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野
摘 要 隨著新聞行業的蓬勃發展,新聞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何應用輿論監督工作則成為廣大新聞媒體人員和政府相關部門重點關注的課題。文章主要對輿論監督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新聞媒體;輿論;監督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1-0041-02
新聞媒體是傳播新聞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發展好壞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隨著新聞行業的不斷改革,新聞媒體需要正確了解自身的社會角色,恰當運用新聞輿論力量,對社會進行監督。新聞媒體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要博得社會與大眾的認同與信任,因此,加強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則顯得尤為重要。
1 輿論監督概述
1)輿論監督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思想也在不斷進步,對于社會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會進行討論,并具備自己的觀點。輿論就是要整合這些議論與想法,以傳播的方式再現,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社會集合性。從廣義上來看,大眾的意見與想法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傳播,就可以稱之為輿論。從狹義上來看,可以將新聞輿論稱之為輿論,因為實現輿論主要傳播的方式就是新聞媒體。新聞媒體傳達著人民的想法與意見,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由此形成的輿論,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因此就有了輿論監督。
2)輿論監督特點。第一,輿論監督具有一定的廣泛性。新聞媒體代表著大眾的意志與想法,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對國家機關和社會公共事務等方面提出建議與批評。媒體與相關工作人員負責實施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由于輿論監督的內容包含許多方面,因此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其廣泛性。第二,輿論監督具有公開性。輿論監督的許多細節都要面對公眾,尤其是經過新聞媒體報道的人和事件,將會以廣泛的傳播方式被千萬人知曉,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和性質,就會產生相應的輿論,并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中。在公開的監督之下,被報導的人和事件將無處躲藏,會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從而形成不同的觀點與討論。第三,輿論監督具有及時性。當媒體與數字網絡等先進的技術相結合時,就意味著新聞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許多事件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并迅速形成輿論,使得輿論監督及時性更強。第四,輿論監督具有靈活性。輿論監督不同于司法監督和行政監督,其監督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監督范圍比較廣泛,免去許多中間環節,提高監督的效率。輿論監督并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線性監督方式,而是以相反的方式開展監督,因此會更加靈活。
2 我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不足
1)存在不正確的認識。目前在我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工作上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具體來講,有許多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人員認為,新聞報道就是要側重正面宣傳,歌功頌德,如果披露真相就可能會削弱正能量的傳播,是社會中存在著消極的情緒,因此輿論監督就是助長不良風氣的直接途徑。這種認識上的誤區,不僅會縮小新聞傳播的范圍,還會使許多批評性報道與揭露真相的新聞越來越少。實際上,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反而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的增長,削弱了新聞輿論監督的力量。有許多官方機構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并沒有尊重公眾的知情權,而是以維護穩定為由,掩蓋事實的真相。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新聞輿論監督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沒有起到充分監督的效果。
2)地方保護主義動機強烈。對于一些重要的機構和單位而言,新聞輿論監督,往往會因地方保護主義動機十分強烈,而喪失其應有的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如果該機構或單位因某種錯誤需要被媒體曝光,當記者就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采訪時,相關人員并不配合,或者謊報情況,甚至干脆刁難記者,禁止記者繼續采訪。如果干擾采訪失敗,還可能會采取其他方法阻止新聞報道,拒絕披露真相。如果新聞報道得以順利刊出和傳播,即使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有關機構和單位會失口否認,不承認錯誤,不思悔改,甚至對錯誤進行掩飾和辯解。這種強烈的地方保護主義動機,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也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對于新聞輿論監督的開展十分不利。
3)缺乏完善的法律環境。目前中國的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比較落后,對于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工作開辟有利的環境,這樣就會使得監督不能發揮出有效作用,一些問題不能夠被及時揭露,相關機構部門的一些違法行為無法得到曝光,社會不良風氣日益加濃。中國的新聞法治建設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不僅缺乏完善的新聞法,還缺乏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使得我國新聞輿論監督事業青黃不接。缺乏法律法規保障的新聞輿論監督,就會淪為走形式,也會使新聞媒體的地位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新聞媒體的職能無法明確,媒體人士的權利和義務也缺乏法律保障。如果記者要進行真實的報道,而該報道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可能會被強制壓下,從而使真相無法被揭露;還有一部分機構和單位,將媒體的職能過度夸大,將其作為單純的宣傳工具,相關新聞報導的內容言過其實,喪失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新聞媒體的地位職能都會變得十分尷尬,或者只能發揮單一的功能,成為政府職能部門解決的社會矛盾的工具。
