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福 范虹邑
摘 要: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歷史悠久,自商周時期“敬天保民”到春秋戰國“仁民”、“貴民”、“君舟民水”,再到漢唐宋明時期民本思想的發展,以及明清時期“民為主,君為客”、“憂民之樂”的完善。傳統民本思想為毛澤東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來源,而毛澤東的群眾觀點尤為受其影響。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毛澤東同志形成了“人民群眾是國家主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及具體工作方法”為主的群眾觀。毛澤東的群眾觀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關鍵詞:傳統民本思想;群眾觀;毛澤東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33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1-0038-05
民本思想在我國古代社會從萌芽形成到發展,逐步從“信鬼神”轉為“重民保民”、“當于民監”等民本思想,其經過春秋、漢唐、明清時期的發展,逐步形成“民為國本”、“立君為民”、“安民養民”等思想。傳統民本思想表明了政權取得及鞏固的關鍵,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建設時期,提出并完善了他的群眾觀點,結合相關民本思想,形成了“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體”歷史主體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工作方針、“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
一、“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體”對“民為國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首先,在傳統的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毛澤東同志豐富和擴大了人民的內涵。我國傳統民本思想家中的人民是指子民或百姓,是和君主及官吏相對應的,是統治者實施統治的對象。人民是一種等級的體現,處于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君主是社會的主宰,官吏是命令的執行者,人民則是幾乎沒有政治權利的勞動階級。傳統社會將人民百姓作為與統治階級相對應的階級,人民的內涵簡單化、與統治階級的關系對立化。即使古代統治者及思想家重視人民的力量,也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君主的統治。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有“民享、民有”的含義,但是缺乏“民治”的內涵,不具備民眾管理國家的意蘊。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社會實際的變化,不斷地賦予人民以不同的內涵,擴大其適用范圍。毛澤東將人民群眾視為國家堅實的維護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人民,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充分把握人民的偉大力量之后,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人民的范圍,重視人民的力量。毛澤東所說的“人民群眾”有多種表述,他認為:“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1]毛澤東同志認為人口眾多的農民、工人是人民群眾,他們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基礎。在不同的時期,毛澤東賦予人民群眾不同的內涵。在第二次國共對峙時期,民族資產階級屬于人民的范疇,后來隨著實際變化情況,城市小資產階級也被納入其中。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2]毛澤東認為普通大眾,只要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建設的就是人民大眾。這與傳統民本思想對于人民的涵義概括及階級地位的劃分有極大的超越。
其次,在傳統的“民為國本”的基礎上,毛澤東同志深刻闡述了只有人民才能創造歷史的思想。“民本”是對《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簡稱。在殷商時期,統治者就逐步意識到人民群眾的重大作用,“桀不務德而武修傷百姓,百姓弗堪……湯修德,諸侯皆歸商。”[3]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周公提出了“敬天保民”等思想。周公認為,統治者要善于體察民情,謹言慎行,不得驕奢淫逸。統治者需“知稼穡之艱難”,“知小民之依”[4]。這些民本思想家認為,普通民眾是立國之本,與民為仇,民必勝之,國由民興。西漢賈誼認為:國家以民眾為本,君主和官吏的產生都是以民眾意愿為根本,民不無以為本。除此之外無其他,災難與福禍不在天地,而在士民。
民本思想家們看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人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但是,毛澤東同志則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量,他對人民作用和地位的肯定,遠超古代政治家,他認為社會歷史均是由民眾創造的,在我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時期,工人階級是革命的先鋒隊和領導者,是革命的最堅定的部分,而數量眾多的農民是革命的堅強后盾,他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在1925年前后,毛澤東同志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時認為,革命中需分清敵人和朋友,中國工人階級和占人口多數的貧苦農民是革命的中堅力量。他號召中國共產黨人要團結真正的朋友,重視農民和農村的作用。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認為農民運動的興起,“其勢如暴風驟雨,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5]毛澤東肯定農民的力量,認為農民是中國共黨領導革命的依靠。他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更是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6]人民不僅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為革命戰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民心向背、萬眾一心,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哪怕是在封建王朝時期,毛澤東認為農民組織的反抗、起義等,也推動了社會的改革和進步以及君主對百姓利益的關注。民眾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毛澤東曾經指出:“吾國自秦以來二千余年推動社會向前進步者主要的是農民戰爭。”[7]
