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萊辛是德國現實主義文藝的創始人,也是德國啟蒙運動的先驅。本文從萊辛的戲劇《明娜·馮·巴恩赫姆》,分析論述了他市民文學的特點,以及對德國民族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深影響。
關鍵詞:萊辛;德國啟蒙運動;德國市民文學;重要影響
作者簡介:劉蓉(1990.11-),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1
1.前言
《明娜·馮·巴恩赫姆》(Minna von Barnhelm),又稱作《士兵的幸運》,是萊辛創作的五幕喜劇。它是萊辛的三大代表戲劇之一。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但是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意義,則遠遠超過所謂的"喜劇"的定義。萊辛是德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和重要代表人物,他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并使得達到高潮。萊辛思想的標簽有兩個:市民文學,民族文學。而在戲劇《明娜》中,這兩方面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因為劇中的男主角是市民階級出身,他勇敢而高尚,和貴族小姐歷經困難最終在一起。在戲劇語言上萊辛提倡德語,用單純的、自然的、日常的語言來代替貴族階級的華而不實的語言;要求文學內容上平民化,用市民文學代替貴族文學,要求文學反映德國政治問題和市民生活。這些也從側面反應萊辛的主張:要達到民族的統一,首先要有統一的民族意識,為此必須建立統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對人民進行啟蒙教育。
2.戲劇的三次“沖突”
明娜創作于1764年的早春,1765年完成。劇本是根據布雷斯頓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因此,有人說:“這是一部源于生活而非作家小屋的喜劇。”故事圍繞兩個人物展開:普魯士少校和他的貴族未婚妻。
2.1.戲劇第一次“沖突”
戲劇的第一幕首先出場的是男仆和旅店老板。旅店老板這個角色是塑造的最生動人物之一。他貪婪,唯利是圖,有著小市民身上的一切缺點,卻仍假裝自己的好意。從他一出現,就帶著刻薄和狡猾。首先,戲劇中出現了第一次沖突:男仆吵鬧著要和旅店老板理論,老板因為他們不及時交錢就把他們趕出房間。事實上老板確實是為了錢而將原屬于他們的房子另租給有錢的小姐,但他仍在狡辯,他這么說:“我對他是懷有同情心的啊,你千萬別這么想。拿個杯子來,加斯特先生要喝上一杯。”老板假惺惺的作態和借酒掩蓋的形象立刻出現。接下來劇中的男主角——少校特勒赫爾姆出現了。面對老板的不公,少校選擇了寬容。原本,少校就是一個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這也是貴族小姐愛上他的重要原因)。
2.2 戲劇第二次“沖突”
事情繼續發展,展開了第二次沖突:貴族小姐明娜發現讓給他房子的人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未婚夫,少校特勒赫爾姆。整個過程都是巧合,一個戒指的巧合。這時,小姐的表現是:“我找到他了,你知道嗎,我又得到他了。我高興得不知怎么表達才好。”作者用了大段的語言描述小姐找到未婚夫的喜悅,真實而且感人。她的女仆——弗蘭齊絲卡,也是觀眾最喜歡的人物之一。弗蘭齊絲卡活潑,熱情,又保持理性。正如她對小姐說:“人們很少談論自己已有的美德,卻更喜歡談自己沒有的美德。”
2.3 戲劇第三次“沖突”
最后一次并且是最大的沖突到來:小姐竟然拒絕了少校結婚的請求:“世界上最堅固的紐帶是兩個人的狀況要一樣。幸福的明娜只希望特勒赫爾姆幸福的活著。”明娜聰明的用小計謀讓少校認識到,真正的愛情和兩人的金錢,地位是沒有關系的,最重要的是兩人相互愛慕的心。故事以喜劇收場,可愛的弗蘭齊絲卡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戲劇以一種歡樂的形式充滿打動人心的力量。到現在為止,明娜都是在德國上演最多的戲劇作品。
3.啟發德意志民族意識
一個作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屬于他的時代。明娜講述的是德國七年戰爭的事情。而七年戰爭正是當時的“時事”。作者萊辛直接從本國的,當代的社會實踐中取材來反映現實。萊辛筆下的明娜,更是“鞭笞了專制制度最致命的地方——普魯士軍國主義。”萊辛通過特勒赫爾姆說:“一個人必須為保衛祖國或出于熱愛他所斗爭的事業去打仗。沒有目標,那像是一個流浪的屠夫,不是別的。”因此萊辛指出:“王公和英雄的名字可以為戲劇帶來華麗和威嚴,卻不能令人感動。我們周圍人的不幸自然會深深侵入我們的靈魂;倘若我們對國王們產生同情,那是因為我們把他們當作人,并非當作國王之故”。這是萊辛代表市民階級向貴族階級美學思想的大膽挑戰,更是新興資產階級急切地要求平等的呼聲在文壇的反映。
4.結語
所以明娜這一劇本,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不是沒有原因的。一部戲劇,就是時代的縮影。在萊辛的領導下,其他啟蒙思想家們紛紛投入到喚醒德意志民族意識、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運動。因此可以說,只有在萊辛出現后,德國啟蒙運動才取得了全歐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正和.法國古典主義對德國文學的影響.外國文學研究[J].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1982(6):95.
[2]萊辛.漢堡劇評[M].上海:上海澤文出版社,1981.
[3]馬恩列斯論文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
[4]萊辛.拉奧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5]馮至等.德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張玉能.席勒的戲劇美學思想[J].外國文學研究,199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