4)媒體自身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媒體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不僅承擔著新聞傳播的職能,也成為許多企業機構打廣告的有效途徑。除了必要的新聞采訪和時事報道之外,一些新聞的傳播主旨是某種商品,帶著濃厚的軟文性質,也可以稱之為商業新聞。這種新聞鑒于廣告和新聞之間,沒有標明是何種體裁,公眾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把這種新聞作為真正的新聞報道。隨著人們閱讀積累量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識別商業新聞和真正新聞報道之間的區別。這種模棱兩可的報道侵犯了公眾的閱讀利益,降低了新聞機構與媒體的權威性。
3 完善我國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措施
1)正確認識新聞媒體輿論監督。鑒于一部分人在新聞輿論媒體監督方面存在的錯誤認知,就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了解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并不矛盾了解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并不矛盾。輿論監督的本質是要弘揚正能量,促進社會穩定,透過現象看本質,為公眾揭露真相,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恰當的輿論監督,可以產生良好的正面效果,因此要將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有機結合,找好角度和利益挖掘事實的真相,使不良行為可以得到曝光,引發人們思考和反省,這就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意義所在。
2)政務公開。要實施政務公開,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利益的事情與工作均需要向人民群眾公開,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政務公開有助于新聞輿論監督順利開展,配合輿論監督工作,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使人民的權益得到應有的保障,促進人民群眾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與此同時,新聞媒體開展有效的監督,就可以使人民更加理解黨和政府面臨的問題和付出的努力;政府也可以了解人民群眾所面臨的問題,并開展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上下一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就可以實現社會的穩定,減少矛盾激化。在面對社會熱點問題時,通過輿論監督可以使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與改善,并引發全社會的共鳴,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使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幫助,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
3)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了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就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為輿論監督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使新聞媒體和記者能夠充分行使采訪的權利,報道真實的新聞,減少其他機構單位對新聞媒體傳播行為的干擾,并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與保護措施,必要時要予以法律追究。要避免輿論監督被濫用,通過完善的條例,規范輿論監督行為。
4)提高新聞媒體人員職業道德素養。要堅決反對有償新聞,通過新聞輿論監督避免新聞行業中的不良風氣。在禁止有償新聞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各大新聞媒體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加強職業培訓與職業教育,使其具備正確的價值觀。新聞媒體機構可采取定期培訓的方式,使每一名新聞媒體人員都可以得到教育。要鼓勵工作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時刻遵循輿論監督,法制化的理念,規范自身的輿論監督行為,不違法,進一步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作出真實、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新聞。
4 結論
綜上所述,關于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工作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并予以積極的配合。要正確認識輿論監督工作的重要性,政府要對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配合新聞輿論監督工作順利開展,為輿論監督工作締造完善的法律環境。此外,新聞媒體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做真實的新聞,堅決杜絕新聞行業中的不良風氣,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質量更高,更具備可讀性和發人深省的好新聞。
參考文獻
[1]張潛.芻議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與被監督[J].現代交際,2016(1):122-124.
[2]王鈺.解析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傳播,2014(16):148.
[3]郭秀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3):112-113.
[4]齊欣.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問題研究及對策[J].中國傳媒科技,2013(16):55.
[5]王倩.淺談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作用[J].前沿,2013(11):119-122.
[6]張曉梅.以人為本,輿論先行——新聞媒體提升輿論監督力之我見[J].科技與企業,2013(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