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雄
摘 要: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所創造的“長征精神”,一直為歷屆國家領導人所重視、倡導傳承與弘揚。新時代下青年大學生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是其承擔共筑“中國夢”使命的精神支柱;是培育其堅定“四個自信”理念的精神活源;也是 “以文化人” 塑育“六有”青年大學生的鮮活教材。我們基于“知、情、意、行”四維,對應“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養成教育”四方面探討了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的教育引導機制,激勵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長征精神;大學生;成長成才;引導機制
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所創造的“長征精神”,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及境界對塑育青年大學生的“三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站在歷史與現實的時空坐標上,傳承“長征精神”,引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命題。
一、歷屆國家領導人科學認知與秉承“長征精神”
毛澤東同志作為親歷者,在賦予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1]的政治意義外,更是以詩詞方式詮釋了“長征精神”內涵。譬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揭示出了紅軍頑強勇猛、視險如夷、無堅不摧的戰斗精神;用“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3],反映出了紅軍不屈不撓、英勇頑強、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用“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4],揭示出了紅軍戰士排除萬難、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等。
鄧小平同志以講述長征途中因沒吃而“與大家擺龍門陣,講各地方吃經”這種特殊的“精神會餐”方式幫助戰士們克服生活困難的親身經歷,詮釋了“長征精神”中以堅定的革命信念、積極應對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江澤民同志基于走好“新的偉大長征”這一現實考量,從“人民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堅定理想信念、正義必勝”、“為民不怕犧牲”、“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團結守紀”“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等諸方面高度凝練和概括了偉大“長征精神”的內涵。[5]同時,他號召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長征精神”,不畏難、不怕苦,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道路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胡錦濤同志則指出“長征精神”是我國“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6]的集中展示與高度體現,是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動力。強調在我國邁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偉大長征”上,要“讓革命傳統的種子繼續開花結果”,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的光榮革命傳統,學習革命前輩的那股“勁”、“革命熱情”、“拼命精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習近平同志更是站在歷史高度認為“長征永遠在路上”,要“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需銘記紅軍的豐功偉績,大力牢記、學習、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國家、民族、人民和軍隊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用革命傳統鑄魂育人,引導干部群眾堅定“四個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續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7]
二、青年大學生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的重要意義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對引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勝任并順利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榮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一)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是青年大學生承擔共筑“中國夢”使命的精神支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8],也是一場“新的偉大長征”,面臨著諸多的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這需要聚集全國各族人民、各社會組織與團體、各社會階層等方面的力量。尤其是青年大學生,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更要從精神和能力兩方面做好充分準備,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才能走好今天的長征路。我們黨及其領導的紅軍用生命和鮮血所鑄就的具有鮮明“人民性和實踐性”[9]的“長征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是全體人民的精神家園,并以其獨特蘊意的歷史穿透力與時代感染力,鼓舞和激勵著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因此,承傳和發揚“長征精神”,可以繼續發揮這種“紅色精神基因”的導向、激勵和教化功能,為激發青年大學生在共筑“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不斷奮斗前行提供強大精神支柱。
(二)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是培育青年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理念的精神活源。“四個自信”詮釋了我們黨走什么道理、舉什么旗幟、靠什么發展,力量源自哪里的根本問題,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著追求、堅定信念和執政自信,是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動力與根本保障。青年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理應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精神教育的熏陶與浸染,學習長征歷史,感知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始終堅定信念,團結一心,排除來自外部敵人、思想組織與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困難,立足實際、獨立自主開辟前進道路、創新理論、注重制度建設等先進事例;承傳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長征中所形成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無所畏懼的實踐精神,浴火重生的創造精神等,對中國共產黨的道路選擇、理論體系、制度建構和文化建設,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并內化為行動自覺與內心自信。
