,他積極融入城市現代化市場化大潮,奔走于城鄉之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拓展了鄉下人進城的其他可能性。他不甘白羊峪落后閉塞,主動承擔起建設家鄉的重擔,捍衛農村正義與禮法,以群眾利益為先,受到大家服膺追隨逐漸形成感召型民間權威形象。范少山與梁生寶都是品德高尚眼界廣闊的農村新人,當今社會科技經濟迅速多向發展,傳統農耕文明在城市現代化的擠壓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催生出范少山現代性人格內涵,農村新人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關鍵詞:鄉土敘事;農村新人;民間權威;傳統與現代
作者簡介:龐昕,寶雞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導師:趙德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3
農村題材作家關仁山主要通過記載鄉土中國幾十年來的巨變來引發讀者對中國農村改革的思考。而從新作《金谷銀山》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中國農村的改革,作品中范少山是個農民,在北京和家鄉兩地奔波,他勵志改善白羊峪落后經濟,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真正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范少山的形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文化內涵,身上攜帶著底層人民的特質,城鄉觀念的差異,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作家巧妙地將這些矛盾融合在一起,將范少山塑造成延續五六十年代傳統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的農村建設者,具有豐富的文化象征性。范少山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絢爛多彩的白羊峪建設形成美好的鄉村烏托邦圖景,打破長久以來鄉土作家對農村問題的焦慮態度。
一、現代都市中的傳統鄉下人
鄉下人進城題材的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屢見不鮮,從現代文學中的阿Q進城到新時期的陳奐生,這類農民題材的底層敘事多半以苦難為基調,藝術審美風格上往往都比較悲哀慘烈。而在《金谷銀山》中,作者塑造的農民范少山的人物形象出現了新質,雖然鄉下人在城市里討生活不容易,不被城市階層所認可,在底層社會舉步維艱,但范少山自覺尋求城市現代化生活,表現出不懈奮斗主宰自我的意愿,在經濟方面已經開始了底層跨越。他努力在城市里結婚扎根,子女也在城市里生活讀書,這打破了讀者對傳統中國農民命運的焦慮與想象,開拓了鄉下人的新形象。范少山的塑造本身呈現出作者對農民新的思想和看法,使人物形象呈現出積極嶄新的一面。
范少山是一個集傳統文化倫理和現代文明意識于一身的進城農民,他與傳統農民進城一樣生活在城鄉的夾縫中,當他在遭遇城市現代性時,引發出全新的一面。在被城市邊緣化的同時自力更生,開放的思想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使他在城市里站穩了腳跟,雖說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但在一定程度是得到了城市的接納,但他又延續著樸實的鄉村品質,生意往來秉持誠信互利。小說開端便強調在北京討生活不容易,他也將自己比喻成漂在水面上的花生油,看似光鮮卻融不進去。在生活窘迫和情感失意的兩重打擊下他遇到了性格直爽敢愛敢恨的閆杏,兩人互生情愫后干脆一起生活一起賣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慢慢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城市生活上偶有挫折但也算舒心,衣食無憂,經濟上自立自足。和杏兒賣菜的時光是單純美好的,愛情和生活都在穩步的提升。范少山在北京的生活其實已經打破了傳統農民進城的苦難模式,他通過聰明的頭腦和勤奮爭取幸福。在物質世界中,現實趨于市場化,盡管無情殘酷,范少山仍然快速接受現代化游戲規則,打破傳統鄉下人單純用體力討生活,他與時俱進,做起了小買賣,雖被前妻所傷,卻依舊對愛情充滿希望,與閆杏共同創造了溫暖充滿希望的生活。我們常常忽視,二十年來中國發展的基本動力正是一個依靠自己改變命運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這個新的`中國夢'是一個成功的夢,一個憑自己的勇氣、智慧、創造精神爭取美好。生活的夢,一個充滿希望的夢想。這是一個強者的夢想,一個個人沖向未來的夢想[1]。任何一個農民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任何一個農民都應該對生活充滿希望。無論現實多么殘酷,我們還是應該保留理想的生活境界,艱苦昂揚的態度戰勝困難,內心有希望就是有力量。
怎樣與城市相處,這是每個進城農民必須面對的問題。先天的農民身份不可改變,可這并不意味著失去追求現代化生活的權力。范少山和傳統鄉下人一樣對城市失望過,也自卑過,但他從未對生活失去希望。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以及傳統鄉村賦予他的優秀品質,在城市扎下了根,與傳統鄉土文學中的鄉下人形象產生了分野。在現當代文學農民形象發展歷程來看,范少山的人物塑造過程中呈現了許多新的審美元素,在事業方面他敢闖敢干,對現實迎難而上;在愛情方面他真誠坦率,對杏兒珍惜負責;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正直熱情,對人友好和善。他雖然是個農民,思想卻多元創新,積極融入大都市生活和節奏,努力改寫著傳統中國農民進城的悲慘命運,進一步拓展了鄉下人進城的多種可能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給社會呈現出積極樂觀的文化意義。
