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華
摘 要: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特定范疇,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和深化的始終。在實際過程中,錯誤理解和使用灌輸方式的現象大量存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正確把握灌輸藝術,科學地使用這一“武器”,需要注重“以情感人”的感染式灌輸,堅持“以理服人”的說理式灌輸,強化“實事求是”的事實式灌輸,深化“雅俗共賞”的白話式灌輸,加強“百花齊放”的多樣式灌輸,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釋力、說服力和公信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灌輸;認知分歧;藝術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35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1-0058-05
一、“灌輸”的認知分歧與灌輸藝術
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特定范疇”[1],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產生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和深化的始終,成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無法避開的一個詞。事實上,“灌輸”一詞要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誕生的歷史早很多。“‘灌輸一詞在19世紀30年代被空想社會主義者德撒米提出以后,經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考茨基的探索,最后被列寧完善,形成了灌輸思想。”[2]這一過程中,考茨基最早闡述了“把認清無產階級的地位及其任務的這種意識灌輸到無產階級中去”[3]的灌輸思想。最后由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對“灌輸論”作了系統概括,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的“灌輸三段論”認為,工人階級單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無法自發形成社會主義的意識;社會主義的學說是有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發展起來的;因此,社會主義的意識必須從外面灌輸給工人。列寧不但在實踐中具體運用灌輸理論,甚至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還在研究“灌輸”問題,使灌輸論的社會影響得以不斷擴大。[4]
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就十分重視對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的灌輸,注重灌輸方法的靈活運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灌輸起到了凝聚人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重要作用。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曾指出“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5],這里說的“貫注”也就是灌輸。1989年鄧小平在總結十年來的經驗教訓時表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6],深刻指出了忽視對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灌輸所造成的嚴重后果。1994年,江澤民提出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希望通過靈活多樣的灌輸方式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注入到人民群眾當中,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習近平提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的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意識形態灌輸工作的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有關灌輸的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使灌輸理論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指導社會主義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利器,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公認的理論基礎。
與“灌輸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取得普遍認同不一樣,學界對灌輸的認知至今未能達成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灌輸的理解分歧仍然很大。有的人認為灌輸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是在實踐活動中必須長期堅持、一以貫之的;有的人認為灌輸只是一種顯性的教育方法,也就是理論教育法,與環境滲透等隱性教育方法相對;還有的人認為灌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構和理論研究的起點。綜合來看,上述分歧主要集中在灌輸是作為方法論范疇還是作為本體論范疇,也就是灌輸到底是作為原則和方法來看待,還是作為本質來看待。當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分歧很大,這里不做討論。
簡單回溯灌輸理論形成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馬克思強調的“說服群眾”、“掌握群眾”[7],還是考茨基闡述的“把認清無產階級的地位及其任務的這種意識灌輸到無產階級中”[3],亦或是列寧提到的“我們應當既以理論家的身份,又以宣傳員的身份,既以鼓動員的身份,又以組織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8],都無一例外說明了灌輸就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從外部輸送、注入工人的頭腦,使他們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也就是說灌輸是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必須一以貫之的根本原則。從實際實施過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需要灌輸方法的具體的靈活的運用。從這個意義上看,灌輸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灌輸論既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也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雖然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灌輸理論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并且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和重要方法,其正確性和有效性已經被長久以來的教育實踐活動所證明。