(三)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是 “以文化人” 塑育“六有”青年大學生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0]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培育一批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而“長征精神”,作為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其蘊含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愛國主義、艱苦奮斗作風、實事求是和革命樂觀主義”等精神內涵,以及彰顯的“凝聚向心、感召激勵、規范導向、教育塑造”等價值功能,無不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塑育自己成為“六有”新人的生動而豐富的教材和寶貴資源。
三、藉以“長征精神”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
我們基于“知、情、意、行”四維,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養成教育”四方面探索了承傳和弘揚“長征精神”的教育引導機制。
(一)立足課堂主渠道,結合大學生實際,拓展長征歷史維度,育導學生體認“長征精神”。解決好“知”的問題,是引導青年大學生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前提。長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延點,是思政課對青年大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知識點。針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諸如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顧全大局、實事求是等精神缺乏;對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精神的認知淡忘,甚至曲解等現狀,我們“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采取“唱(長征經典歌曲)、讀(有關長征的文章、詩詞、箴言、政治口號等)、講(長征故事)、傳(長征精神)”等方式,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體認到“長征精神”的無窮魅力與偉大力量,在此感召下讓其內心觸動、激勵自我、陶冶心性、提升人格。
(二)借助校園輿論場,聚焦“長征”主話題,實施多維宣傳,育導學生培養 “長征情感”。解決好“情”的問題,是啟開青年大學生從內心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閥門。可以利用校園廣播之音,播放“長征”經典歌曲、講解長征逸聞趣事,以此激發學生對“長征精神”的崇尚之情;可以利用校園網站、宣傳櫥窗、微信等新聞載體,挖掘“長征”史實,解讀“長征精神”內涵,使學生在瀏覽歷史,見聞故事、解讀內涵中對“長征”之艱苦卓絕,精神之魅力無窮產生敬仰之情;可以利用校園文化講壇等平臺,邀請“長征”研究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在專家由淺入深的解讀認知下,深化對“長征精神”的敬重之情;可以契合“長征精神”內涵,挖掘記錄發生在學生身邊周圍彰顯這一精神實質的典型人物與事跡,進行專題報道,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長征精神”對普通學生并非遙不可及,相反,它以其強烈的時空穿透力,凝結在我們的精神血脈之中,從而產生可感、可觸、可行之情。
(三)模擬“長征”情境,開展野外徒步登山等系列實踐活動,育導學生體驗“長征意志”。如何解決好“意”的問題,讓青年大學生體驗“長征精神”中所內含的“吃苦、剛毅、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并磨礪他們傳承具備這些意志品質,是我們倡導青年大學生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根本目的。俗話說:“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話語詮釋了偉大的“長征意志”。因此,可以模擬“長征”情境,開展以“弘揚長征精神、磨礪鋼鐵意志”為主題的校外徒步參觀活動;或者開展“磨煉意志啟航人生新長征”的登爬某一革命名山活動;或者開展“弘揚長征精神·傳遞長征意志”的負重長跑或野外生存活動等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出“長征意志”之偉力,就在于“決心和毅力”。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決心和毅力”,任何的苦難也都是可以戰勝的,這是我們成就一切事功的保障。
(四)針砭時弊,將“長征精神”傳承教育融入習慣養成教育,育導學生踐行“長征精神”。實踐是檢驗青年大學生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試金石。為此,可以針對有些大學生學習上不思進取、生活上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弘揚長征艱苦奮斗精神,提倡節約、低碳生活,反對鋪張浪費”等評比活動,以此養成大學生吃苦、勤儉節約的習慣;針對大學生集體觀念淡化的現象,開展“學習長征協作精神,班榮我榮、班恥我恥”的班級排先評優活動,以此養成他們集體主義、團結協作觀念;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欠佳問題,開展以“學習長征精神,提升健康素質”為主題的晨跑、校外拓展訓練等強身健體、錘煉心理的系列活動,養成他們積極樂觀的健康素質等等。[12]通過這些方式,將“長征精神”傳承教育融入到日常習慣養成教育中,幫助他們克服消極情緒、糾正不良習性,使其養成堅韌不拔、能吃苦吃虧、勤儉節約等積極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67年6月版,第135-136頁.
[2][3][4]石磊.毛澤東詩詞書法鑒賞[M],北京: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15、127、145頁.
[5]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中國軍網,http://www.81.cn/2016lswl/2016-09/08/content_7247491.htm,1996年10月22日.
[6]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22/content_5235987.htm,2006年10月22日.
[7]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0/21/c_1119765804_4.htm,2016年10月21日.
[8]習近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
[9]于安龍.論長征精神與“中國夢”[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1).
[1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1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年12月08日.
[12]王永華.用長征精神引領青少年學生成長[N],中國教育報,2016年10月20日第5版.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