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陽
摘 要 在當前世界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下,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已經成為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課題,基于此,必須要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以此可以大幅度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文章對近年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實踐中所取得成就和不足之處進行了研究,并依據由此而獲得的經驗教訓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中國文化;文化傳播;文化輸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1-0152-02
1 中國文化世界傳播的實踐探索
1.1 實踐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范圍和渠道也在不斷擴展,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與我國建立了政府間的文化合作關系,中國的文化產業出口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我國對外文化項目正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開展,其質量和檔期也越來越高,中國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也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展現。各種文化節、文化周、藝術展、文物展層出不窮,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或紀念日所開展的高端文化交流活動也大大加深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取得了廣泛而積極的反響。
2)要想有效的傳播我國文化,讓外國朋友聽懂漢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目前在世界上已經有超過一百個國家的幾千所大學開設了漢語教程,世界上的漢語學習人數也在成倍增加。其中作為促進漢語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孔子學院風靡全球,已經成為了世界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其在開展對外漢語傳播方面效果顯著,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間相互交往的重要渠道。
3)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傳媒能力的增強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載體,其中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國際傳播媒體的實力在不斷加強,這些媒體還聘請了許多資深外國媒體制作人擔任策劃顧問,很好地拉近了海外觀眾與這些媒體的距離,促使中國文化在外影響力有了進一
步的提升[ 1 ]。
1.2 實踐中出現的不足
盡管目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取得的不小的成績,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華文化的確已經在走出去了,但是走出去的文化質量卻并不高,所傳播的文化內容也沒有多少吸引力。很多對外文化傳播活動成為了文化展演秀,本應該做到專而精的文化傳播設施其建設工作也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功利性色彩,導致了嚴重的文化資源浪費和附加值降低問題的出現。同時,所傳播的文化在創意和內容上的體現也很缺乏,這都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帶來了不利影響。
2)傳媒行業承擔著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任務,但是當前中國對外傳媒在輿論宣傳上做的還很不足,獨立話語權長期缺失。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導致中國文化在很多外國人心中無法得到認同,甚至在很多時候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原因遭到國外不同政見人士的排斥和抵制。
3)除此之外,我國的對外文化貿易逆差也十分嚴重,對外國文化產品進口多而出口少,很多時候中國文化傳播量連本國文化需求都滿足不了,就更沒有辦法出口到國外了。而且,我國的對外國際文化人才還很缺乏,這導致中國文化缺乏具有國際眼光的整合者和傳播者,這也給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2 中國文化世界傳播的相應對策
2.1 重視中國文化傳播中的內容選擇
全面而準確的將中國所具備的優秀文化資源和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使命,這只有在堅持中國自身價值觀和文化特色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實現,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客觀的把握住文化傳播內容,不能只注重對傳統民俗的對外傳播,真正的文化傳播應該是集中在傳統和現代開展共同文化傳播,以此來使外國人不但可以了解中國的過去,還可以使其通過中國當代的文化形態了解到中國的現在。總的來說,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內容既應該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應該包括中國近現代乃至當代的文化狀態和形式,這樣可以讓更能多的外國人更全面的了解到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可能樹立中國的世界文化強國地位。
2)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必須要實現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走出去,對外輸出中國文化中的積極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得到別的國家民眾的廣泛歡迎、尊敬和認同。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上,應當著重于其中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和審美等文化價值觀的對外傳播,以此來實現世界文化的多元化,達到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平相處[ 2 ]。
2.2 做好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人才培養
要想實現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優秀的人才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需要做好相應的人才培養工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應該著重培養具備開闊國際視野的專業文化傳播人才。為此,在日常教育體系中應多融入一些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并在各學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使更多的學生能過通過正規教育知曉中國文化,以此來加強我國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
2)在大學層面上,其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對提升國民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對國際傳播文化人才的培養上,大學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應重點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獨立國際活動能力的對外文化傳播人才,更要使其具備堅定的中華文化自信力,這樣可以保證其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不會喪失國格。
3)對外文化傳播人才應該具備系統的中國文化知識體系,對于中國傳統和當代文化都應有所了解,更應該具備能夠開展文化傳播工作的外語水平和翻譯能力,這樣可以保證能將中華文化準確的翻譯給外國友人而不至于產生偏差造成誤會和糾紛。
4)同時還可以通過培養外國在華留學人員的方式,提升其漢語水平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喜愛程度,使其在回國后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者。同時,隨著國家交流間的日益加深,各國旅游行業的來往也日益頻繁,對于來到中國的外國游客可以通過加大文化宣傳內容的方式使其了解并傳播中國文化,而出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也可以通過展示中華文化形象的方式促進中國文化得到傳播[3]。
2.3 拓寬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輸出渠道
為了減小中外文化產業之間的貿易逆差,拓寬中華文化的對外輸出渠道,使其在傳播范圍和形式上變得比西方文化更具備多元性優勢有著很高的必要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語言、思想和習俗上的巨大差異,這就要求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熟悉外國觀眾的興趣和需求,才能從根本上來做到東西方不同文化之間理解和認知。而在當前信息技術大發展和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之下,我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可以通過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來開展和完成,比如利用經濟交往中的商品為依托,通過商品所具備的文化附加值來進行文化傳播,這在很多時候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以前在中國古代時期以中國絲綢和瓷器為代表的商品就被賦予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典型代表,將中國文化由商路傳播受到了世界各地,甚至產生了“絲綢之路”一類的地理名詞,當代中國要想實現文化輸出以取得文化強國地位,就應該創新出類似于絲綢和瓷器一類的經濟商品。
2)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渠道理應包括網絡渠道在內。在中華文化的對外輸出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國際網絡的利用價值,提高漢語在網絡中的占有量,以此來提升包括漢語在內的整體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這樣中國文化就可以借助互聯網所具備覆蓋面廣且無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優勢來實現文化傳播的擴展,從而推動外國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五千年深厚而璀璨的傳統文化及現代中國在經濟、文化方面的所取得的建設成就,以此來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得到世界人民的接受和認同。
3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從中國文化世界傳播的實踐探索角度出發集中探究了針對實踐中所出現的不足應當采取的相應對策。通過研究發現,針對出現的不足只有通過重視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內容選擇、做好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人才培養和拓寬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輸出渠道等方式才能很好的將問題解決。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能力,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武波,外交學院英語系.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傳播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7-21(006).
[2]倪瑋蔓.中國文化世界傳播的實踐探索與對策研究[J].中國報業,2014(18):5-6.
[3]曲慧敏.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