二、思想開化的民間感召型權威
鄉下人在城市里憑借出眾的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機遇,改變生活條件的平民,是思想開化的能人,但是個人才能無法在城市里形成氣候,城市社會形態以及文化背景仍然將范少山邊緣化,生存空間相對狹小。鄉土社會卻不同,血親血緣的聚集形成了白羊峪古老傳統文化風貌。回到貧窮落后的家鄉,看到白羊峪的滿目蕭條,范少山決心聚集村里老少開發農村,種植金谷子。自身的城市生活經驗和才能品德使民眾們樂意服膺追隨,通過整治農村惡霸大虎成為白羊峪較有威望的人民領袖。他是鄉村正義和民間禮法的捍衛者,同時,他大膽的想象農村發展前景,帶領全村人民摸索致富之路,在深受傳統文明和地緣文化影響的白羊峪里形成了感召型民間權威人物。
《金谷銀山》主要以農村建設為主線的鄉土小說,以地緣文化為核心,相對封閉,獨立而又樸素。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白羊峪重農耕經驗而輕法理,正如費孝通所說:鄉土社會植根與土地,它“安土重遷”在“差序格局”中靠“血緣和地緣”的關系和“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來維護“禮治秩序”[2]。在種植金谷子的范少山真正為全村人民謀出路而被推崇,在捍衛金谷子幼苗時嚴懲惡霸大虎而受到鄉民佩服。由此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范少山逐漸從能人的形象變成民間權威,作為無冕之王的范少山卻不是以權力的強制為導向,而是用過人的品質和人格魅力為民眾排憂解難,因此在民眾中間形成一種感染力量,這種感召力使他們心悅誠服的接受范少山的領導和安排。回鄉看父母的范少山目睹了老德安到死也無人送終,看著老德安墳頭上的草,突然覺得白羊峪需要希望,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指望。他決定留在鄉下尋找并種植金稻谷種子,他先是勸說姑奶奶打開被老伴帶入墳墓的金谷子種子,然后在孫教授的指導下種植。此時農村惡霸大虎任由自己的豬踐踏金稻谷苗,將家豬當成野豬養,之后再去欺騙山下的野餐館。范少山因稻谷的事情撕毀了惡霸大虎與餐館的合同,并當著全村的面將大虎狠揍了一頓,連村長余來鎖都無可奈何的農村惡霸,被范少山打得齜牙咧嘴離開了白羊峪。范少山真切的把握了白羊峪民眾的心聲和愿望,從白羊峪的實際出發,將種植土豆轉為種植金稻谷,用轉變傳統農業的方式作為為突破口進行農業發展。思維活絡敢于變通的范少山在嚴懲了大虎之后獲得了群眾基礎,一躍成為群村農民的領頭人從而形成感召型民間權威,這種權威相比現代制度以及政府權威等更有人情味。感召型權威也可稱為自然式權威或者情感式權威,它指的是那些因為自身所具有的超眾的智慧,品質才能而對民眾產生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權威[3]。范少山在城里打拼雖是個小有能力的人,仍舊是個平民,在市場化的大潮下他回到農村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真正改善人們生活條件。他以惡霸大虎為跳板,從小有能力的平民蛻變成民間權威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成為人們佩服擁戴之人。
面對白羊峪的落后衰敗,范少山沒有像其他年輕打工者一樣遠離家鄉,他富有責任心地回到白羊峪,并勵志帶領全村人民走向富裕。在城市里生活經歷了欺詐,地溝油等曲折的經歷,種種的磨煉逐漸形成了過人的膽識和正義的人格,他應對各種事變,承擔鄉土社會遺留下的歷史重壓,調節耕種模式和內容,發展農村經濟。范少山親眼目睹了白羊峪的遍地荒涼,他為村民排憂解難,也在無形中創建了以親情地緣為紐帶的新秩序,在白羊峪這個民間社會里擁有強大的現實感召力。作者在民間文化語境下塑造范少山形象,我們不僅可以發掘農村社會關系中范少山人物性格,而且可以聯想到當代農村發展的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意蘊,使范少山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具體。
三、農村新人形象的現代性拓展
農村題材的創作在文學史上有著優良的傳統,在農民新人形象的塑造上也很豐富成功,他們均具有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質,求真務實且眼界開闊。《金谷銀山》里的范少山作為農村新人形象也不例外,他鐘愛柳青的《創業史》,將梁生寶視為自己的偶像,希望實現與他一樣的人生。但是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新人,梁生寶已是過去,傳統農業逐漸被市場化現代農業取代,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進一步催生出農村新人形象新的特質。關仁山提出要塑造“既傳統又現代化的新農村建設的農民英雄”[4],鄉土文學中“農村新人”形象是否典型豐滿是衡量創作的標準,也是觀察農村社會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大背景下的發展動向。
