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摘 要:漢樂府詩歌與《詩經》中都有著大量的厭戰詩,本文便在這一角度,運用對比和聯系的研究方法,在繼承與發展兩個大的方面詳細分析漢樂府厭戰詩思想與《詩經》厭戰詩思想的異同,在對比中一探二者的思想聯系。漢樂府厭戰詩在思想上與《詩經》厭戰詩是一脈相承的,但在具體表現思想的形式和主旨上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差別:《詩經》的形式更固定化,大多以四言為主,而漢樂府詩歌則在形式上更自由;《詩經》的主旨更大程度是揭露反映戰爭的殘酷,漢樂府詩歌則在揭露的現實的基礎上,表達一種悲劇精神。
關鍵詞:漢樂府;《詩經》;厭戰詩;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2
“樂府”這個詞,最早見于西漢初期,“樂府民歌”是指由樂府所采集的詩歌,因而也被稱為“樂府詩”。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樂府民歌原有一百三十八篇。采集地點也是很廣泛的,不過這些民歌大部分在歷史長河里都早已亡佚,現存的兩漢樂府民歌只剩四十首左右。“宋人郭茂倩把漢代到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匯編為《樂府詩集》,《樂府詩集》是收羅樂府詩最完備的一部詩集,其分類方法也被后人所采用。兩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很多具有高度的思想性。”[1]漢樂府民歌中也有不少的厭戰詩,例如《戰城南》、《十五從軍行》等,反映了對戰爭和徭役的揭露。
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都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真實再現,都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因而研究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的思想繼承比較不僅對詩歌本身有著作用,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思想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漢樂府厭戰詩對《詩經》厭戰詩的思想繼承
漢樂府詩歌中的厭戰詩是對《詩經》詩歌中厭戰詩的繼承,二者是一脈相承的。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成書于春秋時代。其中戰爭詩更是《詩經》的重中之重。“《中國古代兵書雜談》指出:‘《詩經》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詩篇是直接或間接描寫戰爭的。如果這一說法符合實際,那么,關于戰爭的題材,在《詩經》中就占了最大的比重。據筆者的粗略統計,《詩經》中直接寫到戰爭的詩約有三十余篇”。[2]
《詩經》中的戰爭詩有多種分類方法,比如商、周開國之戰,周公東征的戰爭,御侮衛國的戰爭,兼并掠奪的戰爭(按吳培德在《論<詩經>中的戰爭》一文中的分類)的分類,再比如“頌歌型”戰爭詩,“軍歌型”戰爭詩,“悲歌型”戰爭詩,“批判性”戰爭詩(按安徽師范大學王軼的碩士學位論文《<詩經>戰爭詩研究》所劃分)的分類,但無論怎么分類,《詩經》中的戰爭詩都少不了厭戰戰爭詩這一類。《詩經》是采自民間的歌謠,是對當時社會歷史的真實寫照,《詩經》中的戰爭詩則是對當時戰亂紛飛的社會狀況的真實再現。而厭戰詩則不僅是對戰亂社會的再現,也是對普通百姓心里想法的真實描述。
漢樂府詩歌產生于兩漢時期,就其時間跨度來說,《詩經》厭戰詩在前,漢樂府詩歌厭戰詩再后,這使得漢樂府厭戰詩不可避免地受到《詩經》思想的影響,因此漢樂府厭戰詩不僅在其敘事性和藝術手法上都是對《詩經》厭戰詩創作手法的借鑒和學習;在其思想內容上,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一樣都是揭露戰爭殘酷,表達反對戰爭的思想;在其思想來源上,都是對民間歌謠的采匯,是民間百姓思想的匯集。
二、漢樂府厭戰詩對《詩經》厭戰詩的思想發展
(一)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的思想表達側重點和情感不同
《詩經》中敘述戰爭事件,表達厭戰之感情,重點放在抒情,在表現社會現實的同時,更加強調情感取向。《詩經》中的厭戰詩運用大量修辭手法,以強化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抒情言志之效果。例如《詩經·周南·卷耳》和《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兩首詩都是描寫戰爭徭役的,但不同于漢樂府詩歌中的厭戰詩,在這兩首詩中沒有故事情節,沒有戰爭的梗概,在這兩首詩里只是把戰爭設置為背景,在此背景上抒寫感情,表達強烈的厭戰情緒。
對比漢樂府詩歌描述戰爭事件,同樣是表達厭戰思想,但此外更注重敘事,西漢樂府詩中的厭戰詩也多是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漢樂府詩歌中的厭戰詩在修辭上不如《詩經》厭戰詩的創作,或者說漢樂府詩歌中的厭戰詩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了故事性上,以故事的詳細變化襯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以此表達厭戰之思想。以《戰城南》和《十五從軍征》兩首詩歌為例,分析和《詩經》厭戰詩的不同。