但是,仍然有許多人在沒有正確、科學地認識灌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質疑甚至否定灌輸的觀點,灌輸“無用論”、“過時論”、“強制論”在社會上頗為流行。有人在歪曲、否定“灌輸論”的時候,常常將灌輸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填鴨式”的生硬灌輸、照本宣科的單向灌輸,認為這是僵化的、扼殺人性的教育方法,其實是誤解了灌輸的內涵。事實上,沒有人能否認灌輸的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絕不意味著具體灌輸方法的強迫性,這種強制性恰恰代表著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性。至于當前出現的灌輸方式單一、灌輸效果不佳的現象,也并不能表示灌輸的無用或者過時。之所以會產生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不同的教育效果,不是灌輸方法本身的謬誤,根源在于沒有掌握正確的灌輸藝術。
所謂灌輸藝術,也即語言的藝術,說話的藝術,也就是在向廣大群眾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靈活運用具體的灌輸方式和技巧,而不是一味死板地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灌輸藝術,最主要的是把握語言、運用語言的藝術。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9]掌握科學的灌輸方法、灌輸藝術,不僅有利于適應大學生的話語表達習慣和信息傳播方式,貼近灌輸對象的接受心理,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公信力,從根本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和環境的巨大變化對灌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方式也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添新的內涵,更加注重灌輸藝術的把握。
二、錯誤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方式及危害
隨著當前灌輸環境愈加復雜、灌輸對象愈加多樣化,灌輸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一些人由于沒有正確理解灌輸的內涵,在實際過程中使用了錯誤的灌輸方式,不僅沒有起到很好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還起了反作用,使灌輸對象產生逆反甚至厭惡心理。
一是填鴨式的“教條式灌輸”。教條式灌輸,也即本本主義灌輸,主要特點是一切從某種觀點、論斷出發,而不是從具體實際出發,把書本、理論乃至個別詞句、論斷當作僵死的教條,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教條式灌輸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僵化地對待既成的精神產品,不加解釋原原本本地灌輸給學生,不求學生能理解,只求能記住;一種是用既有的精神產品,僵化地剪裁、套用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而不是結合具體的歷史的實際。恩格斯多次強調,“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10]毛澤東也多次指出,教條主義“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是黨性不純的一種表現。”[11]歷史猶可鑒,教條主義曾經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給人民造成了無法挽回地損失。然而時至今日,教條主義非但沒有消退的跡象,甚至某種程度上在某些領域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教條式灌輸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學生訓練成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批判性思維,只會背誦理論的只言片語、只會考試的機器,對國家和社會而言實在是貽害無窮。
二是滿堂灌的“說教式灌輸”。說教式灌輸,主要特點是遵循傳統的權威式的私塾教育方式——“我說你聽”,嚴格恪守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播,盲目灌輸空洞的大理論、大道理,而不考慮學生聽不聽得懂,能不能接受、愿不愿意接受,師生雙方是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具體表現來說,要么就是拿著書本對著灌輸對象滿堂灌,生硬機械地空談理論、道理;要么就是表現出一副苦口婆心、正義凌然的樣子,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其結果就是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充耳不聞或者干脆睡覺,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被不少學生戲稱為“費流量課”、“補覺課”。學生需要通過睡覺、玩手機來“熬過”上課時間,而不是側耳傾聽并不“動人”的說教。這個時代顯然并不缺少理論和道理,像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上各種心靈雞湯早已泛濫,但是學生愿意相信并積極踐行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事實上,不僅一些普通教師的簡單說教不受待見,甚至媒體多次報道一些老教授、老院士的新生入學課、勵志課,臺下也經常睡倒一片。這個時代,顯然已經并不歡迎空洞的說教。過多的說教式灌輸,只會使學生徹底淪為被動接受者、聆聽者,上課沒有積極性,主體性難以發揮,長此以往甚至會產生厭煩、反感心理。
三是假大空的“夸大式灌輸”。夸大式灌輸,也即言過其實的灌輸,主要指為追求某種教育效果、達到某種教育目的,片面地從主觀意圖出發隨意渲染,把事情說得超過了實際程度,而不考慮造成的后果。不從實際出發,不實事求是,不正確看待問題,滿嘴跑火車是其典型特征。通常來講,夸大式灌輸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如肆意夸大大學生價值取向模糊、思想混亂無序,夸大社會道德嚴重滑坡、社會矛盾加劇,夸大國家安全形勢惡化、國際斗爭加劇;另一種是夸大成績的輝煌性,如動則鼓吹社會多么和諧、人民多么幸福,卻沒有看到醫患關系、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生態環境等問題依然突出;動則吹捧中國經濟實力多么強大,卻不提人均收入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社會貧富差距依然懸殊。究其實質,這種夸大現象還是脫離了事實求是的問題。事實上,任何夸大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特別是在信息社會,信息獲取和信息傳播早已突破了時空的界限,當下的灌輸內容往往能成為學生立時求證的材料,任何一個小的夸大,都可能引發學生對灌輸內容的質疑,乃至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被簡單地視為“洗腦課”,原因不外如是。
