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詩歌中的“許由”以及“許由棄瓢”典故,是從正面、反面、正說、反說等多角度理解、運用,賦予“許由棄瓢”典故以新的意涵。
關鍵詞:許由棄瓢;詩歌;典故
作者簡介:王淼(199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明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2
許由是上古唐堯時的一位賢能之士,在后世的文學創作中,卻常以高潔之士的形象出現。這是因為“許由棄瓢”一事演變成了固定的文化典故。明以前的文學中,“許由”形象已經確立,作者在創作時常直接利用這一形象。明代文學中的“許由”以及“許由棄瓢”典故,是從正面、反面、正說、反說等多角度理解、運用,既使許由形象更加鮮活立體,也增強了相關典故的文學表現力。
“許由棄瓢”故事,因許由賢能有才并且品行高潔,所以堯想將天下禪讓與他。這件事情最早記載于《莊子》中:
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盵1]
許由認為堯已經將天下治理得非常好了,這些都是堯的功勞。許由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不認為自己能將天下治理得比堯更好。如果不能進一步提高、改善這個國家的話,許由認為就算自己接受了堯的禪讓也沒有實際的作用。所以他拒絕了堯的禪讓,也就是拒絕了整個國家(部落)最高首領的位置。這一行為在后世的文學創作中,一直被視為不慕名利、賢能謙遜、高尚清節的象征,《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唯恐他人不信,特意注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這一故事在張寧的五言絕句《棄瓢圖》中作為全詩主旨內容的引子出現。《棄瓢圖》全詩如下:
遜位峻相絕,棄飄焉足云。
獨憐堯舜日,危行已如君。
張寧(1426-?),字靖之,海鹽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明代宗授禮科給事中,英宗授都給事中。天順年間,與武忠出使朝鮮,因辭義慷慨而令朝鮮人大為驚嘆折服。憲宗成化元年(1465),給事中王徽因彈劾大學士李賢而獲罪,張寧率六科論救,由是漸與內閣相忤。后出為汀州知府,以簡靜為治,沒過多久各項政事都運行地井井有條。張寧才華橫溢,志存高潔,善章奏,“今觀其奏疏諸篇,偉言正論,通達國體,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氣,詩則頗雜浮聲,然亦無齷齪萎弱之態”[2]。英宗意欲重用,但都沒有實行,是因為他久居諫壇,直言上書,被朝中權貴所惡。也因此抑郁不得志,后遂以疾辭歸,在家鄉海鹽筑方洲草堂。家居三十年,屢次被薦,終不復召。
張寧的這首詩歌,雖名為“棄瓢”,但通篇的重點并不在許由箕山棄瓢這件事上,而是對于許由守禮行為的贊賞和向往。首先詩歌第一句,詩人提到的就是“遜位”,即堯讓天下于許由,但是被許由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所以詩人感慨,連天下都可以如此堅定地拒絕、拋棄,一只小小的瓢有何足掛齒呢。張寧在《物外心詩文卷序》中也表達過相似的觀點:“富貴若大夢,功名撚指間,吾何以此而撓吾心哉!恒當遨游于湖山風月。托興于書畫文字,寄跡于斯而不泥于斯,人知之囂囂,人不知亦囂囂,世上事與我了不相涉,物外期可久也云爾而已?!盵3]張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莊心不攖于物思想的影響,但是顯然,“棄瓢”只是一個引子,引出的是詩人對于許由拒絕行為的尊敬,和對其個人高尚品格的贊揚。此處用到的是《論語》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孫言”的典故。詩人將許由的行為看作是“危行”,這種“危行”是有其特定的前提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是以一個君主的身份,所以更應站在國家、君主、政治的立場上看待“讓”這一行為?!白尅痹诳鬃涌磥硎呛虾酢岸Y”的:“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可見孔子是支持并贊賞這種行為的。只是許由認為,堯已經將國家治理得很好了,所以不需要讓給更賢能的人了,所以才拒絕。并不是其他原因。郭象在為《莊子》做注時解釋:“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堯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代之?!痹S由也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而不僅僅是個人人格價值追求的展現。所以詩人此處以“危行”來定義許由的行為,更看中的是其背后對于“禮”的堅守。
