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歡
摘 要:中華書局出版的《后漢書》(以下簡稱局本)是目前學界公認的最權威的本子,但其中還是有不少問題。本文則是利用唐寫本《群書治要》對《后漢書》進行比堪,旨在對其中異文進行討論。
關鍵詞:后漢書;群書治要;異文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1
1、頁742《祭遵傳》:其后會朝,帝每嘆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
《治要》作:“會朝”作“朝會”
按:疑當從《治要》作“朝會”?!稏|觀漢記·列傳四》:“死后每至朝會,上數嗟嘆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正作“朝會”?!俺瘯迸c“會朝”均成詞,意義也大致相同,但兩詞所體現的時代差異是佷明顯的?!皶背R娪趦芍軙r期,不僅可以指諸侯朝見天子,也可以指各諸侯的會盟。如:“諸侯相見,卿為分,以其教士畢行,使仁守會朝于天子”(《大戴禮記·虞戴德》);“會朝,禮之經也;禮,政之輿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是知“會朝”應是屬于兩周時期的儀式?!俺瘯背R娪趦蓾h,漢人為經書(如《周禮》、《尚書》、《禮記》)作注時,常用“朝會”來表達“會朝”的意思,并且漢時已經沒有諸侯會盟的儀式,所以漢代人幾乎不再用“會朝”一詞,更多的是用“朝會”來代替。如:“每公卿朝會”(《漢書·田千秋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 漢書·張敞傳》);“宏每當朝會,迎期先到”(《東觀漢紀·樊宏傳》);“每朝會,輒令榮于公卿前數奏經書”(《東觀漢記·桓榮傳》);“后會朝,明帝戲之曰……”(《東觀漢記·郇恁傳》);“每會朝,憂念王室,未嘗不流涕”(《東觀漢記·袁安傳》),是知此當用“會朝”。
2、頁869《卓茂傳》:視人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
《治要》“人”作“民”
按:當作“民”。《東觀漢記·列傳六》:“茂視民如子,口無惡言”即作“民”,《后漢光武皇帝紀》卷三:“茂以德行舉為侍郎、給事黃門,遷為密令。其治視民如子,舉善而教,口無惡言”亦作“民”,當知應作“民”字無疑,蓋其避李世民之諱而改為“人”。
3、頁1400《第五鐘傳》: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治要》“從”作“行”
按:局本初作“行”,《??庇洝吩疲簱潮尽⒌畋靖?,與今《論語》同。疑不當改“行”為“從”。古籍引經書有異文,實為常見。此句下文為“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此處但避與下文“從”而有意改用“行”字。這種異文產生的原因,王彥坤稱之為“修辭變化”。且就在此條之下,王彥坤就舉出了《漢書》中因修辭原因而改《論語》原文的例子:《漢書·翟方進傳》:“兄宣,靜言令色,外巧內嫉?!蓖跏弦龡顦溥_云:“此用《論語》‘巧言令色之文,變‘巧為‘靜,以避下文‘巧字耳?!贝死c此句頗為相似,疑作“行”,乃是有意為之。且《論語》各個版本此句都作“從”,故作“行”不當是承某一版本而來,應是有意作“行”。
4、頁1597《楊終傳》:比年久旱,災疫未息。
《治要》“災”作“牛”
按:局本出注為“災或作牛”?!盀摹焙汀耙摺保跐h代以前并不成詞。 “災”在上古大多表示“災害、災禍”,意義較為抽象,如“大災”、“天烖”;而“疫”特指 “瘟疫”,意義具體。《公羊傳·莊工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焙涡葑⒃唬骸?者,民疾疫也?!薄吨芏Y·大?!罚骸皣写蠊?、天烖,彌祀社稷,禱祠。”鄭玄注“天烖”曰:“疫癘水旱也?!薄逗鬂h紀·孝安皇帝紀》:“安帝初,天災疫,百姓饑饉,死者相望”,看似“災疫”成詞,但觀后文,可知“災”導致“百姓饑饉”,“疫”導致“死者相望”,“災”與“疫”不是一詞。西漢焦延壽《易林》[1]中有“鴻雁翩翩,始怨勞苦。災疫病民,鰥寡憂愁”(《易林·師之第七》)一詩中的“災疫”也是如此。魏晉之后,“災疫”作為一詞才流行起來,且“災疫”一般只表“瘟疫”之意,如《三國志·棧潛傳》卷二十五:“災疫流行,民物大潰”;《隨書·北狄傳》:“又多災疫,死者極眾”。“牛疫”一詞《后漢書》習見,義為“牛瘟病”,是牛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上古用牛耕田,若牛有“牛疫”,對農民的影響很大,可能會導致荒年,如“是歲牛疫”(《肅宗孝章帝紀》);“自牛疫以來,谷食連少”(《肅宗孝章帝紀》);“又以郡國牛疫,通使區種增耕”(《劉般傳》);“又郡國以牛疫水旱,墾田多減”(《劉般傳》)。以此觀之,此處當作“牛”而不當為“災”。
注釋:
[1]關于《易林》的作者及成書時代,學術界尚無定論,今采取的是主流的意見,即為西漢焦延壽所作。請參考福建師范大學馬新欽的博士論文《<焦氏易林>作者版本考》.
參考文獻:
[1][南朝宋]范曄 撰 《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東漢]劉珍 等撰 吳樹平 校注《東觀漢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唐]呂延濟 等撰 《六臣注文選》[M]. 四部叢刊集部影印宋本.
[4][梁]蕭統 編 [唐]李善 注 《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唐]歐陽詢 等編纂 《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北宋]李昉 等編纂 《太平御覽》[M].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7][清]王聘珍 注 《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清]阮元 ???《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漢]班固 撰 《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晉]袁宏 撰 《后漢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王彥坤 《古籍異文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漢]焦延壽 《易林》[M].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14][晉]陳壽 撰 《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1.
[15][唐]魏征 等撰 《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