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梓岳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具有較強的思想內涵,其寫作的意義是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全面揭露。所以,阿Q的性格也具有國民性特征。雖然阿Q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阿Q性格涉及的內容一直存在。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也是對整個舊社會與舊意識形態的批判,充分體現出啟蒙主義思想。本文針對《阿Q正傳》進行賞析,從寫作背景、藝術成就以及阿Q精神分析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一、寫作背景與意義
《阿Q正傳》主要展示的是我國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社會與畸形的國民。小說的創作和發表具有特定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背景。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已內憂外患,國民卻愚昧無知,政治也極為腐敗。但是,孫中山等有志之士不斷奮戰,對舊中國進行拯救。這就是著名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變革,使得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得以結束,使得中國人看到了全新的發展曙光。但這次革命沒有對廣大農民進行動員與組織,對農民進行排斥與壓制,沒有對封建勢力進行全面的打擊與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妥協與姑息。
辛亥革命打破了傳統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觀念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真正完成。資產階級對具有革命要求的農民進行排斥與抵制,并對封建勢力進行妥協,因此沒有全面解決當時中國存在的問題。所以,革命后,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仍對農民進行著嚴酷的壓迫與剝削。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地位,通常運用精神奴役與暴力鎮壓等方法。精神奴役也就是運用封建教禮、迷信以及愚民政策。從阿Q身上,人們可充分發現這些精神奴役產生的影響以及被奴役者的精神創傷。1840年鴉片戰爭后,我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掠奪,這時封建階級在特殊的社會形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變態心理,在對帝國主義卑躬屈膝的同時,對于統治的子民卻嚴厲鎮壓與剝削。魯迅對于這種現象有著極為精準的概括:“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二、藝術成就
(一)典型化手法的運用
在《阿Q正傳》中,典型化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向:其一,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的基本手法。其二,對現實主義文化基礎方法進行使用。作品中塑造的阿Q形象有著較強的符號特性與意義,因為阿Q不僅是一個個體,也是當時中國人國民性的縮影。其生活的社會環境也是當時歷史的概述,對其進行分析,人們可較為直接地發現中國辛亥革命前后的實際社會狀況與人性。
(二)敘述體結構
《阿Q正傳》在對傳統小說敘述方式進行傳承的同時,也結合實際需求對人性進行深度剖析。在《阿Q正傳》中,《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等眾多故事章節與事跡具有并行排列與堆積特征,同時所有故事也具有較為明確的時間關聯,所以其也屬于空間性敘事。在講到“革命”與“不準革命”時,結尾的“大團圓”真正具有相應的時間性,并逐漸與時間性敘事結合。
(三)幽默與諷刺
在《阿Q正傳》中,諷刺與批判具有較強的特殊性,不僅小說開頭與結尾存在兩部分的議論,同時小說中的較多地方也有較為豐富的議論,而這些議論通常具有較強的諷刺與批判特征,也是促進主題與人物形象全面突出的主要內容與基礎。
三、精神分析
(一)壓抑與活著意識的沖突
阿Q為辛亥革命時期的普通農民,其性格也較為多變。在故事開始時,阿Q也有著農民的質樸,同時也經常展現出游民的狡黠。其中,還有自卑與自尊、不滿強者的壓迫并對更弱的人進行欺辱等,這充分體現出阿Q的性格較為矛盾。但各種矛盾都可利用其“精神勝利法”進行連接。
通過精神分析可以發現,活下去是阿Q的本能意識,其中蘊藏的自尊與猥瑣思想等在外界壓抑影響下,逐漸轉變為精神勝利法中出現的自我。在其多種人格發生沖突并失去平衡時,阿Q會出現精神病狀態。在壓抑的影響下,其本我力量逐漸積累并沒有受到馴服,使其經常沖動,因此阿Q會與小D等出現沖突并調戲尼姑。其中,為了生存需要,阿Q進城當起了賊。這一身份也使其受到表面的尊重。在其得到尊重并回鄉后,生存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槍斃前的表現也是人們微觀中自尊作祟的表現。
(二)性本能的壓抑
由于阿Q的出身,其一生沒有娶妻生子,但作為人類的本能不能被超我所抑制。在被假洋鬼子欺負后,他從尼姑身上“收獲”了勝利,其“飄飄然”的精神也是被壓抑性本能的覺醒,對尼姑的輕輕一捏,使得其潛伏的性本能逐漸凸顯出來。
阿Q的性本性受到了自身社會地位與傳統等因素的壓制,但在細微的刺激下會快速蘇醒,因此需要尋找宣泄目標。當阿Q性本能宣泄失敗后,精神與經濟都受到了損失,但其在壓抑下也發生了轉移。結合小說可以發現,阿Q性本能需求轉變為生計問題。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阿Q不能再對其他事件進行分心與想象,所以為了生活,阿Q選擇進城。在其回到村莊后,他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尊重,這也使得其性本能快速蘇醒。在上谷祠中,阿Q對七嫂女兒、假洋鬼子老婆以及秀才老婆的幻想,也就是其性本能通過相應的幻想模式逐漸宣泄出來。由于性本能是人們無意識的本能與沖動,其不可被全面清除,因此其也成為困擾阿Q的主要問題。
四、結語
《阿Q正傳》具有較為深刻的思想價值與藝術成就,其屬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學作品。魯迅指明的方向也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主要方向。魯迅利用一個人物對當時人們的精神病態進行展示時,就需要運用夸張手法,在阿Q身上添加其所不能承擔的精神負擔,是想更好地展示其身上的國民性特征。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