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桂華 潘莉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鼻宕娙嗽哆@首20字小詩《苔》沉寂多年,2018年初被鄉村教師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經典詠流傳”這個舞臺上重新喚醒,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古詩文的喜愛。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階段性載體,對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為此,語文教材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上應有足夠的擔當。
由于漢語言文字自身的演變與發展,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形成了漢語言學習里一種獨有的現象:現代詩文和古詩文有密切的聯系,也有明顯的區別。這使得古詩文既是不可多得的優質學習資源,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尤其是小學階段。如何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放大其資源優勢的一面,減少學習障礙的一面,成為語文教育中的一道課題。改革開放四十年,不同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在選擇多少古詩文篇目、選哪些篇目、如何設計配套的學習活動上,既有各自的特點,也存在普遍性。考察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選篇及其學習活動,可以發現不同時期不同教材對古詩文學習價值的思考,可以看到小學語文教材在古詩文選編上的價值追求。
經典古詩文因言簡義豐,易于記誦而廣為流傳。日常交流中我們會隨口引用其中的名句,一些不經意的表達也常有古詩文中的“事典”“語典”。因此,淺近的古詩文是小學生學習漢語言的典范文本。不少古詩文作品已經成為近四十年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課文,一代一代的孩子常讀常背。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登鸛雀樓》《詠柳》《春曉》《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絕句》《山行》《鹿柴》《蠶婦》《尋隱者不遇》等詩歌就出現在多套教材中。歸納起來,這些詩歌的題材大概有以下三類:一是從兒童的視角來描繪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如《詠鵝》《小兒垂釣》等;二是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游子吟》《靜夜思》《示兒》等;三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與風土人情,如《元日》《望廬山瀑布》《敕勒歌》《惠崇春江晚景》等。
除詩歌外,還有一些文言小故事,如《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也是多套教材中的經典課文。這些故事有的用白話故事的形式呈現,有的則直接選用原文。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筆者認為,小學低年級教材中不一定非要出現文言文,到了小學高年級段,學生直接學習原文更有利于體會文言之美,感受文言文的節奏韻味,也有利于培養語感,豐富語文經驗,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從1978至1998年,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選篇總量總體比較穩定。1978年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 語文》,選有古詩詞40首左右;90年代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試用修訂本) 語文》選有古詩詞50首左右,考慮到小學五年制改為六年制,這樣的數量變化也是情理之中。
到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語文教材編寫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由課程教材教研室與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中的古詩文數量有了明顯增加。按照首都師范大學2014屆教育碩士臧霜的學位論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建構》的統計,“該教材中完整的古代詩作為64首,其中古詩56首,詞7首,曲1首”。此外,該套教材收錄了一些古代詩作的名句,共計50則;另編入了幾個關于古詩詞的故事,如《推敲的來歷》等。五、六年級選編了4篇文言短文,依次是《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四、五、六年級的部分“語文園地”或“回顧拓展”中有文言文中的名句,總共41則,涉及文章范圍較廣,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教材中還有節選自原著的課文,如《景陽岡》《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孔明智退司馬懿》等。古代寓言故事、神話與民間傳說也有多篇,但都是用現代文改寫的。
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稿頒布,教育部推出部編教材,2017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這套教材選編的古詩文數量就更多了?!吨袊嗄陥蟆?018年2月8日發表《新版統編教材:構建中華文化的集體記憶》一文,其中有這樣的說明:“據語文教材編寫組介紹,小學語文共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詩詞為主,還增設了專題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在全國語文教研員(小學)部編教材使用培訓會上,總主編北大溫儒敏教授是這樣介紹的:“部編語文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辈粌H篇目數量增多,這套教材中古詩文的題材、作者的年代、作品的體裁、風格等都分布更廣,課文兼顧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題材和風格。
從先秦到明清,從詩詞到散文,作者隊伍不斷擴大,題材和風格更趨多樣,不僅保留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還增加了過去很少選的詩人,如納蘭性德。表現兒童趣味的詩詞大量出現,如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反映愛情的,如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描述民俗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就更多了,元旦、春節、清明、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的生活圖景都有涉及。五六年級選編的文言短文數量也大大增加,還有議論類的文本,如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選),《古人談讀書》則節選《論語》中的名句以及朱熹等人的讀書主張。
而60年代初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其題材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反映底層人民的勞苦生活,揭露階級剝削和壓迫,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和反抗精神的,如《憫農》《蠶婦》《菊花詩》。這一類題材的詩歌共選了7首,超過總數的一半,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階級斗爭觀念。另一類是反映各地美景、歌頌祖國秀麗山河的作品,如《敕勒歌》《望廬山瀑布》。其他題材如親情、愛情及傷春悲秋等反映個人生活情趣的詩文基本沒有選入。作者隊伍也比較狹窄,一是限于唐代詩人,二是作者身份比較單一,大多是出身底層或政治上不得志的詩人。
小學階段學習古詩文,要求不能太高,更不能精講細練。教材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以朗讀、背誦為主,小學低年級的教材更是如此。到了中高年級,教材適當設計了理解詩文中的名句,把握詩歌大意等學習活動。這在1978年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就開始體現出來,如第八冊的學習活動有:《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也就是說到了四年級下學期,也只是要求學生理解詩歌大意。溫儒敏教授也指出:“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F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于繁瑣,像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
21世紀初的課標本教材,開始探索小學不同年級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梳理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以下的設計:一年級的學習要求就是朗讀和背誦,這也是小學階段所有古詩文學習的基本要求;二年級增加了古詩文閱讀的整體感受與體驗,如“體會詩歌中的樂趣”等;到了三年級,有了默寫、說說名句的意思、講詩歌中的故事等更高要求的學習活動,不僅對詩歌大意要有整體感受,還要理解詩句的具體意思;四年級則開始要求體會哲理詩的寓意,還要根據意境聯想場景、描繪畫面等,這就涉及到移情與想象這些更為復雜的閱讀活動,當然四年級的孩子未必知道什么是“移情”;五年級要求學習整體把握古詩文的感情、嘗試改寫故事,或根據詩文營造的情境展開想象、改寫為短文,或聯系學生自己的感情體驗,理解詩文的意蘊;至六年級,學生則要進行綜合性的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習古詩文要豐富自己的積累,并能自主學習。
再看六年小學階段古詩文的學習活動:記憶與借助注釋理解文意——這屬于低階思維的學習活動;從四年級開始,學習要求明顯上了一個臺階,需要聯想想象、梳理探究、擴展閱讀等高階思維的活動。學習活動類型逐步豐富,學習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知識,這與孩子的心理發展軌跡是吻合的。
總的來說,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有整體設計,單元編寫、選文數量與類型、學習內容的結構化等都已經初具體系。這與當前整個社會對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經典價值的認識到了一個新高度有關。古詩文記載先賢們曾經有過的體驗與思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是民族文化的認同符號。學習古詩文,可以構建我們共同的語言符號,尤其是在網絡文化和網絡語言的沖擊下,我們亟需努力維護民族文化共同符號。
相信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古詩文的學習價值會被更多的語文教師認識,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體驗、積累、梳理、探究古詩文。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一定會更加親近古詩文,培育好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