四是生搬硬套的“口號式灌輸”。口號式灌輸,也即口頭呼喊具有導向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通過朗朗上口的口號達到宣傳教育效果。口號式灌輸一般具有較強的方向性、宣傳性和鼓動性,富有文字的詩意和語言的簡練,方便記憶。在我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就曾提出過許多激勵人心的口號,帶領中國人民取得輝煌的業績,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等。不能否認,簡潔明了、意義鮮明的口號往往能較快吸引受眾的眼球,方便入腦入心,起到非常好的宣傳效果。但是教育不是喊口號式的宣傳,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簡單地靠幾句“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口號就使學生們順理成章地擁有社會主義的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理所當然地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是思想的灌輸,更不能簡單依靠口號式的宣傳。就現實而言,講真話、擺事實的教育效果,比“高大上”的口號式灌輸,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過多的口號式灌輸,其結果只能使師生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五是照本宣科的“單一式灌輸”。單一式灌輸,具體表現為不能靈活運用多種傳播介質和傳播載體,只知用單一的語言文字講授,而不考慮受眾能不能接受、接受的效果如何。這是一種典型的無視社會環境的變遷、無視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忽視受眾接受心理的變化,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灌輸方式。在當今信息時代,信息交流早已突破了單一語言文字的局限,集文字、語音、圖像、視頻等多種介質于一體的綜合信息傳播方式日益成為主流。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多媒體介質在他們手中運用得爐火純青,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交流習慣也日益圖像化和符號化。2015年3月復興工作室推出的對外宣傳片《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一年后再度在網上走紅,引來諸多網友點贊。對于一部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宣傳片,這樣的傳播效果,可以說是“出人意表”,這也反映出了受眾對于圖像傳播的追捧。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之所以會“選了不來、來了不聽、聽了不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許多老師固守的還是單一式的教材灌輸體系,與學生平時接觸的信息存在較大的差異,難以激發起學生的共鳴。單一式灌輸,盡管入手方便、操作簡單,但一貫“老生常談”,缺乏足夠的生機與活力,顯得“死氣沉沉”,難以真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藝術
就目前而言,“作為理論傳授、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方式,灌輸法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過多地質疑灌輸本身并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只有真正找到正確使用灌輸方法的鑰匙,才有望改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第一,注重“以情感人”的感染式灌輸。人不僅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更是一種情感性的存在。從進化論角度看,情感是人類為了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生存環境,增強生存能力而衍生的心理現象。從現實來看,健康積極的情感可以有效地提高個體的生存質量,消極的情感則會明顯影響人際的和諧。中國人歷來注重人的情感因素,重視個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作用,所以將“情感”運用于教育之中,更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所謂“以情感人”的感染式灌輸,就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實現師生間情感的共振,從而貼近學生的心理,以真情打動學生的一種溫和的灌輸方式。注重“以情感人”的感染式灌輸,首先要做到“知情”,也就是留心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情感,這是以情感人的前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積極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明白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學生的真情實感,及時總結歸納、發現問題。其次,要做到“導情”,也就是創設積極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這是以情感人的基礎。在課堂上要選擇恰當的情感導入,注重人文關懷,營造濃濃的以情育人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后要做到“動情”,也就是注重情感投入,真情打動學生,這是以情感人的關鍵。在課堂上要學會把學生當朋友,與學生真誠溝通交流。同時,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抓住以情感人的最佳突破口,循循善誘,以情動人。
第二,堅持“以理服人”的說理式灌輸。“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的論斷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在人類歷史上,服人的方式有很多種,譬如說以德服人、以權服人、以錢服人等等。作為“率先提出將以理服人運用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13]的領導人,毛澤東曾專門提出,“對于錯誤的意見,不能壓服,而是說服,以理服人。”[14]以理服人的核心是接受和認同。欲說服學生,必先說服自己。只有自己認同,學生才會認同;否則一切說服都是軟弱無力的。所謂說服自己,就是自覺信服理論的科學性,正確揭示理論的徹底性,認同理論說服的可能性。堅持“以理服人”的說理式灌輸,首先,必須自覺信服理論的科學性。理論的科學性是以理服人的基礎和前提。“以理服人”中的“理”不是唯心主義預設的真理,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和把握。其次,必須正確揭示理論的徹底性。理論的徹底性是以理服人的關鍵,“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正確把握理論,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加強內功,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另一方面也需要樹立問題意識,抓住事物的根本。最后,必須認同理論說服的可能性。理論說服的可能性是以理服人的核心。以理服人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內化為個體意識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相統一的過程。