這與張寧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現在許多研究關注的重點多是與他出使朝鮮時的文學成就有關,如與朝鮮方面的詩歌唱和(吳伊瓊《明朝與朝鮮王朝詩文酬唱外交活動考論》),在朝鮮時完成的詩文集的研究(杜慧月,詹杭倫《張寧出使朝鮮與<庚辰皇華集>考述》;肖俊《張寧<奉使錄>研究》),或者詩文方面的成就及對后世的影響研究(左永明《明代嘉興府作家研究》),以及對其生卒年月的考據(昝圣騫《明代詞人生卒年考七則》)等,鮮有涉及張寧政治觀念的研究。其實張寧在廷策時所作文章中,就多次提及“禮樂教化”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張寧首先肯定“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臣聞,天以大徳而生萬物,圣人以至徳而化萬民,天與君其道常相通也?!薄笆且宰怨派茷橹沃?,未有不以勤于用徳為先。善言治之人,亦未有不以勤于用徳為先?!盵4]以德治天下為首選。但是歷史上也有諸多君王,不“德”而亡天下的例子,所以張寧就提到了“禮樂教化”:“臣聞禮樂者,為政之成;教化者,為政之本?!舴虼呵飸饑灾邻A秦,先王之法崩壞盡矣。下至漢唐時之禮樂教化,不過儀文音節政令法程之間。宋雖文儒昭明,亦不古。若我朝制作夙具治功時熙,論禮樂則郊廟之建,燕享之所,太常所掌教坊所隸先臣解縉,亦嘗言之。論教化則學校興行,徳行振舉,民庶順則遠近同風,比之近古相去遠矣。此臣愿皇上勤于用徳,以端禮樂教化之本,而正損益?!盵5]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君王有德,家國百姓勤于禮樂的教化,制治保邦,國家才能安穩發展。在這樣的思想傾向下,張寧對于許由的贊揚,就不僅僅是對于其高潔品德的贊賞了,而是包含了更深層的、與張寧本人治世理想相關的追求和向往。
而關于“許由棄瓢”這一典故,是來自漢代蔡邕的《箕山操》:
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依)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6]
本選自蔡邕《琴操》,但現已亡軼,只在《太平御覽》中有收錄,記錄了許由作為上古時期的高潔之士,避世隱居山野,連風吹瓢響之聲都被他視為煩擾之音,所以將瓢破壞的故事。以此顯示許由與俗世撇清關系的決心,和他高尚的情操。夏原吉在其七言絕句中對這一典故進行了反向運用:
耳邊方厭一瓢聲,心外寧貪萬乘榮。
可羨后來嘉遁客,謾欺林壑盜虛名。
(《題許侍郎所藏許由棄瓢圖》)
詩中以許由信念堅定的世外高人形象為引,描述的卻是表里不一的欺名盜世之徒。他們空學許由厭煩瓢聲,卻對許由不屑一顧的帝王富貴懷有貪念。詩人以此抨擊后世的許多人,打著隱逸山林的避世旗號,白白擔了許由留給世人的清逸美名。夏原吉(1366-1430),字維喆。明朝重臣,永樂時任戶部尚書,洪熙、宣德朝的內閣大臣之一。根據《明史》中的記載,洪武時期還在太學學習的夏原吉,因“(太學內)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7]而得到明太祖的重視,提升為戶部主事。任內夏原吉將各項事務都處理地井井有條,也因此得到上司的賞識。永樂年間,朱棣派他至浙西治水,他在當地親事親為做了三年。回朝任戶部主管,提出“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8]的建議,為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又因他清廉親民,被贊“有古大臣風烈”。夏原吉的一生都在踐行儒家的“經世致用”之說,將個人能力發散到了能得到具體發揮的地方,自然對世上徒有虛名的“嘉遁客”十分不滿。許由之后,還有“一簞食一瓢飲”也能自得其樂的顏回,所以就算是避世隱逸,高尚的品格還是能得到儒家士子的推崇稱贊。但到了明代,尤其是明初,整個社會還是深受元朝享樂奢靡之氣的影響,已經很難有這樣高士出現,更多的是“謾欺林壑盜虛名”之人。所以夏原吉看到許侍郎的“許由棄瓢圖”,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許由,聯想到當世之徒,就僅以此詩表達對一些虛偽隱逸者不批評和不滿。
