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儲朝暉
隨著歐洲的崛起,公共教育的發展為大規模的數學競賽準備了條件。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門通過一項決議,準備在中學舉辦數學競賽。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組織地舉辦的數學競賽。于是,歐洲各國紛起效仿,但率先將中學數學競賽冠以“數學奧林匹克”名稱的是1934年蘇聯舉辦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此后,各國開展的競賽逐漸演變為國際競賽。1959年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在羅馬尼亞舉行,當時僅有蘇聯、東歐等7個國家參加,帶有比較強的與西歐和美國一較高下的冷戰政治色彩。冷戰后期,這項比賽的范圍才開始逐漸擴大,到2012年在阿根廷舉辦第53屆時,已有100個國家的548名選手參賽。
1985年中國第一次派兩名學生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1986年第一次正式派出6人代表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而在國內,作為國際賽事的準備,北京市于1984年舉辦了第一屆迎春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全國規模的奧賽是1986年開始的低年級“華羅庚金杯賽”。從此,奧數在中國猶如接上地氣的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各地中小學校里和各種培訓班上。
然而,原本以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發現和選拔數學精英為初衷的奧數,在中國卻發生了變異,成為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禁止的“過街老鼠”,在有人求之不得的同時,也幾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深入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校際差距較大、學校之間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奧數成了衡量一個學生能否進入比較好的學校的一把尺子,承擔了它不應也不能承擔的功能。
第二,在中國教育長期使用單一的評價模式、多元自主的評價模式尚未建立起來之時,一些地方盲目取消了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使得學生學業評價出現空當,奧數無形中填補了這個空當,以致一些地方每年奧數培訓人數能占到當年學生數的80%,奧數承受了它難以承受之重。
第三,當原本以興趣為基礎的少數人參與的活動,演變只為功利且人人參加幾乎都想得其利的活動,其間必然發生質變。教奧數的教師和學奧數的學生都是為利而來,唯獨不顧興趣愛好,方法、手段、評價都會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扼殺了真正對此感興趣、有天賦的人才。中國歷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得主絕大多數沒有在這一專業領域有上乘的表現便是最有力的例證。
在真正把奧數當興趣的美國,“中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的組織設在紐約州的一個小鎮,其網站從2000年開辦至今,點擊率不過100萬次。據該網站介紹,該組織的目標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和熱愛,介紹重要的數學概念,教授解題策略,培養解決問題時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強化數學直覺,促進數學創意和創新意識,提供應對挑戰時所獲得的滿足、快樂和刺激”。美國中小學生對數學感興趣的不多,而真正感興趣的孩子則會非常投入。在中小學里,對數學有特殊稟賦的人,會自愿參加學校的“數學俱樂部”,或被學校選入相關興趣小組。這些學生在興趣的支撐下發展后勁很大。
奧數變異的根本原因是這種特有的環境,奧數的“魔力”來自它被賦予了其他學習不可替代的升學功能,奧數具有殺傷力也僅是因為有人拿它當刀子。人們不必為拯救奧數呼吁,卻應該好好改變眼前的環境,真正找到那個拿刀子的人,并制服他,徹底切斷奧數在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之間的循環鏈條,讓下一代健康成長、正常成才。為此,我們亟須做的不是發文件禁止奧數,而是要切實建立校際間均衡、平等的基礎,建立多元、自主的評價體系,到那時奧數自然會回歸到學生一種興趣活動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