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彩麗
5月18日,湖南省婁底市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婁底四中)正式成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合作示范校”。一個基礎薄弱、默默無聞的中學,在幾年內跨越發展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辦學條件一流、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的特色中學,校長李永福是怎樣帶領四中人獨辟蹊徑,后發趕超,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的呢?
這是一個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切。李永福認為:“新時代呼喚更美好的教育。美好生活是一種期待,教育必須跑在前面;美好生活是一種感受,教育必須進入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美好生活是一種創造,教育必須為它提供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基礎。”
2011年秋,李永福從婁底三中教學副校長崗位調任婁底四中校長。
第一次去四中,李永福見到的是一座“農場”般的學校:一條泥濘小路通往低矮的校門,兩棟破舊的教學樓,教室里的桌凳也破破爛爛。操場狹小,因為沒有場地,建校21年了,從未舉辦過全校學生運動會。
第一次教師大會上,李永福莊嚴承諾,要讓四中“三年大變樣”。他提升學校硬件設施,校園面積由70多畝擴展到130多畝,新建教學樓,新建高標準田徑場;他抓管理,帶領導班子成員外出學習,找差距,求經驗;他抓教學,以課程改革激發課堂教學活力,以教育科研錘煉教師隊伍素質……四中以嶄新的面貌崛起。
但是,李永福傾注心血最多的還是學生。
四中所在的婁星區,一中、二中、三中、五中等省市級示范校林立,四中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來學校就讀的不是所謂的“優質生源”。這些學生如何發展?李永福苦苦思索。
彼時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實施團隊來到婁底尋找合作學校。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是由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五部委共同實施的項目,2011年,婁底市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地區之一。該工程的宗旨是幫助青少年兒童解除成長中的困惑,培養良好品德情操、心理素質、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這與李永福的辦學思路不謀而合。“學生們將來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不僅需要分數,更需要各種各樣的能力,需要良好、健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于是,在很多學校都追求升學率的情況下,李永福獨辟蹊徑,決定在學校推行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工程。
2012年3月,四中開始了健康人格培養試點工作,率先在婁底市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圍繞學生健康人格的維護、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這3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心理測量、行為干預、情緒管理、潛能激發、催眠治療、沙盤療法、繪畫分析、音樂放松、團體輔導和個案咨詢以及大規模的野外拓展活動等。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和個體四位一體的立體培養平臺,為學生的自由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探索出了獨有的“1366”工作模式,即建立一支專業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工作隊伍,辦好家長、老師、學生三個課堂,推廣六項技術,開展六項活動。這一模式作為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學校被確定為婁底市青少年健康人格實踐基地,成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學校的“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研究”也被湖南省確立為資助課題。
2013年,有專家、教授來到婁底四中考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婁底四中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通過探索,找出了一套成功的健康人格教育方法和模式,經驗具有整體性,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隨著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全面推進,學生們的精神面貌、學習熱情、心態、人格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小旭、小博、小圣3個學生因打架、上網、吸煙、厭學等“劣跡”在原來的學校待不下去。在其他學校屢屢碰壁之后,幾位家長聽說“四中實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培養工程,教學生有一套”,不約而同來到了四中,李永福接收了他們。
開學還沒有半個月,這3個學生就玩在一起,一起悄悄去紋了身,并和班里另外4個男生結拜為兄弟,取名“七匹狼”。由于擔心政教處老師查處他們的紋身,他們便離家出走,留下紙條說不想讀書了,不知去向。李永福組織師生,通過手機定位、同學聯系等多種辦法,輾轉漣源、冷冮、新化三地,花了4天時間,才把3人找回來。家長們恨鐵不成鋼,決定棄學,帶他們外出打工。
“如果就這樣把這些‘問題’學生推向社會,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變壞,那這3個孩子就毀了。”李永福本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做通班主任的工作,讓這“三匹狼”又回到了教室。
該班主任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她給“七匹狼”施“魔法”:開展一對一幫扶、催眠體驗、SPCS心腦協調訓練、野外拓展活動等,發掘其潛能,培養其自信心,提高其自控力;又開展家長沙龍、家庭教育講座、親子互動活動,更新家長教育理念,融洽親子關系……這些孩子最終步入正軌,健康成長。小旭媽媽在家長會上激動地說:“小旭在四中讀書,是他的福氣!”
“三匹狼”的變化不是個例。實施人格教育工程后,學生曾出現的情緒壓抑、逃學厭學、沉迷網絡等問題都逐漸改善,注意力、記憶力、自信心和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老師教學也輕松了。教師樂業愛生,學生勤學好問,校風和樂和美和諧,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
李永福(左三)經常組織參與“關愛留守兒童下鄉活動”
“教育乃百年大計,要為子孫后代做點事。”在教職工大會上,李永福做出如是宣言,他要求老師們“教一屆學生三年,要為學生想三十年。”
愛之深,計之遠。“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這是李永福的信條,也是他實施人格教育工程的原因。李永福在學校教學樓上制作懸掛了一幅永久性的標語:傳承文明塑造健康人格,啟智創新實現全面發展。這句話包含了他的教育理想與辦學追求:“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是人格健康的,都是全面發展的。”
在四中,李永福貫徹“沒有差生,只有還在挖掘潛力的學生”“讓學生多元發展,對學生多元評價”的理念。他要求老師看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有變化。學校為學生搭建各類平臺,讓學生展現才藝、個性;學校不單以考試成績“論英雄”,對學生實行“操行”“才藝”“勞動”等多方面的評價……
李永福說:“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分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快樂成長、健康成長才是重點。我希望多年以后,學生們的記憶里,不只有做不完的練習冊和冷冰冰的成績單,還有球場上的英姿勃發、舞臺上的才藝展示、綠蔭林下的漫步……教育,要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向著美好生活奮力奔跑。”
憑借這樣的信念和情懷,憑借教化生命、改變教育的作為,4月,李永福在“2017尋找大國良師”大型公益活動中被推選評定為“大國良師”。他說“面對榮譽,我感到肩負的責任更大了,我只有永不停歇,向更美好的教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