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能翻譯理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核心理論是“目的論”。任何形式的翻譯活動,必定有其目的。功能翻譯理論指導翻譯實踐過程,其結果也是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基于此,簡述功能翻譯理論,并通過對比分析《海鷗喬納森》兩個英譯本,使人們認識到兒童文學中翻譯目的的重要性。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目的論;兒童文學
作者簡介:徐陽,女,漢,湖北人,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1
一、引言
兒童文學必須首先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因此,陳子典在《新編兒童文學教程》中將兒童文學定義為:“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1]理查德·巴赫的《海鷗喬納森》小說是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它講述了一只渴望飛翔的海鷗--喬納森的故事。他告訴我們:始終要去追尋你心中的渴望!即便是一只海鷗,哪怕是一只麻雀,如果內心里始終有一種聲音在呼喚你去飛翔,總也不能一直無動于衷的。這本書以一個絕對完美的寓言來告訴我們如何以最幸福的方式度過一生。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網絡上的譯本和已經出版的夏杪的譯本,重點研究的是《海鷗喬納森》中的名句對比翻譯。通過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漢譯本對比分析,使得人們認識到兒童文學翻譯目的的重要性,使他們感受到其中的童趣。
二、功能翻譯理論
20世紀60、70年代,現代語言學和邏輯思維學的發展與成熟為功能翻譯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功能翻譯理論來源于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功能翻譯理論的問世,讓人們從新的視角看待翻譯活動,不再是局限于原文、文本內和語言形式,而是轉移到譯文、文本外和社會交際的層面,將翻譯視為以讀者需要為最終目的的交際活動。
功能翻譯理論是一個相對廣義的理論,由三大理論構成,包括以翻譯“目的論”為核心的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的一系列理論,還包括美國學者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論”和英國學者紐馬克提出的“文本功能分類說”。
1987年,《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一書中提出了功能翻譯派的核心理論——目的論。翻譯目的論認為:“任何一種人類行為都具有目的性。翻譯也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或功能的行為。”[2]費米爾在“目的論”中提出三大原則: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在三大法則中“目的法則”是任何翻譯都應當遵守的最高法則。“目的準則對于解決意譯和直譯、動態對等和形式對等、靈活的譯者和保守得益者之間的問題是很有幫助的。”[3]“連貫法則”又被稱為“語內連貫法則”,它要求“由譯者產生的信息(目標文本)必須能夠用與目標接收者情景相連貫的方式解釋”。[4]
三、《海鷗喬納森》的譯文對比
根據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活動中,譯者應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和翻譯要求,對原文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從而取得特定翻譯目的所要求的翻譯效果。網絡譯本的目的便于閱讀,語句順序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而夏杪的翻譯目的則是譯本通順、流暢、忠實于原文。兩個譯本都有可取之處和值得學習與借鑒的地方。
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 筆者在網絡譯本和夏杪譯本中選取相關語料作為實例,對《海鷗喬納森》中的名句翻譯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和分析。
例1:The years ahead hummed and glowed with promise.
網絡譯本:未來的歲月充滿著希望。
夏杪譯本:未來的歲月在前面召喚,散發著希望的光芒。
網絡譯本只是單純的完成了從英文到中文的簡單機械的翻譯,而夏杪的譯本添加了“召喚”和“散發”這兩個動詞,使得譯文更加活潑形象。
例2:Who is more responsible than a gull who finds and follows a meaning, a higher purpose for life?
網絡譯本:一只海鷗能發現生活的意義,能找到更崇高的生活目的,你們還能說他不負責任嗎?
夏杪譯本:誰還能比探索一種生活意義,一種崇高的生活目標更負責任呢?
網絡譯本弱化了原文的疑問句式和比較級,按照漢語的習慣表達,首先交代了背景信息,然后表達主要意思,使讀者能很快地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夏杪的譯本忠實于原文的表達,保留了原文的句式和比較級,符合兒童的語言特征。
例3:Heaven is not a place, and it is not a time. Heaven is being perfect.
網絡譯本:天堂不是空間,也不是時間。天堂就是盡善盡美。
夏杪譯本:天堂不是一個地點,也不是一段時間。天堂是完美的狀態。
網絡譯本把“place”譯成了“空間”,和“時間”形成押韻,天堂是一個人們幻想出來的地方或者美好的世界,“天堂就是盡善盡美”,給讀者感覺像是句子還沒有說完整。夏杪的譯本把不定冠詞“a”都翻譯出來了“一個”“一段”,并且把“天堂”比作是“完美的狀態”,符合兒童的語言習慣。
四、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海鷗喬納森》的兩個譯本體現了翻譯目的對于翻譯策略和翻譯原則的影響。不同的翻譯目的決定了兩個譯本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網絡譯本的翻譯目的是傳達源語文化內容和文化價值,重在譯文的文化傳播功能,所以譯文語言比較樸實,多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而夏杪譯本的翻譯目的是傳達閱讀的愉悅感,一方面為了使譯本通順、流暢、易于為讀者接受,另一方面保留了英語的結構,多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兩個譯本風格迥異,但各得其所。筆者認為《海鷗喬納森》作為兒童文學作品,夏杪的譯本更加的符合兒童文學的翻譯標準,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而翻譯,準確再現了童趣,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東東、姜力維.功能翻譯理論與應用筆譯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5.
[4]卞建華.傳承與超越: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