夏原吉堅守內心,雖然不是清逸高士,但也是一位一心為民的清廉官員。在他之后還有一位李東陽,身居高位,也留有《棄瓢圖》詩一首:
至人于物本忘情,瓢系猶嫌樹里聲。
應是向來新洗耳,個中聽得更分明。
詩中用到了許由“潁水洗耳”的典故,同樣記錄在蔡邕的《箕山操》中。李東陽對于許由也是非常尊崇的,稱他為“至人”,并借用老子“齊物我”而對物忘情,以及《世說新語》中竹林高士“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的典故,展現了許由給后世眾人帶來的深刻影響。但在第三句中,卻一反往常詩人對于此典故的用法,假設了一種不“洗耳”的情況,并得出結論“個中聽得更分明”。
李東陽對這一典故的獨特見解和運用,是建立在他個人人生經歷的基礎上的。李東陽17歲考取進士步入仕途后,一直非常順遂,先入翰林院,后入內閣,后歷經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等,均為朝廷重臣。弘治年間,身為內閣重臣的李東陽“時政闕失必盡言極諫”[9],是一位忠臣、能臣。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專權。東陽辭官不得,雖不得志,卻也只能和劉瑾虛與委蛇,“凡瑾所為亂政,東陽彌縫其問,亦多所補救”。當世氣節之士對他都十分不屑,甚至勸他削門生籍,但后來證明李東陽暗地里保護了多為朝廷忠臣的性命。詩言志,李東陽的經歷反應在了他的詩歌之中?!皯窍騺硇孪炊?,個中聽得更分明”句,正是反映了他在劉瑾專權下,忍辱負重,才能成就更多的人。如果他與同僚劉健、謝遷一般辭官而去,“劉健、謝遷、劉大夏、楊一清及平江伯陳熊輩幾得危禍,皆賴東陽而解”[10]就不會發生,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無辜喪命。正是因為他深入其中,才能將劉瑾的專權惡性窺得清楚。所以李東陽對于“許由棄瓢”典故的使用,突破了以往文學創作上的束縛,結合自身經歷,賦予了新的表達內容。
“許由棄瓢”典故在明代詩歌中的具體運用,既有對前代內涵的繼承,又被賦予了新的意涵。這其中包括對理想的寄托、對禮文化的追求以及對自身經歷的總結與情感的抒發。新的意涵使這一典故在明代文學中總煥發出新的活力。
注釋:
[1]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06,第8頁。
[2](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03月,第4436頁。
[3] 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 第1輯 第49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03,第4頁。
[4]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 第1輯 第48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03,第465頁。
[5]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 第1輯 第48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03,第466頁。
[6]鄭福田 王槐茂 楊飛云主編;(漢)蔡邕撰:《名家藏書 第43卷 琴操》,遠方出版社,第33頁。
[7]張廷玉撰:《明史 第三冊》,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96.02,第2225頁。
[8]張廷玉撰:《明史 第三冊》,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96.02,第2226頁。
[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 卷一四六-卷二一〇》,北京:中華書局,2000.01,第3208頁。
[10]張廷玉撰:《明史 第四冊》,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96.02,第26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