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米麗艷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理論創新的兩個基礎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注重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內容的融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堅守作為專題設計靈魂的“合和”原則,開展并不斷深化專題式教學。“合和”原則,即:目的、規律、邏輯的優質整合,天、地、人的全面融和。將“合和”原則具體應用到專題教學內容設計上則體現為珠聯璧合、取舍有度;運用到教學方法上則表現為知法善用,擇善從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合”原則;專題教學;專題設計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60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1-0077-04
2017年7月26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和“源”,是“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1]的基礎。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真諦,高校應下一番苦功夫,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開展并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專題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在進行專題設計時,應依據“合和”原則并將之融入到專題設計內容和教學方法運用兩個部分之中,做到全面融和、優質整合,從而轉“知”成“智”,化“智”為“行”,“讓當代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2]來。
一、“合和”原則的具體闡釋
“合和”原則,包括“合”與“和”兩方面,“合”即目的、規律、邏輯的優質整合,“和”指天、地、人的全面融和,兩者中以“合”為先,同時,又以“和”為貴,“和”是“合”的最有益補充。
1.“合”為先:合目的、合規律及合邏輯相統一
“合”是專題設計的先在條件,合目的、合規律及合邏輯均不可或缺。首先,專題設計須合“原理”課程教學目的,包括直接目的——凝聚正能量、傳播好思想,“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論的總結和學習,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律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3],和終極指向——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造就“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的卓越人才[4],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專題設計須合課程建設規律和教學過程規律,包括課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教學中的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統一、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具體而言,各專題應依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邏輯關系確定主次、先后,在學時分配及包括教材大綱、學科前沿和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在內的專題內容構建方面整體權衡、科學確定權重。最后,專題設計須合教師講授邏輯及學生認知邏輯,做到兩個“避免”,即:避免以傳統灌輸式的教師邏輯為主而忽略學生認知邏輯的單一教師視角,同時,避免只強調學生認知邏輯的中心地位而無視教師對其必要的引導和提升作用的學生視角,盡力形成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主體間性”合力。
2.“和”為貴:順天時、應地利、融人和
順天時,專題設計應體現時代特色、及時回應現實問題。順天時意味著,專題設計須隨“時”而動,緊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焦點、重點、難點問題,不斷強化“原理”在新時代的現實解釋力,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武器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應地利,專題設計應因地制宜,釋放出深厚的“地氣”和旺盛的活力。應地利意味著,專題設計要貼近省國情、貼近校情、貼近學生,越貼近越熟悉越能激發學生作為當事人和參與者的熱情和興趣。融人和,專題設計要做到團隊同拼共贏,畢竟“工作上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哪一個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錯,而是因為合作不好,形成了幾套馬車”[5]。除卻氛圍上的和諧彼此幫助,人和更重在團隊成員能力上的分工合作以及教師個人教學科研的共同提升。融人和意味著,在教師進行專題分工時取各人之所長,圍繞專題建設教學團隊而不是相反,一個教師負責一至兩個專題,促進團隊的整體發展;在教師進行各自的專題設計時,注重教學與科研的并行不悖,實現兩者的同向、正向合力。
“合和”原則是一個有機整體,“合”“和”具有同質性。就“合”來說,合邏輯、合規律,意在達成合目的。于“和”而言,順天時、應地利、融人和,亦指向合目的。概而言之,要合目的,必先合規律、合邏輯,而且天、地、人和,“合目的”是“合和”之根本訴求和最終指向。同時,“合和”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充分融入到專題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選用這兩個部分中去,具體表現為:專題設計內容的珠聯璧合、取舍有度;教學方法運用上的知法善用、擇善從之。
二、專題設計內容之“合和”:珠聯璧合、取舍有度
專題內容設計其目的在“引”,引的客體包括學生和教師:不止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問題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增強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分析批判而不輕信;不止引導教師能夠系統地傳授知識和學習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引導教師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教研相長,促成自己專業素養的提升。為達成這一目的,專題內容設計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專題內容整體設計應做到珠聯璧合
(1)教師擇題時,確保教學與科研之珠聯璧合 “擇”意味著承擔的準備和能力。為保證專題設計有深度、可持續發展,每個任課教師應主動選擇并持續負責一個或兩個專題(不宜更多),教學與科研步調一致。換言之,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參與設計和講授的專題就是他平時或即將進入的科研課題,教師要把課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地充實到專題設計和教學中去,并根據專題設計和教學時發現的問題來不斷拓展和深化課題研究,達成科研和教學的對立統一。例如,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國家間意識形態斗爭的嚴峻性以及中國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責任擔當,因此:致力于研究意識形態安全的“原理”課教師,可承擔動力系統專題,在講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一對矛盾的辯證關系時詳細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斗爭的現狀以及安全隱患;承擔共產主義專題的“原理”課教師,可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共產主義信仰建設,在充分關注、參考專家學者最新觀點的基礎上,獨立提出自己的見解,為國為民獻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