《戰城南》講述了一場發生在城南的戰爭,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詩,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詛咒戰爭的事,不過筆者認為二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統一的。《戰城南》正是在悼念那些陣亡士兵的基礎上,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戰爭不僅帶走了那些鮮活的生命,也使得存活下來的人痛苦不堪,這首詩在悼亡的字里行間控訴的都是戰爭的罪惡,表達了其強烈的厭戰情緒。《十五從軍征》講述了一個士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才得以歸家的故事,但八十歲歸家的老士兵卻是孤苦無依,借此悲慘的情景表達戰爭徭役的殘酷,表達厭戰之感情,也用這樣一種悲慘境遇揭示一種悲劇精神。
(二)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的思想表達主旨和影響不同
漢樂府厭戰詩和《詩經》厭戰詩最大的區別在于:面對苦難的現實所展現的不同態度。“《詩經》厭戰詩對于現實苦難采取一種面向現實的達觀態度,而漢樂府厭戰詩則對于黑暗現實具有面向未來的悲劇精神。”[3]或者說《詩經》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狀況只能無奈,在無奈之后便只能接受現實,轉而把心思放到未來,相信未來會變好;而漢樂府厭戰詩卻與之相反,在發現現實的殘酷時,沒有一味的退縮無奈,而是在詩歌里表現反抗的思想精神。
簡單說來就是同是敘事戰爭苦難,《詩經》意在告訴人們苦難終會過去,未來是美好的;漢樂府厭戰詩意在揭露征伐徭役的罪惡,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毀滅性的苦難悲慘,同時表達厭戰的思想主題。“《詩經》厭戰詩的抒情主人公有不平之音,而沒有斗爭的行動。漢樂府厭戰詩就不同了,抒情主人對于理想的追求是那樣的執著,以至于理想的毀滅也就伴隨著生活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毀滅。《詩經》厭戰詩面對現實的人生觀可以產生忍辱負重而頑強生存的達觀精神,卻不會產生漢樂府民歌那樣強烈追求理想的悲劇意識。”[4]
漢樂府厭戰詩中的《戰城南》和《十五從軍征》就不同了。表現戰爭和搖役帶給人民的毀滅性災難是詩篇的主題所在。《戰城南》是一首詛咒戰爭和勞役的詩,全詩寫戰爭和因戰爭而帶來的勞役的殘酷,表達了極其強烈的埋怨情緒。《十五從軍征》以一個老戰士的視角,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歸鄉卻是無家可歸,深刻揭露了戰爭的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八十歲老人歸家后的悲慘境遇表達反戰的心理,也以八十歲老人孤苦無依的悲劇反襯戰爭給人們造成的悲劇。
《詩經》厭戰詩同《詩經》中別的詩歌一樣,也是側重于抒情言志,這在上文中已經詳細分析過了。“從《詩經》開始,就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從此以后,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5]除了詩歌的抒情性,《詩經》厭戰詩中的修辭手法,尤其是賦、比、興的運用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因為《詩經》文本保存完善,后來又成為五經之一,使得《詩經》厭戰詩的思想精神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比漢樂府詩厭戰詩思想影響大。
漢樂府厭戰詩雖也抒情言志,但重點還是在敘事上,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漢樂府詩歌的敘事詩,標志著我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漢樂府厭戰詩也包含了這一特點,對后世的厭戰詩有引導作用。《詩經》厭戰詩對后世詩歌創作最大的影響是抒情言志的思想內涵,漢樂府厭戰詩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最大的是其敘事中的細節思想描寫。雖然漢樂府厭戰詩思想不如《詩經》厭戰詩思想的影響深遠,但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
注釋:
[1]席金友編著《詩詞基本知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版,第18頁。
[2]吳培德《論<詩經>中的戰爭詩》,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四期。
[3]崔康柱《漢樂府民歌與<詩經>民歌之比較》,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4]崔康柱《漢樂府民歌與<詩經>民歌之比較》,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5]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