不僅在戰爭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堅持要堅定地依靠人民群眾。他認為,人民有無限的潛力,要加強黨和人民的團結,才能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8]精神產品也是民眾的杰作,是民眾智慧的結合,同時它們深刻反映著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美好向往。“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9]在毛澤東早期思想中,就提及農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文化,地主占有了由農民創造的文化。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物質財富創造基礎之上,人民也創造了精神文化,而且任何精神文化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否則會變成“無源之水”。相較于傳統民本思想承認民眾為立國之本,君主要順應民意、重視人民的作用而言,這樣一種群眾觀,深刻且具體地體現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創造歷史真正動力”的思想。
再次,以“民為國本”的傳統思想,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的主體”的思想。 毛澤東同志進一步發展了古代“愛民尊民”等思想,主張社會歷史的人民主體論觀點。毛澤東稱贊人民是創造歷史的英雄,同時告誡黨員自己可能是幼稚的,因此要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借鑒人民的創造性,尊重民眾的意愿。
毛澤東同志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得出:人民是打不破的銅墻鐵壁、能對抗任何力量的歷史唯物主義結論。在對抗日戰爭的持久性問題上,毛澤東強調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尋找戰爭的決定力量,主張抗日戰爭是一場人民戰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人民不再處于社會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必須通過人民群眾來實現。
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立君為民”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張思德同志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中國傳統“立君為民”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1.從傳統的“立君為民”到共產黨的權力由人民賦予
在春秋之前,中國古代流行“天立君為民”的說法。在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中,這種思想一直流傳。《左傳》有上天生了民眾,為此設立君主來管民眾,讓其不失去本性的思想。師曠主張:上天生育百姓來擁戴君主。民眾侍奉君主如父母,君主愛民甚矣。不能“困民之性”,讓百姓絕望。荀子主張,統治者是為天下百姓而設而非相反,天立君為民。墨家認為,上帝是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貧眾寡的。元世祖認為,“天樹君為民”。古代思想家主張君主要順從民心,天下立君是為民。在古代,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無論是孟子的“重民輕君”、荀子的“君舟民水”,根本目的在于強化人民在君主心目中的地位。民本思想只是約束統治者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
毛澤東同志認為,民心向背是黨的事業成功的關鍵,人民是黨的力量的源泉,但他反對君權神授、天賦皇權的思想。人民給予了黨和其他一切國家機構權力,這些權力是占人口絕大部分的民眾給予的,是工人階級和農民給予的,我們要代表他們的利益,打倒敵人,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肯定。在晉綏干部會議講話中,毛澤東認為基于廣大群眾意志建立的人民代表會議是及其寶貴的經驗。一切應有的權力要歸于當地的人民的機關。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時,毛澤東提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代表人民執行自己的職權。在論證人民民主專政時,毛澤東強調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形成人民民主專政。在面對帝國主義和反動派時,毛澤東堅信人民手里有強大的國家機器,團結起來,必能戰勝一切。我們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黨的權力由人民賦予。共產黨是人民的先鋒隊,要為人民服務,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只有代表人民,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動員群眾、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我們的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從“立君為民”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孔子推行仁政,寬恕民眾,反對濫用民力
