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女性運動發展的發展,伊迪絲·華頓逐漸展露才華。華頓不是女性主義者,但是在作品中描寫了當時女性的束縛和悲慘命運,表達了對女性的同情,反映了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女性運動的興起對于女性有很大的影響,不僅是對于華頓,也在她的作品《純真年代》中的艾倫有所反映。
關鍵詞:華頓;女性運動;覺醒;艾倫
作者簡介:馮坦(1990-),女,漢族,重慶人,碩士,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1
1、引言
女性主義是維護婦女平等的運動。兩次世界大戰顛覆了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原始男性主導傳統。戰爭爆發時,大量男性參與戰爭,男性和女性的原有固有社會角色被打破。在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女性試圖擁有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然而,父權專制的社會氛圍并沒有改變,女性仍然是一個附庸,在家扮演天使。但女性開始選擇自己的社會取向和渴望自我發展。華頓與女權主義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復雜而矛盾的關系。一方面,她關注女性的處境,在小說中探討女性在那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她對社會和政治女權運動持保守態度。她在作品中展現出一批具有女性特色的女性形象,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純真年代,華頓對女性問題的態度體現在她對新女性艾倫的刻畫上,在小說中揭露自己的態度。
2、女性主義運動對華頓的影響
根據女權主義批評家艾琳·沃爾特的女性文學舞臺的分工,華頓的創作屬于第二階段:反叛時期,女性有自我意識并開始抵制父權制專制時期。女性意識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女性經驗,并喚醒她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在華頓的生活中,女人只是男人的配飾,她們沒有獨立思考,沒有獨立的地位。社會不能給予婦女平等機會和地位。因此在華頓的許多作品中,她描述了女人地位低下和被壓迫者的悲慘命運,并對當時的女人表示同情。
華頓是美國內戰之后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作品享有盛譽。華頓是19世紀末新一代女性,她們相信自己有權像男性一樣實現自己的創造力和野心。然而,華頓出生于傳統社會,其中婦女的社會角色包括三部分:她們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 結婚后,丈夫成為她們的主人;婦女也沒有政治地位。她接受的教育告訴她,女性必須依賴男性。她的離婚也對文學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她批評19世紀紐約的父權制社會制度對婦女鎮壓和束縛。艾倫是這部小說中最進步的女性。她在抗擊令人窒息的紐約價值觀方面有進步。
華頓自己的女性經歷反映了一些女性主義評論家的情感和經驗的作用,強調女性作家的創作。因此,她在小說中對女性命運的關懷和思考,也是她精神道路的記錄,表明在女性發展上有很大進展。
3、女性主義運動對艾倫的影響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美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美國還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社會。一些女性開始要求社會平等和身份認同。她們獨特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墮落的女人。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不同看法體現自我意識和對自我的追求。而艾倫是這種典型的女人。她努力成為一名擁有獨立思想和自由欲望的女性。
《純真年代》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背景是紐約上流社會。這時代的傳統和習俗嚴格規定女性做一個好女孩,合格的妻子和母親。小說講述紐蘭與兩位上流社會女性之間的愛情故事。梅蘭,紐蘭的妻子,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是傳統女性的代表。艾倫,一位反叛的女性,拒絕按照社會為女性規定的方式生活。紐蘭處于兩難境地,最終放棄了他的真愛艾倫,與他不相愛的梅蘭結婚。
女主角艾倫出生于紐約上流社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受歐洲思想自由的影響很大。在舞會上,艾倫與富有的貴族相識和結婚,但他與各種女性在一起,她想和丈夫離婚。艾倫決定回到紐約,但不幸的婚姻和突然的離開,讓她的親人感到慚愧,試圖阻止她離婚。盡管艾倫有勇氣追求自由,但她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華頓指出了已婚婦女的命運和在社會中的地位。艾倫與華頓的經歷很相似,都有不幸的婚姻。通過描述艾倫的行為,華頓將艾倫塑造成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與當時盛行的社會習俗背道而馳。在父權制社會時代,埃倫的命運表明婦女想要控制自己的命運,過著精神上和經濟上獨立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但積極的一點是她們正在努力改變。
4、總結
在那個時代,女性不可能控制自己的命運,精神和經濟獲得獨立。然而,面對家人不理解,不穩定的經濟保障,她依然選擇離婚,毫無疑問,艾倫的選擇是作者的選擇。這表明女性意識的開始覺醒,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思考社會。華頓關注和思考女性的命運在艾倫身上體現。對于當今女性來說,艾倫的反叛精神仍然有著積極的作用。盡管女性地位已經改變,仍然可以提升。這是一個過程,需要勇敢的人來帶頭改變,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的男性和女性世界。
參考文獻:
[1]Wharton Edith. The Age of Innocenc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伊迪絲·華頓:《天真時代》,趙興國,趙玲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3]蓋爾·柯林斯:《美國女人》,暴永寧,何開松,劉志宏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4]林艷,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婦女的影響,東北師大學報,1996(6).
[5]程心,21世紀以來西方伊迪絲·華頓研究述評,當代外國文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