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娥
摘 要 自20世紀80年代新媒體藝術進入中國至今,已逐步擺脫了西方新媒體藝術的束縛與影響,雖然過程舉步艱難,但本土化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新媒體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兩者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契合,為進一步助推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需要進一步吸納中國藝術美學哲學,使其能夠與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取向與藝術表現相符合,進而彰顯出中國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代特色與民族特征。
關鍵詞 新媒體藝術;本土化;藝術審美;文化元素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1-0131-02
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媒體與藝術的表現,新媒體藝術創新了一種全新人文關懷與藝術反思的藝術表現。中國的新媒體藝術發展在借鑒與模仿西方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同時,還應重視本土藝術的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在研究了中國本土藝術美學對新媒體藝術創作之后,針對新媒體藝術本土化發展趨勢予以探索,進而建立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在審美意識方面的內在聯系,推動我國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
1 新媒體藝術概述
新媒體藝術(computer graph)基礎語言的全新藝術學科門類,其核心基礎來自于數字技術的支持,也被稱之為數碼藝術[ 1 ]。
新媒體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為電腦圖像CG(computer graph),其藝術范圍有著與時俱進的特征,它的宗旨就是創建一個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大實驗室與媒體城。
2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
2.1 審美體驗的綜合性
通過不斷整合眾多不同媒介及其造型與傳播機制的應用功能,新媒體藝術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該藝術表現的多形式化,在多種藝術表現的語言,呈現給人們更為震撼的審美體驗。
具體來講,新媒體藝術不僅具備全感官參與的審美體驗,同時伴隨著現代神經學等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藝術還能夠繞過身體感覺器官,對人體神經進行直接性的刺激,使人產生前所未有且無與倫比的審美體驗。
2.2 審美情境的虛擬性
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能夠根據人們的直覺創造出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出現的事物。在新媒體藝術中,在現實中不存在或是發生之后不可能在出現的事物或者場景都能夠重現,然而新媒體藝術的這一特殊形式成功地打破了傳統中的審美,繼而形成了虛擬世界的審美,而在此中,藝術的表現與審美體驗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2 ]。
3 中國本土藝術美學對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啟示
無論是藝術發展史還是創作實踐的視角來看,中國本土的藝術美學資源在現代藝術創作當中依舊有著強大的構建功能。所以,深挖中國本土藝術美學資源的現代價值,不僅在理論方面能夠為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提供支持,也必然能夠進一步拓寬其創作發展空間。
具體來講,中國本土藝術美學對于新媒體科技藝術的創作而言,主要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3.1 審美體系構建方面
要想取得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良性發展,在構建審美體系時則應將關注于審美思維的中國文化與關注于邏輯思維的西方文化進行有機融合。
眾所周知,文化帶來的影響深刻且久遠,能夠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規范與藝術表現形成直接影響,而正因為文化存在差異,也就存在藝術發展的多樣性[3]。
因此,在新媒體藝術本土化創作實踐中,要明確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有效打破西方新媒體藝術中的文化存在的影響,對中國本土文化、歷史、技術發展等元素投注更多目光,在東西方文化的互補融合下,將中國文化中推崇物我合一、主客一體、至美至樂的人文意識與美學精神體現出來,進而構造出特色的新媒體藝術體系。
3.2 表現內容方面
新媒體藝術所表現的內容與現今時代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主要展現出來的是數字時代人類的生活狀態,在探究生命終極意義等亙古不變話題方面,表現出了愈發強大的藝術正震懾力。
中國本土的藝術美學具有極強的包容特性,可在思維方式與表現內涵方面為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提供參照與創新。中國傳統藝術審美中的“天人合一”“整體觀照”等藝術核心思想,能夠為中國新媒體藝術進行本土化探索提供重合但又有所不同且能夠和諧發展的審美取向。
3.3 表現方式方面
新媒體藝術可以在中國本土藝術美學的“整體觀照、兼容并包”的理念種進行整合、提升與逐步強化多媒體表現載體,這一載體主要由現代物理學、腦科學、計算機網絡等高新科學技術作為技術支撐。與此同時,還會重視本土傳統文化的意義挖掘和民族特征元素在新媒體藝術表現語言中的應用與整合,從而建立中國本土化的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比如,在2008年的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會中的作品“太極與八卦”,便是中國本土藝術美學對新媒體藝術創作在表現方式上帶來的重要啟示,其中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相濟、相生相克的要義,通過應用多媒體互動技術予以呈現,以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虛擬空間表現方式予以展現,形成多感官體驗的整體。
4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方向
4.1 由借鑒模仿轉變為自我創新
從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也是從模仿逐步邁向創新道路的進程方式,并且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除了模仿本土的傳統藝術作品外,也會對國外的優秀作品進行模仿,從中借鑒經驗去完善自身[4]。
一切創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與藝術的發展規律并不違背,比如中國本土的新媒體藝術發展便從攝影、繪畫、雕塑等藝術表現形式中吸取了大量經驗,進而將其在新媒體藝術領域中進一步拓展。傳統文化中的皮影戲也被制作成了皮影動畫,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藝術也被制作成水墨動畫,在網絡平臺的承載下,這些都為傳統藝術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在20世紀60年代中,許多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藝術工作者,比如邱志杰的作品《物》,便深受西方極簡主義的影響,在表現手法方面有很大的創新。
4.2 由技術提升轉變為藝術升華
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科技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從過去單一媒體到現在的多媒體整合進行創作,一定要用到更多的科技技術手段才能夠完成[5]。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不僅要極力吸收國外先進的媒體技術,全面提升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技術含量,還應重點學習他們個性化、獨創性、求異性的創作理念,去努力創作出更多屬于新媒體藝術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從而全面提高中國本土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力,由此可見在技術方面的革新與提升并不代表新媒體藝術創作的全部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對這項藝術的觀念更新。
4.3 由精英藝術轉變為大眾藝術
新媒體藝術自誕生以來,由于其藝術創作會受到技術門檻的限制,所以大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都主要有小部分精英人群創作而成。而隨著當今時代技術的普及,普羅大眾對于媒介技術也都能靈活運用,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著運用媒介技術去創作出了更多與大眾文化相貼近的藝術作品。
現如今,大部分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創作者都是一些普通工作者、藝術青年以及大學生等,打破了過去藝術從業人員的壟斷,從而大眾也就無需精英文化的賦予,也便有了更多自我選擇的空間。現如今每天都會有各型各色的人在網絡中創作詩歌、小說、音樂、電影等新媒體藝術作品。
5 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探索,不僅需要對當前最為先進的高新科技技術予以接收吸納,還應懂得如何將各類新技術的表現特點進行全面融合,而創造出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此同時還應不斷汲取和發展本土化的傳統藝術美學思想,進而創作出更多富有中國趣味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助推中國新媒體藝術創作中時代特色與民族特征的彰顯。
參考文獻
[1]馬驊龍.新媒體藝術的本土化探索[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0.
[2]隋可欣.淺析新媒體藝術對藝術設計的影響[J].科技展望,2016,26(9).
[3]姜申.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新媒體藝術[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3(3X):135-137.
[4]王威.我國新媒體藝術的流變與未來展望的思考[D].吉林大學,2013.
[5]劉世文,黃宗賢.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影像實踐——基于一種影像社會學視角透視[J].甘肅社會科學,2013(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