孔子主張君主要愛民所愛,惡民所惡。孟子繼承了其思想,提出“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10]主張維護民眾的權利,尊重民眾的意愿。行使仁政而稱王的君主將不可抵擋。荀子對孟子的思想有所發展。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1]道家的“立天子,教化不善之人”、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立法設度為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君主的設立是為了天下,為了公眾的利益。明清的黃宗羲、唐甄等人都一一提出愛民利民思想,尊重民眾的意志。唐甄認為,君主的“節儉”能減少與百姓的矛盾,如此百姓能生財致富。君主需要簡政理國,替百姓著想,減少對百姓的控制和稅收,給百姓以更多的自由,不勞民傷財,使百姓安居樂業。黃宗羲認為:“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12]他充分肯定百姓在社會中的地位,君主與大臣百官都由天下需求而設立,由百姓而生統治者。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始終強調,黨員要有良好的群眾觀,時刻為人民服務。延安時期,人民把權力給了實際為人民辦事的共產黨員,而在建國后,黨的一切活動還是為了人民。傳統的民本思想強調君主通過身體力行,減少勞民傷財行為,簡化朝廷機構等從而減少百姓負擔。毛澤東繼承發展了民本思想中利民、富民的思想,進一步提出干部都要為了人民,不論職位高低,在其位謀其政,一切服務于人民的生活,從執政價值理念上確立為人民服務,以人民利益的實現作為黨和政府活動的評價標準,從人民的視角出發,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為人民作出犧牲奉獻。在1949年追悼張思德時毛澤東提到:我們的黨和軍隊是代表人民的,是為著人民服務的。人民的支持是我們黨和軍隊一切工作的標準、人民的利益是黨采取行動的依據。黨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態度,黨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民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中心。
3.從“愛民惜民”到“對人民負責”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在物質上使民富裕,而后在品德上教化民眾。孟子主張輕徭薄賦,不違農時,并且極力反對刑罰嚴苛。在選用官員時,孟子主張,君王身邊的大臣親信都說賢能,未必是賢能的,唯有國人稱贊其賢能,仔細考察后,就可以聘用了。同時孟子也倡導,君主要“憂民所憂,樂民所樂”。兩漢時期均實行休生養息、體恤百姓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實施均田制,減賦稅,降低徭役,發展生產,出現了文化繁榮的“貞觀之治”。朱熹主張君王推行仁政,將仁愛、惻隱之心推廣到百姓中,親近百姓、體恤萬物。明朝的張居正進行賦稅改革,量地計丁,實行一條鞭法,使得農民獲得更多自由,促進農業的發展。
毛澤東同志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疾苦,關心群眾生活,采取一系列措施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強調開發生產,建立公營經濟和自給工業,確保供給。同時,注意農民賦稅的限度,摒棄不顧人民困難,只顧軍隊需求的做法。在194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要給人民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領導軍隊幫助當地百姓發展生產,勤勤懇懇去研究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例如:農具、肥料、開荒等。毛澤東在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改革路線也深刻體現其對農民的負責,為廣大農民服務。從井岡山土地法到1934年他提出“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的興國土地法,保護貧下中農的利益,再到后來的減租減息改善農民生活,激發人民抗戰積極性的政策,都是毛澤東同志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利民富民的舉動。隨后的《五四指示》更加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支持人民群眾對土地的擁有。不侵犯中農利益,不變動富農財產。建國后,毛澤東同志領導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土地改革,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這些無一不體現著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根據實際情況對人民負責,實行相關的政策為人民謀取利益。
在經濟領域,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民眾的利益。在政治和文化領域,毛澤東更是帶領共產黨人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建國后,毛澤東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他認為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制度,給予人民民主權利,例如:結社、選舉等,但是對反動派實行專政。采用說服的方法來教導人民,尤其是農民,讓工人階級領導人民,對于反對派只要不干預國家就給予工作等。毛澤東完善地表述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思想,而這在古代民本思想家中并不存在。在文化思想意識形態領域,毛澤東強調:文藝工作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場,學習群眾的語言,以群眾的社會實踐作為創造的源泉,主張文藝工作者要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作品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實踐,用文藝作品歌頌人民群眾,使文藝創作大眾化,時代化。傳統民本思想注重愛民憂民,用君主的惻仁之心體恤百姓,實現開明清廉之治。而毛澤東更加注重對人民負責,將人民置于首位,從經濟、文化、政治制度方面表明實現對人民負責的目標。在各個歷史時期,毛澤東的措施無疑都體現對廣大人民負責任,讓群眾看得到實際利益,表明黨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和決心。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聽政于民,安民養民”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1.從“順從民心,聽政于民”思想到“向人民學習,從群眾中來”
在中國古代就有“聽政于民”的思想,“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統治者要順承民意。例如:耕歷山、做什器的舜;通大川、決河堤的大禹;為民眾遷都的盤庚等都是順應民心、替民做事的賢君。作為與人民相處的國君,如若百姓貧瘠,君主又怎能安逸富裕?周公主張,君主要修煉品德,了解民眾心理,面對群眾的不滿,要以德捕獲民心。孟子認為,國家的存亡都在民之所向。李贄強調,君主要始終順應民心。他們認為,如果君主不順應民意,聽從民心,民眾可以討伐君主。孔子提出,武王滅湯,是順乎天意和人民的。孟子相應地提出:“聞誅一夫,未聞弒其君也”。荀子提出,臣子弒殺君主,百姓起義叛亂都是君主自身引起的。黃宗羲發出“天下非為一人之私姓”的呼聲。統治者不能為所欲為,剝削人民,君主施政時要順從民意,聽取百姓的呼聲,實行德治,制定符合百姓心聲的法令。
