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顧明遠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教育家》微信公眾平臺賬號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同樣反映在我國教育上。我國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時期,即從發展數量到提高質量的新階段。新時代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人民群眾要求自己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因此,教育要在供給側上下功夫,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其次,新的課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目標都是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使他們個性得到發展。未來教育要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書本知識,而且要有高尚品質,有遠智卓見,有創新精神,有奉獻精神。這種人才關在屋子里是培養不出來的,必須讓他們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去親身體驗、增長才識。
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開始富起來,人們對旅行的熱情越來越高。中國人每年出國旅游的人數以千萬計。許多家長寒暑假都會帶著孩子到國外去旅行。因此,目前已經具備提倡研學旅行的條件。
在這種背景下,中央十一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倡在中小學生中開展研學旅行。我認為這種活動非常有意義。這是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是拓寬學生視野、增進學識、錘煉意志的好舉措,也是讓學生了解認識祖國的美麗山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好方式。如果學生到國外研學旅行,還可以了解別國的文化風情,受到跨文化的理解教育。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蘇聯中小學每年暑期長達三個月,其中一個月組織中小學生到野外夏令營活動。夏令營一般設在郊外森林里,學生集體食宿,由師范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員,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場、名勝古跡,特別是衛國戰爭的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日本中小學設有特別活動課程,組織學生校外旅行。我曾經訪問過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吉住小學。他們的特別活動課程中每年組織校外旅行,而且特別重視春秋兩次遠足。小學一、二年級在城市附近的郊外遠足;三、四年級組織到外市縣旅行,住兩天,例如從神戶到奈良,學生自己集合,沒有父母送行,學生自己搭帳篷、做飯;五、六年級叫“修學旅行”,最遠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參觀訪問。這種遠足和旅行,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特別是培養了學生自主、自動的能力,養成同學之間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協作精神。
我在蘇聯學習的期間曾經歷過兩次研學旅行。一次是1954年暑假,俄羅斯高教部組織留學生旅行,專門租了一條游輪,從莫斯科出發沿著伏爾加河一直到黑海邊上的阿斯特拉罕,行程20天。我們夜里宿在游輪上,白天游覽。我們訪問了許多城市,訪問了列寧的故鄉,參觀了高爾基的故居、車爾尼雪夫斯基故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遺址,并向烈士紀念碑獻了花圈。一路上增長了許多見識,并受到革命傳統教育。另一次是1955年暑假,我參加了蘇聯教育工會組織的徒步旅行團。我們一隊十幾個人,有中小學老師,有師范院校的學生。我們先坐火車到塞瓦斯托波爾。那里有一個營地,先集中起來訓練幾天,包括徒步旅行所需要的一些知識,準備必要的工具食品,組織了一些參觀,進行了一次十多公里的拉練。然后正式出發,我們背上背包,帶上一兩天必要的食品和飲水,由一名向導帶領,第一天翻過一座小山,到了第二個營地,休息了兩天,參觀了附近的峽谷,參加了當地農場的勞動,晚上與農民聯歡。第二天我們翻過兩個山頭,并在山上住了下來,并在山下農戶那里取來帳篷、炊具,支起帳篷,做飯夜餐。我們這樣走走停停,五天走了二百多公里,我們走的都是沒有路的山路,但向導知道哪里可以有泉水,哪里可以休息。一路上,我們參觀了人煙稀少的古代遺跡,團隊有說有笑,非常開心。最后我們到達黑海邊上的小鎮阿洛波卡,又從那里步行走到克里米亞的雅爾塔。在雅爾塔參觀了雅爾塔會議的遺址。團隊解散,結束旅行團隊解散之時,我們獲得了一枚小小的旅行者紀念章,然后各自乘火車回莫斯科。這次旅行不僅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而且鍛煉了身體,錘煉了意志。我們步行的距離不算太長,五天走二百多公里,但走的都是沒有路的崎嶇山路,非常難走,很消耗體力。我小時候身體很虛弱,這次徒步旅行對我是一次很大的考驗。我今年88歲,行動還比較輕便,這可能與年青時經歷了艱難的徒步旅行有關。
開展研學旅行要納入學校課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活動。學校和教育機構研學旅行要有組織、有計劃,要像設計課程那樣精心設計,充分準備,重在教育,重視安全。
學校要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不同的研學旅行計劃,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城市郊外旅行,也可以組織到博物館、紀念館參觀;高年級的孩子可以組織到較遠處旅行。如北京101中學,每年都要組織學生到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去悼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可以按照不同地區、不同內容組織各種研學旅行,使之課程化。
研學旅行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根據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設計研學旅行計劃,通過旅行完成全部或局部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另一種是不預設研學課題,通過旅行自主學習,自我體會。不論什么方式,都需要精心設計,認真組織,確保安全,并能使學生受到教育。
首先,要明確旅行的目的,選擇好旅行的地點和路線。最好老師先去走一遍,一是看看旅行中有哪些教育因素,二是發現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別注意,旅行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和風險,并準備各種情況的預案。
其次,是要組織動員,讓學生了解這次旅行的各種要求,特別是要讓學生了解和遵守安全的要求。旅行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在老師的視線之內。特別是在有危險的地方,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不容許學生打鬧,要求學生互相幫助。
第三,如果沒有研究性課題,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作業。一般的旅行不一定要布置硬性的作業,要寓教于樂,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布置了硬性的作業,反而會降低學生的興趣。
第四,旅行過程是教師了解學生,增進師生感情的最好機遇。教師在活動中時刻要關注學生,一方面關注每個學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脾性,有利于今后的教育。
第五,學校如果要與旅行社、培訓機構合作。要以學校為主,訂好協議,精心設計,認真組織。要爭得家長的同意和配合,也可以有家長代表共同參與,但不宜過多家長參加,以免在旅行中產生各種矛盾。
現在許多家長在寒暑假或長假帶孩子出去旅行,家長也需要把旅行作為教育鍛煉孩子的好機會,注意教育和安全。學校要與家長多聯系多交流,幫助家長設計旅行計劃。學生回校后教師引導學生講述他們旅行的體會,讓全班同學分享他的見聞。
總之,研學旅行的關鍵是教育與安全,而安全是第一位的,沒有安全也談不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