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烽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學,福建泉州 362600)
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在整個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英語水平,我們應該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可以采用閱讀與寫作的方式,雙管齊下,在讀寫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完善以文化基礎為主,增強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進行社會參與,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能夠對學生的未來做好鋪墊和基礎。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遠不能達標,詞不達意、缺乏邏輯性等問題是造成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足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足夠的教育理念,沒有做到以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培養學生。因此,教師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學生們的寫作積極性[1]。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語言學家均注重對閱讀和寫作的研究。著名的學者Winddowson認為學習閱讀技巧應通過寫作,或通過閱讀來學習寫作。這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而事實上,閱讀和寫作的復雜性遠遠不能將它們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閱讀和寫作都必須經過一系列的心理過程,而這一心理過程必須擁有關鍵性的認知機構,這兩個相似的、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都要求讀者從記憶中搜尋,然后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理解和創作。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同時訓練了吸收性技能與生產性技能。
寫作是中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具體表現在學生所寫出的作文上,其主要根源是語言的輸入和自身消化的過程不足,其與不恰當的閱讀方式有關。通常在閱讀課上,學生不重視閱讀的訓練,而在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對文章的把握也只是停留在簡單層面上。這樣帶來的結果是學生既不能深入理解和欣賞優秀作文,更不能寫出好的作文,甚至句子的通順都成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改進學習方法,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方式,提升高中生的寫作水平。通過引入適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以追求核心素養的實現[2]。
由閱讀引發的問題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閱讀的數量不足,僅僅停留在課本的教學內容上,缺乏廣泛充分的課外閱讀。二是輸入質量不高,意義和形式脫節、對立,輸入中只有意義的理解,沒有形式的有效吸收,即語言形式未能在有效有意義的語境中感知和理解。這兩個問題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緩慢,并且在文章理解方面缺乏深入,無法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三是閱讀面過窄,在遇到新的文章類型時理解困難,平時過多接觸社會現象說明文,遇到科普文時就無法下手。
學生寫作往往會存在著或大或小的問題,如內容貧乏、模板化或中式翻譯,有時會存在語言表達不準確、錯誤率高、語言表達形式單一,使用的句式和用詞也過于簡單。另外還有語篇內的連貫性差,以及書寫標點符號的大小不規范的問題存在[3]。總體來看,大多數學生的審題都很清晰,重點是在表述上,學生的錯誤大多在詞匯和語法上,而文章的結構和層次問題則是個別存在問題。例如,語言表達不準確,situation和 condition,circumstance和 environment, 這 些 詞匯的意思相近,但側重點卻不同,在保護環境會用到protect environment,適應新的環境卻更多用到circumstance。這些錯誤一些學生是意識不到的,因此在教學環節中,可以通過讓學生之間互改作文的方法來互相糾正,發現對方的錯誤的同時也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借這個機會向對方學習,也借這個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借此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于針對寫的閱讀,我們應做到回歸文本,緊扣課文的精讀、深讀、研讀,包括對文中信息的理解,還包括對作者寫作風格、語言運用、篇章結構等的理解和賞析,其意義在于加強在語境語篇中的語言形式學習,強化輸入感知,提高有效吸收和內化。關于基于閱讀的寫,則表示為基于速讀文章,對其中經典句子、語段的各種寫的活動——抄寫、仿寫、填寫、組字成句、連句成段、整體仿寫,并對照范文進行寫的評價和改進,在強化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為提供書面陳述練習機會和提供反饋做出修正的機會[4]。
在語言學習中,我們通常碰到兩個字“語感”,“語感”指人們通過直覺來判斷和領悟,感受語言的魅力,也可以說是日積月累后,自主產生的一定判斷力。語感來源于人的實踐,語感差的學生往往無法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所以,如果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應增強學生的語感。教師通常可以選擇一些內容難度并不算大,但結構層次豐富的文章進行引導閱讀。在教材中的課本范文就是很好的典范。例如,必修一中的課文City and Country,文中有介紹了生活在英國城市和鄉村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文中幽默詼諧的語言同樣也可以引發學生們的深思,寫作并不是痛苦的,它也可以變得有趣生動。通過對文章的寫作技巧的講解,對語言策略和表現手法的不斷吸收,逐漸領悟文章的精髓,積累大量的經驗,從而培養英語語感。
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學生采用傳統的自下而上的閱讀方式,通過閱讀了解和領悟文章的邏輯關系,掌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分析文章每個段落的層次和表現方式手法,進而把握英語寫作中的內在規律,增強自身的邏輯思維,從更高的角度構建文章的總體框架,掌握文章句段所構成的各種原則,全面掌握英語寫作的比較技能。
通過學習必修二Unit 4中的Virtual Tourism部分,對位于新西蘭的城市奧克蘭(AUCKLAND * New Zealand)這篇文章進行結構分析,文章總起一段介紹奧克蘭的人口情況、地理位置和它的文化兼容性。通過了解文章的文化底蘊和科學內涵,學生可以實現核心素養中關于文化基礎的板塊。通過結構的分析,能對奧克蘭了解得更加清晰,也能有所側重。將對文章結構的學習應用到生活也能讓學生的表達和思維更有邏輯性。比如拓展到寫作中,如果遇到對家鄉的描述,也可以從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和社會生活等來進行分析。在觀點表述中也能更有邏輯,分清層次和條理。
英語寫作不僅需要牢固的原有基礎,因其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的書面用語訓練。教師可以通過提煉文章中具有亮點的表達,讓學生們進行積累,在寫作過程中多多運用,對單詞搭配、句型等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時常舉行針對性寫作練習,這樣在學生的日常英語寫作中養成規范良好的習慣,減少錯誤的出現。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由此對自我正確認識與評估。
例如,在文章A Matter of Taste中,“We can see a horse running at high speed like a missile across the sky.”作者在描述徐悲鴻的作品《賽馬》時,運用比喻的手法將馬比作在天空飛馳的導彈,這無異于更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馬的馳騁。同樣,在日常寫作中我們也可以采用比喻等修辭手法為我們的文章錦上添花。在文章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芒果街上的房子)中,我們所學習到的強調句句型,例如:“But what I remembered most is moving a lot.”可以用“But what I xxx is xxx.”這個句型造句,加深對這個句型的理解,在充分理解之后,可以加長句型,添加上高級的形容詞等,使之成為優美的句子。
高中閱讀通常分為不同的體裁,而不同體裁都有其特定的篇章結構和表達形式。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同學們熟練掌握考試中所涉及的所有基本文章的結構,在了解文章類別和結構的情況下,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和把握文章大意,從而迅速找到答題依據。
例如Let's Dance(讓我們跳舞)一文,明顯通過分類的形式分別介紹了Ballet(芭蕾舞)、Folk Dance(民族舞蹈)和Popular Dance(流行舞蹈)三個類別,屬于分類型的文章體裁,這樣的文章通常難度較低,且位于較前的位置,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再如Bulletin Board公告板環節,此環節也屬于比較獨具風格的環節,但其實用性卻是十分顯著的。
綜上所述,為提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和英語閱讀的水平,增強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多元化的英語學習方法是不可避免的。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形式已經是一股不可避免的潮流。

[1]楊翠榮.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讓高中英語教學更加高效[J].中學生英語,2017,(14):96-97.
[2]許玲玲,夏迪.高中英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以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二Unit2An Adventure in Africa為例[J].校園英語,2017,(03):187.
[3]龐艷.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基于讀寫結合模式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探究[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07):59-60.
[4]趙春亮.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通過閱讀促進英語寫作[J].教育藝術,20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