在1929年,毛澤東首次使用了“群眾路線”概念,1943年系統闡述了“群眾路線”。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13]毛澤東同志的這一思想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深入群眾生活,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基本情況,聽取百姓的心聲,集中百姓的智慧,發揮廣大民眾的潛力。
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毛澤東告誡大家首先向群眾學習,對于許多問題農民一看便知,知識分子往往缺乏實踐而不知所云。他甚至主張報社的同志到群眾中去工作,深入人民群眾,多聽多看、多研究來自人民群眾的材料。大家要多向下面反應上來的材料學習,這樣才能領導群眾運動。
毛澤東認為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不僅要順應民意更要向群眾學習,無論軍隊、文藝工作者都要多學習來自群眾的材料,甘當群眾的學生。
2.從“聽政于民,安民養民”思想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古代傳統思想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小決以道”的思想,唐代魏征主張:“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要求統治者要善于納諫,給予民眾恰當表達意見的渠道,給予民眾意見表達的機會。但是,這是基于君主個人的品德與賢明,是否采納也取決于君主個人的品質。
毛澤東同志則認為,黨的宗旨和工作都是針對群眾,在工作時要把人民的經驗去粗取精、整理歸納,從而制定科學的決策和方針。在國內戰爭時期,為了提高紅軍戰士的民眾認可度,讓紅軍真正成為人民的軍隊,毛澤東提出,紅軍不能僅僅打仗,更要幫助群眾和組織群眾,建立符合人民愿望的政權。毛澤東也關注群眾的生活,在1934年發表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澤東提出,諸如婦女耕犁,小孩上學、生瘡治病、公共木橋使用等一切關于群眾生活的困難都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調研、討論,出臺政策執行。毛澤東認為教條主義、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都是要不得的,必須予以糾正,因為這些都沒有深入到群眾中去。
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吳起、李悝等的變法、兩漢時期休養生息政策、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清時期賦役制度變更,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政治制度改革無疑都是君主或者官吏自上而下的變動,施行于人民中,在具體執行時也是向全國推廣隨后各地方官吏進行管理。毛澤東在具體執行群眾路線時,采用了一般與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辦法。從許多個別的單位中去考察,集中新的經驗,得出普遍原理后用于指導群眾。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各個機關要提出一般號召,同時也要指導具體學校、部隊的實際問題。廣大群眾要和領導密切結合,思想工作走在前,動員群眾、發動群眾。這是我們黨和軍隊戰無不勝的法寶。
群眾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而毛澤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影響。自古以來,民本思想就在我國古代思想體系中有顯著地位,民本思想中的愛民敬民以及“重民輕君”等思想為毛澤東群眾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資源。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以及社會建設實踐,繼承和發展了民本的傳統思想,形成了人民群眾主體論觀點,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態度,確立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路線。由此可見,毛澤東的群眾觀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同時在內涵上也超越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
不僅如此,毛澤東的群眾觀還在方法論上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毛澤東的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毛澤東的這些思想觀點在今天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渡的新時期產生著重要影響,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有關人民主體論,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為人民共享等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此可見,毛澤東的群眾觀對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方法、領導作風、領導方式、工作路線等始終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13]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899.
[2][8][9]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4,278,277.
[3][4] 左丘明.左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7,145.
[5] 諸鳳娟.民本思想的發展邏輯及其當代價值[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33.
[5]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6]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7] 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08.
[10] 孟子[M].北京:中華書避,2006:324.
[11] 荀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33.
[12]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