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漫讀紅樓說教育
欄主 張曉冰
ZHANG XIAOBING
湖北省監利縣教育局原局長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北京華樾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
著有《鄉村筆記》《對農民讓利》《農村教育改革的一場風暴》《做一個理性的教育者》等。
《紅樓夢》讓我們讀到了一段清朝的教育史。清朝教育沿用明制,中央設立國子監,相當于現在的教育主管部門,盡管沒有現在的管理權限大。賈寶玉的寡嫂李紈之父就是國子監的負責人祭酒。國子監下設有六堂,為講肄之所。后來又設置八旗官學,在康雍年間,八旗官學遍及全國各地。為了滿足滿族宗室子弟接受初等教育,八旗都設有宗學。曹家遭受抄沒回北京之后,曹雪芹曾經在虎門右翼宗學供過職。另外,清朝還加強了地方學校的管理,在各省設置督學道和提督學政。寶玉的父親賈政就被皇上點為“學差”。學差是朝廷派往各省主持教育的官員,也稱“提督學政”。同時,朝廷鼓勵地方基層政府廣設官學性質的社學、義學和井學。
義學又稱為義塾,是清代蒙學教育的一類學校,一般由當地富人、鄉紳或者官方舉辦,并負責籌集經費,延聘教師,吸收貧民子弟入學,不收取學費,有時還發放學習用品,提供飯食。這在當時社會的確是一種進步。賈府就設立了這樣的義學,又稱家塾。《紅樓夢》第九回是這樣描寫的:“原來這賈府義學,離此不遠,不過一里之遙,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貧窮不能請師者,即入此中肄業。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給銀兩,按俸之多寡幫助,為學中之費。特供舉年高有德之人為塾掌,專為訓課子弟。”
在《紅樓夢》中義學、家塾和家學是同一個概念。在第七回,寶玉對秦鐘說:“我們卻有個家塾”,在第九回:“薜蟠自來夫人住處后,便知有一家學”。其主要特點,一是不收學費;二是招生沒有限制,富人窮人子弟均可;三是規模可大可小。清代義學是啟蒙教育機構,即所謂蒙學。與義學同類型的學校還有私塾和社學。社學是官辦的,隨著康乾年間義學的蓬勃發展,社學逐漸被義學取代。《紅樓夢》中的義學是當時的一種普遍形式。像賈寶玉一樣,有錢人家的父母認為孩子上學需要其他窮人家的孩子陪讀,或者和大家一起讀書能夠創造一個讀書的環境,窮人家的孩子也希望在這樣的學校讀書或許會傍上“大款”,今后也有個照應。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曾經說,當年自己在讀家塾時,請鄰居家的孩子來一起讀。但人家卻說,“我們的孩子來陪你們家少爺讀書。”另外,還有一種是“教館”或“座館”形式,富人在家獨自為子女聘請教師登門進行如現代一樣的家庭式教育。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當時就是請的賈雨村到家里專門為黛玉一個人講學。這類塾師又稱為“西賓”。
清代蒙學的教育對象是8至14歲的少年兒童。有的也超出這個年齡段。在賈府義學中“讀書”的薛蟠,顯然就超過了14歲。蒙學的教育內容,一是識字。基本要求識字量為兩千左右。二是學習知識,比如:文法知識、社會及生活常識、自然生產常識以及繪畫書法技藝及射圃,等等。三是道德教育。“忠”“孝”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但是,我們從賈府義學中賈寶玉他們所學的內容來看,并沒有學習生活及自然常識,主要是學習《四書》《五經》。對于一般貧民子弟而言,盡管到義學去讀書不交錢,還管飯(當時的義學形式還有短期的,如,“冬學”),但畢竟義學的發展并不能滿足大多數貧民子弟讀書的要求。《紅樓夢》第九回寫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在賈府后門就見有“吵吵鬧鬧二三十個孩子”沒有上學而在玩耍。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蒙學完成之后還要繼續上學,為準備科舉考試,大多是自學。有的請家庭教師,有的則到高一級的專業學校“經館”去就讀。另外,唐宋時期產生的書院,到明清時發展成為類似學校的教育機構,雖然不以科舉考試為目的,以傳授學問為主,但依然講授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八股文寫作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中多次提到學習“騎射”。只見那邊山坡上兩只小鹿兒跟箭似的跑來,寶玉不解何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后面,拿著一張小弓兒趕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的,射他做什么?”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念書,閑著做什么?所以演習演習騎射。”(第二十六回)
原來賈珍近因居喪,不得游玩,無聊之極,便生了個破悶的法子,日間以習射為由,請了幾位世家弟兄及諸富貴親友來較射。(第七十五回)
清朝統治者原是馬背上的民族,奪取全國政權之后,王公貴族仍然把練習騎射作為子女一項教育的內容。到了普通老百姓那里,也就是廣大漢族義學家墪,基本上就沒有這一項學習內容了。
義學已然成為清朝時期基礎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少數義學由官府興辦,大多數義學都由鄉紳、地主和宗族舉辦。其經費來源,除了富家子弟供給一定的束修之外,就是學田。朝庭允許家族留有一定規模的土地作為學校的經費來源。《紅樓夢》第十三回,寫秦可卿臨終前給鳳姐托夢說,我們家雖然有家塾,但沒有可以持續的經費來源。“若莫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于此,將家塾亦設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皆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這一項制度確保了家族學校得以保存延續。同時也告訴我們,明清私塾和宗廟是相互聯系的,要么設在家廟里,要么設在祠堂內,具有明顯的家族宗法性質。
明清義學的發展當然和科舉的成熟是相聯系的,沒有科舉,老百姓也沒有必要去讀書。就如同今天,如果上世紀90年代下半葉的大學不擴招,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的速度恐怕要慢許多,上大學是老百姓送子女上學的最大動力。但是清代義學的發展,其意義還不僅如此。中國自古以來國家財政是不對平民百姓讀書列支的,都是自家出錢或宗族出錢。義學的發展,為平民通過讀書參加科舉取仕而進入上層社會提供了可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義學的發展是明清時期的一項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