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 要:中華文化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在目前我國文化的發展傳承體系構建中,傳統文化發展在文化發展中體現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傳統文化發展的傳承者,在運用文化發展傳承中,應該明確文化發展中的美學精神傳達作用,保障在其傳達作用的詮釋過程中,能夠提升我國文化發展魅力。鑒于此,本文針對我國文化中美學精神的作用及地位進行了專門的分析,希望在本文的研究幫助下,能夠提升我國文化中美學精神的傳達及表述。
關鍵詞:我國文化;美學精神;作用及地位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1
前言:
文化發展的傳承對于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性推動作用,要想保障我國文化發展傳承的效果逐漸提升,就應該注重對文化發展傳承中的美學元素及美學精神傳達進行分析,進而在分析過程中,能夠結合我國文化發展進行相應的文化發展傳承設置研究。本文通過對文化發展中美學精神的作用及地位研究,旨在通過研究中的元素構建,及時的提升我國文化發展傳承的效果及意義傳達。
一、我國文化中美學精神的作用
(一)延續中華文化發展的意識傳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傳承,我國文化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精神。這種審美精神的形成對于我國文化發展傳承體系的構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在不斷地歷史文化發展傳承中,我國文化發展傳承中的意識傳達已經逐漸顯現出來。這是由于在我國文化的發展傳承中,不僅借助傳統文化提升文化發展境界,還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運用較為科學的發展理念進行文化發展脈絡體系構建。正如中華文化發展《易經》傳達的思想來看,認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是以利弊除舊觀念進行的,在這種觀念的應用下,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對文化發展傳承中的美學意識體現。如《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按照這種文化發展傳承中的意識表現來看,在我國文化發展傳承中,對于審美的意識轉變就是從該時期形成的。
(二)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審美特征
我國文化發展體系的形成可以說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發展體系之上的,所以我國文化發展美學精神的傳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儒家文化發展審美意識的形成。在傳統儒家文化的發展傳承中,形成了人們對于禮樂文化的特殊性理解。并且在禮樂文化的發展傳承中,規范了人們的行為。使得人們在禮樂文化的發展引導下,不斷地朝著 文明化發展方向轉變。以儒家文化發展對于我國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影響意義可以看出,隨著儒家文化發展在我國文化發展傳承中的體系構建,我國文化發展的審美特征轉變也朝著更高的文化發展方向轉變。正如《易傳·系辭上》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按照這種文化審美意識的傳承轉變來看,對于文化發展傳承中的美學精神審美意識也在不斷的 轉變,并且在影響著文化的發展[2]。
二、我國文化中美學精神的地位
(一)拓展文化寬度
隨著我國文化發展的傳承演變,在文化傳承中對于美學元素的應用也越來越重要,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文化發展的美學傳承意義也逐漸顯現出來,以宗白華教授的觀點來看,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能夠讓更多的人樂于在現實世界中,去找尋人生發展的真理性內涵。并且在中華文化發展傳承體系的構建中,對于文化發展的寬度也在不斷提升。《尚書·堯典》中記載,在堯繼位之后,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規劃天地四方,并且命令四神分別守候在天地的四方,這種空間上的格局,就形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發展傳承中的四方定位。同時在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對于美的理解和美的詮釋在不斷地轉變,使人們在進行美學文化的精神傳達過程中,具有了更加高深的文化發展傳承體系[3]。
(二)增加文化深度
文化的發展是現代化社會發展傳承的重要性因素,縱觀我國文化發展傳承的轉變脈絡可以看出,在我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中,對于文化發展傳承中的構建因素在不斷完善。這種文化發展傳承形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文化發展的大體性轉變方向。可以說在文化發展傳承體系的應用構建下,很大程度上將我國文化發展的深度拓展,并且形成了文化傳承發展的獨特性發展審美精神。比如老子認為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按照這種美學精神傳達的元素,認為在現代化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中,萬物發展都是環環相對,生生相惜的。這種狀況下,只有注重對文化發展傳承中的審美趨勢發展變化,才能夠預測文化發展美學因素形成的方向,保障文化的深度傳承能夠增加。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文化發展傳承中的重要性精神因素,美學精神的發展和傳承對于我國文化的發展傳承具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在現代化文化發展融合背景下,我國文化發展中美學精神的作用和地位也在逐漸顯現。通過本文的研究和歸納,將美學精神在我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歸納為延續中華文化發展意識傳達和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審美特征。而對應的地位則體現在拓展文化寬度和增加文化深度上。
參考文獻:
[1]皮穎.關于我國音樂文化產業中美學問題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7,54(27):47-48.
[2]徐春光 .論習近平文化美學思想對我國民俗文化資源傳承的引領[J].美與時代旬刊,2016,41(7):456-458.
[3]曾繁仁.禮樂教化與中和之美——中華美學精神的繼承與發揚[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