《創業史》中的梁生寶,是合作化運動中的農村新人形象,他摒棄私有制,犧牲小我貢獻大我,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達到了無人能及的新高度。但是合作化經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勞動,屬于保守的傳統農業經濟,計劃制度的局限導致了梁生寶思想的制度化和集體化。而范少山經歷的當今社會復雜多樣,科技網絡和城市化市場化的盛興,農村也在相應的推行土地流轉政策,范少山因地制宜的改造白羊峪農業生產,帶領全村人民走向了綠色生態的富裕生活。在落后偏遠,交通閉塞的白羊峪,范少山一直在尋找建設新農村的方法,他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原則,在農村種植無農藥的“金蘋果”,不僅如此,范少山還通過網絡微信平臺進行宣傳,通過廣告包裝白羊峪產的蘋果,在市場上打開了銷路。為了使白羊峪與外面世界相連接,范少山又帶領村民挖山開路,將白羊峪建成一篇擁有純天然風光度假村,最后他下山推動土地流轉,傳統的農業變成了具有現代化規模的種植基地。范少山眼界開闊謀劃長遠,在改造白羊峪時不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又兼顧環境生態和諧,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范少山的創業史,不僅僅成就了自身農村新人的形象,也真正使中國北方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延續著梁生寶的傳統,從個人角度來看,他大膽上進,渴望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努力實先自我價值。從集體角度,他真正關心鄉民群眾,對任何事情富有責任心,希望走上集體致富的道路。但是范少山的身上打上了時代的印記,他生活在以經濟科技為主導的現代化社會,多元與創新是時代的主流,復雜多變的市場化城市化逐漸瓦解傳統型經濟模式,從而導致傳統觀念的解體,農村新人形象也在不斷地嬗變和拓展。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5]。不同的社會制度與不同的時代環境影響著農村新人形象的塑造,反之,農村新人形象的表現也體現出社會時代在某個具體轉折期的特征。范少山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土地推行流轉之后,他用管理工業生產的方式讓農業生產初具規模。他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利益與生態彼此兼顧以及集體協作與個人創新相結合等多方面因素內化為新的思想人格,從而使范少山的人物形象更加復雜富有現代化內涵。
對于農村新人形象的理解,決不能困在某些固定的框架之中,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農村發展變革過程中,農村新人形象也在不停的變化拓展,不同的時代賦予他新的特質。農村新人梁生寶的個人創業史催生出范少山藥帶領人與集體走向富裕的那顆蠢蠢欲動的野心,而范少山在繼承梁生寶優秀品質的同時,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將傳統農業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相結合,把白羊峪的農業生產轉化為經濟化市場化建設,落后閉塞的自然環境打造成得天獨厚的綠色環保度假區,進一步拓展了農村新人的文化審美內涵。無論如何,范少山的農村形象都是對當今農村社會發展主流話語的形象闡釋,也是土地流轉政策推行成功的重要標記。
《金谷銀山》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通篇洋溢著對現實生活的熱情。農村新人范少山有著失敗的婚姻,生活中遇到過挫折,但他積極倔強的面對生活,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家鄉改造中,為此成功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白羊峪落后封閉,但全村整體氛圍純潔樸實,充斥著鄉村世界理想烏托邦色彩,文學總會表達著某種政治流向,通過情感和倫理關系的表達,使欣賞者感受到作者特有的政治態度[6]。關仁山對當代農村洞若觀火,努力將文學與當下生活建立聯系,絢爛多姿的農村事相描寫抒發自己對經濟制度和鄉村變革積極樂觀的態度。《金谷銀山》是美的,是幸福的,它延續著五六十年代中國農村題材系列小說浪漫性特征,大膽給予鄉村未來的美好想象,現實農村的變革或許存在種種困難,全國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或許任重道遠,但文學不僅僅要表現底層世界的荒蕪,更加要描寫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農村新人范少山是鄉村世界的希望,歷史的延續性和時代的印記賦予他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在塑造農村新人形象的文學傳統中具有開拓性地位。
參考文獻:
[1]張頤武.在“中國夢”的面前回應挑戰:“底層文學”和“打工文學”的再思考.《中關村》,2006年第八期106頁。
[2]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頁。
[3]趙德利:《民間文化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232頁。
[4]關仁山:《關注新農村是文學對時代的回應》,《文藝報》2006年5月25日。
[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0頁。
[6](法)葛蘭西:《論文學》呂同六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