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華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2
摘 要 創新對于一家企業發展來說是決定企業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一家具備過硬創新能力的企業可以在未來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的創新活動評價需要社會不同部門之間進行協作考核,本文將根據當下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評價情況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活動評價增加企業的創業能力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企業管理 科技創新 活動評價 人才管理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壯大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企業進行一定的科技創新活動測評,以此觸發企業開展更多的科技創新活動,實現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來說,評價過程中需要涉及到諸多管理部門,在評價過程中目前也存在標準不統一等實際問題,這一點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有力地解決措施促進我國企業能夠在創新這條路上得到更好的發展,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更好,同時,為企業創新工作開展提供下一些建設性思路。
一、當下我國科技創新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直接對接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有關部門
企業科技創新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不僅很多倡議沒有進入落地階段,一些相關的部門也存在職能分化不標準的情況。為了加快我國企業科技創新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我國相關部門能夠對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作出有力調查,在調查部門的協助下幫助企業找到問題所在,然后經過各級領導部門的審查后,根據數據作出一定的指導性工作。然而當下,缺少直接對接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有關部門,也缺少連續性的實際調研,這就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企業創新管理過程中科技投入指標缺少科學性和全面性
在進行企業科技創新評價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投入和產出指標,需要用數據進行合理的量化,例如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一家企業應當在年初制定計劃時就將科技創新投入作為企業的一項固定投入,不同企業可以有不同的投入比,然而對于投入比的確立,目前尚無科學和全面性的標準出臺。這就導致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數據,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投入了過量資金,甚至出現弄虛作假,這種無謂的數字游戲不僅僅是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不負責行為,也不利于我國實現創新型轉型的宏偉目標達成,同時,也造成企業自身的負擔,容易造成形式化創新,而不是實質創新。
(三)企業科技創新產出指標構建缺少合理性
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屬于服務型企業,在科技創新產品輸出上存在無法量化的問題,目前存在的科技創新產出指標評價體系中,很少有對于創新型服務的界定,一些提供服務的企業雖然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型實踐,但是卻缺少對實際創新產品的考核機制,對于服務中反映出的創新部門沒有體現出來[4]。同時也存在一些科技創新產品評價不公平的問題,例如很多科技創新型產品因為短期之內并沒有對企業的經濟效益帶來太大影響,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看卻對企業具備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大有裨益,所以對于企業科技創新產出的構建上看,應當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合理性,不應當片面地對企業創新科技活動成果進行評判。
(四)對于企業科技創新管理活動成果的定義尚不明晰
在對企業科技創新產品的界定上,目前社會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以至于對一件產品是否具有創新性能的判定過于模糊,這將導致企業科技創新管理的評價有失公允。一些企業在進行科技創新的過程中,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社會認知性低,也會導致政府很難將產品納入科技創新成果的范疇中,這些偏差都導致企業科技創新管理的評價產生一定偏差。
(五)企業科技創新管理活動之間缺少差異化管理
對于不同產品領域的企業來說,其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進行企業創新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應當針對企業的不同性質和管理模式進行差異性評價,采用靈活評價的方式,讓評價結果成為合理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而不是僅僅從經濟效益上進行簡單評價,更應該站在發展的角度上看,進而從公平的角度促進我國企業科技創新管理的繼續推進。
二、完善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評價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歸口管理機制,將企業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平臺化管理
從目前的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評價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交叉管理問題,首先就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歸口管理機制,讓專門的管理部門對企業的創新活動進行管理。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大數據、云端等辦法對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和數據采集,確保搜集到的信息的準確性和公平性,同時對于已有的數據應當做到歷史保留,方便日后就進行追溯和管理,為更多企業實現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和經驗借鑒。
(二)通過建立科學的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指標,為企業創新活動引向正規
在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指標的制定上,需要企業的專門財務人員組織職能部門人員進行審計和測評,根據企業歷年來的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成果進行有效評定,然后在三方機構的監督和協助下,為企業制定出下一階段的科技創新投入指標[5]。只有經過科學合理的制定,才能讓企業為科技創新制定出合理的科研研發經費和人員培養經費,幫助企業在科技創新之路上走得更遠。
(三)構建出科學的企業科技活動產出指標,進行正規化管理
在企業創新科技成功的衡量問題上,除了需要考核該科技創新成果是否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的提高,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考量,例如在工藝上、技術零件上的創新等等,這種短期不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經濟效益的創新并不代表其不代表創新科技的成果,它們對于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可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企業也應當采用注重生產過程的創新。在企業科技活動產出指標的衡量,也是對企業正規化管理的有力督促,企業應當注重采用更為創新的科技成果,減少企業對于環境的污染,提高企業對于各項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企業的附加值。
(四)明確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中產品的認定標準
在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成果的認定上,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中進行評估,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在評估的過程中需要有三方機構進行監督和認定,同時企業也應當注重加強創新科技的宣傳力度,在民眾之間加深該創新項目的公眾知名度[6]。
(五)針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進行差異化管理
在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評價上,無論是服務型企業還是產品型企業,都應該根據企業所屬的行業特點進行差異化評估,不能因為服務型產品不具備明顯的創新因素就忽略其中的價值,有關部門應當設立出符合不同行業特性的創新成果評價機制,確保科技創新產品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內都能得到認同和肯定,只有做到差異性管理,才能夠有效促進我國企業多多進行創新型產品的研發,增強我國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
三、結語
對于企業的創新科技管理評價來說,除了需要企業自身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培養具備過硬創新能力的科研人員之外,作為進行科技成果評價的管理部門來說,也應當發現自身存在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彌補這些問題,通過制定政策、營造利于企業創新科技發展的環境等方法,引導我國企業更多地走向創新這條路,既為我國實現向“中國創造”方面的轉型貢獻力量,也為我國經濟騰飛貢獻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澤民,劉杰,莫秋云.基于DEA-FCA模型的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4):64-69.
[2] 郭俊華,孫澤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66-71.
[3] 王勤,姜國兵,張子璇.科技創新強省政策績效評價實踐探索:基于A省的實證[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5):74-80.
[4] 尤瑞玲,陳秋玲.我國沿海地區科技創新效率的省域差異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5):119-123.
[5] 黃小平,陳洋子.“雙一流”大學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國際經驗及啟示——基于對英、法、美、澳科研評價體系的考察[J].江蘇高教,2017(1):1-5.
[6] 孔春梅,王文晶.科技創新團隊的績效評估體系構建[J].科研管理,2016(s1):51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