第三,強化“實事求是”的事實式灌輸。實事求是就是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嚴格按照客觀現實思考和解決問題。事實求是既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也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正如鄧小平曾提到,“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要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15]“與人民同行,用事實說話”的《焦點訪談》欄目,創辦20多年來,深受國家領導人、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靠的也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強化“實事求是”的事實式灌輸,就是在灌輸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杜絕主觀臆斷、按個人好惡評判的現象。事實勝于雄辯,灌輸,既不能無中生有、隨意捏造,也不能過分夸大和惡意詆毀。具體而言,首先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當前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也是中國最大的國情,這也要求教育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這個最大實際和最大國情。其次,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過分拔高成績,也不過分夸大問題。既肯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否認社會中存在貧富懸殊、食品安全、生態危機、道德失范等問題。再次,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用實際問題回應和驗證理論,使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深化“雅俗共賞”的白話式灌輸。白話是指相對于文言文的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所謂的白話式灌輸,也就是要求灌輸要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貼近大學生的話語表達方式,適應大學生的話語語境。語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才便于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所接受。白話式灌輸,并不意味著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媚俗化、娛樂化,而是在適應大學生話語習慣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言大義,使灌輸既有理論的深度,又富含生活的氣息。馬克思曾指出,“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16]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學說,其本身的創立過程就離不開語言;此外,作為一種思想而傳播,只有依靠語言才能為他人所掌握。深化“雅俗共賞”的白話式灌輸,一方面要求貼近大學生的現實生活,掌握大學生用語習慣。在信息時代,網絡早已成為人體器官的延伸,成為大學生離不開的“空氣”和“水”。“23333”、“666”、“555”等網絡用語不僅流行于網絡,也深受大學生的熱捧,被其運用得爐火純青。如果不了解這些用語,勢必難以真正了解大學生,也就難以掌握大學生的話語習慣。另一方面,要大力實現理論通俗化,讓理論流行起來。通過強化理論轉化的思維、增強理論轉化的本領,變革理論灌輸深奧難懂、宣傳道理、文字枯燥的舊面孔,樹立微言大義、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的新形象。
第五,加強“百花齊放”的多樣式灌輸。多樣式的灌輸指的是在實際灌輸過程中,具體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介質,運用課堂、網站、新媒體等多種途徑,實現文字灌輸、語言灌輸、圖像灌輸等多種灌輸形式的有效融合。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人自身需求的多樣性,思想問題的多變性,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僅靠單一的灌輸方式很難有效解決問題,必須根據不同層次人群的不同需求,綜合運用多種灌輸形式,采用大家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升綜合效應。有人說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自媒體時代,還有人說這是一個Web3.0時代。不管是何稱謂,融合多種介質、迎合人不同需求的信息時代已悄然來臨,多樣化的信息背后蘊含的意識形態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大眾。實際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興起、慕課的繁榮,就是新聞傳播領域、教育領域適應信息時代的一次自我救贖。就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不妨適應信息多元的時代特點,考慮灌輸形式的“百花齊放”。很多時候,一張一針見血的照片、一段震撼人心的視頻,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灌輸效果添油加色。加強“百花齊放”的多樣式灌輸,要求教育者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運用多種工具手段,從多方面著手準備。多樣化的灌輸方式雖然要耗費教育者更多的精力和心思,但這正好迎合了當今大學生多元化的心態,也體現了教育的靈活創新和以人文本。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9.
[2] 李輝.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理論難題[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8-11.
[3] 列寧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4] 孫來斌.“灌輸論”思想源流考察[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119-123.
[5]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2.
[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8] 列寧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9.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0] 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6.
[11]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58.
[12] 殷玲玲,李輝. 毛澤東“以理服人”論解讀[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22-25.
[13] 徐春艷. 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灌輸方法——近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法研究的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34-37.
[14]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8.
[1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