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儒家經典代表《論語》的解讀,來淺析儒家的“仁愛”之心。從“仁愛”的提出、內涵以及踐行三個方面對其進行闡釋。希望人們能夠以寬容的心態,找回心靈的歸宿,不忘初心。
關鍵詞:孔子;《論語》;仁愛
作者簡介:李懷梅,女,漢族,陜西榆林人,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1
一、仁愛的提出
“初心”一詞,最早出自典籍《華嚴經》:“靜心之路,獨自修行。勿忘初心,方得始終”。這里指自愿學習佛法?!安煌跣摹币辉~,已知最早的是出自唐代白居易《畫彌勒上生幀記》:“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儒家學說以仁愛為起點,開拓了一條最有特色的仁愛之路,成為思想史發展路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仁”作為孔子核心思想,在《論語》中有58章涉及到,共出現105次。盡管仁的內涵豐富,但不難看出,它是對愛的一種詮釋??鬃踊卮鹑蕰r說:“愛人”[1]?!叭收邜廴恕?,仁即是愛。
仁愛其實就是人學,教做人做事的一門學問。仁在生命中是最至關重要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沒有仁者之心,其他無從談起?,F代社會,人性的善良與純真仍離不開仁愛思想的指導,在現代文明史上不斷為人提供精神食糧,激發中華人民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戀。
二、仁愛的內涵
(一)愛親
仁愛不是飄忽不定的理論,它是有情感性的。仁愛以家庭體系為出發點,表現的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愛。表現為對父母“孝”,對兄弟姐妹“悌”?!靶⑻橐舱?,其為仁之本歟!”[1]從孝悌出發,是愛最根本的基礎,“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盵1]這種愛是相互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愛人是建立在血緣親情之愛基礎之上的,具有有高度的人情味,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么愛就像無源之水。
做到了愛親,才可以愛天下大眾,正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盵1]愛的對象由此而層層遞進,推己及人,進而愛廣達天下。
(二)愛眾
其次,仁愛是維系社會關系的支點,所以要推廣與他人 。以親情血緣為基,超越了家庭限定,將愛普及全社會?!叭收邜廴恕保胺簮郾姸H仁”,即愛所有人。
《論語·鄉黨》記載,孔子的馬棚失火之后,關心人的安危,而沒問馬。這種人道主義,顯示出寬厚仁愛的品質??鬃臃磳ε`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2]人是第一位的。仁愛是維系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方式。
愛由愛親推及到愛眾,最終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由近到遠,由親到疏的層次變化,是對仁愛的升華。
(三)愛萬物
最后,仁愛是以宇宙系為終結的,是關于物我關系調和。天、地、人,是構成宇宙的三大要素,人應該要與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和諧與共。據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睆目鬃俞烎~和射鳥,就可以看出孔子愛物的思想。
孔子看來,動植物不是無生命的物體,它們與人一樣,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人類生活在有序的空間中,必須遵守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順序,并且把這和諧之理落實到自身理念和行為上。
將愛人與愛物融為一體,是人類超越社會的圈層,將人類精神和宇宙精神二者融合,從而實現仁愛從家庭倫理社會向生態文明的過渡,實現世界萬物和諧渾然為一體的目標。
三、踐行仁愛
(一)孝悌為本
在“百善孝為先”傳統道觀念之下,人們對孝推崇備至。儒家的孝悌作為仁愛之中最基本實踐,其包含三方面內涵。
首先,要贍養父母。這是子女最低的孝道?!笆赂改?,能竭其力”。[1]當然這還不夠,“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保證父母心情愉快。其次,以禮節侍奉父母,不要違背和超越本分,合乎禮?!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最后,行孝時要和顏悅色,這是對父母愛的最高體現。子夏問孝時,孔子回答:“色難”。[1]
孝悌是立足之道,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如果做不到孝,那其它的品質對就無從談起。
(二)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認為對自己的約束,以符合社會發展的禮,修行仁要靠自己去遵守。
實行仁應該發揮人的自我調節意識,從內心走仁愛路線。具體表現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使自己的視、聽、言、動都合乎禮的規范。孔子說:“不學禮,無已立。[1]”
克己復禮,首先是學禮,才懂得守禮,樹立正確的是非標準;其次是守禮,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最后是達理,得到禮的最高境界。
(三)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是實施仁的方法和途徑,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主要模式。仁愛思想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強調“能近取譬”[1]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仁愛的指導思想,具體表現,“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痹唬骸肮?、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而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1]自己想要的,也讓他人得到。換位思考的方式蘊含了博大的仁愛精神。
“仁愛”不僅是儒家的核心價值和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不斷創新的智慧源泉,是人類幸福美滿、和諧友善的前提。希望中華民族在仁愛思想指導下成長、發展,繁榮、璀璨。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5.
[2]魯國堯. 孟子全譯[M].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
[3]何善蒙.先秦諸子導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7.
[4]成中英.儒學之本與儒學的當代意義[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