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傳統家訓是古代社會進行道德教化的有效方式,既蘊含著勵志修身、睦親齊家、處世為人等方面的德育內容,也包含著嚴愛殷責、知行結合、榜樣示范和環境濡染等德育方法。繼承傳統家訓,挖掘其中的德育精華,對于當前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突出德育過程的日?;c生活化、增強德育方法的體驗性與實踐性具有極強的現實啟示價值。
關鍵詞:傳統家訓;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現代意蘊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29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1-0135-04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盵1]傳統社會以家庭為本位、家國一體,端蒙養、重家教受到帝王將相、碩儒賢士、商賈百工以及鄉閭百姓等各個階層的普遍關注,從而形成了包括家書、詩訓、啟蒙讀物以及家規族法等眾多形式的家訓文獻。作為儒家思想民間化的橋梁,傳統家訓實現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家庭化,從而有效促進個體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內化為精神信仰,外化為實際行動。受所處時代的制約,傳統家訓充斥著糟粕,但其中蘊含的德育精華為解決現代德育困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資源。
一、傳統家訓蘊含的德育內容
傳統家訓卷帙浩繁,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其核心思想是教子做人,以德立身。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家訓史就是一部道德教育史。盡管不同家訓在德育內容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圍繞著勵志修身教育、睦親齊家教育、處世為人教育三個方面展開。
1.勵志修身教育
傳統家訓將修身教育置于家庭教化的首位,旨在塑造子嗣君子般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質,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理想。傳統家訓有關修身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教子立志、勤勉和修德。
志存高遠,心懷天下。立志是修身之基,是成才成賢的基礎。傳統家訓中的立志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其一,立志要趁早。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人的思想單純,精神集中,應及早立志,明確人生努力的方向。其二,立志要高遠。許多家訓勉勵子弟立大志,成大器,把學做圣賢、報效祖國作為人生目標。鄭玄囑托兒子“勖求君子之道,研鉆勿替”[2],諸葛亮要求外甥“志當存高遠,慕先賢”[3],王守仁勉勵其弟王守文樹立“圣賢之志”。其三,立志要堅定。傳統家訓強調,志向一旦確定,就應該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為眼前困難而退縮,不為瑣碎小事所局限。
勤勉不息,自立自強。主體的勤勉努力是達成志向的前提,所以歷代家訓都把勤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漢高祖劉邦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誡太子劉盈“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4],西漢大儒孔臧以水滴石穿、蠹蟲穿木為例,教導兒子只有堅持不懈、日積月累方能學有所成。不僅帝王將相、名臣名儒認識到“勤勉”的重要性,尋常百姓也非常重視對子弟勤勉品質的培養,至今仍廣泛流傳的帶經而鋤、懸梁刺股、囊蟲映雪等勤奮苦讀的典故就是最好的例證。自立自強是人生之根本,許多家庭認為“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5],極力主張不給子弟保留萬貫家產以督促他們自立自強。
進德修身,以德為本。在傳統家訓文本中,“德”是一個核心的概念,歷代家訓作者總是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反復論證“德”的重要性。其一,“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6],古代家長要求子弟以德立身,在天地間做一個好人。其二,“德”是讀書學習的根本要義。傳統家訓把“進德”和“修業”視為人生的兩大主題,而二者又以“進德”為本。古代家長認為讀書的根本目的是涵養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養,而不是獵奇章句、求取名利,要求子弟“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的身上來”[7]。
2.睦親齊家教育
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對子孫進行“齊家”的道德教育,有專門針對治家而作的家訓家規,一些家訓中有獨立篇章論述治家的道德思想,一些篇幅短小的家訓也不乏齊家方面的道德教育內容。家訓中的齊家教育主要圍繞父子、夫妻、兄弟三倫展開。
父慈子孝,長少有序。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之心發乎本能,但更重要的是愛而有教,“人愛其子,當教子成人”[8],歷代家訓都把教誡子弟作為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孝”是為人子女者應具備的首要的道德品性,它的最基本要求和表現是物質上奉養父母,但是,“養父母而不恭敬,何異于養犬馬”[9],因而,許多家訓教誡子女把“養親”上升為“敬親”,使父母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傳統家訓教化把繼承祖業、揚名顯親視為行孝的最高標準。
夫義婦順,相敬如賓。夫妻之間以情義為基礎,“夫婦以義和,義絕則離之”[10]。在儒家“夫為妻綱”思想的影響下,傳統教化更多強調妻子的德操,認為妻子應溫和、柔弱、順從丈夫。司馬光把柔順置于妻子六德的首位,認為“婦人專以柔順為德,不以強辯為美也”[11],荀爽詳盡地列出了順婦的標準:“竭節從理,昏定晨省,夜臥早起,和顏悅色,事如依恃,正身潔行”[12]。在強調“夫義婦順”的同時,傳統家訓也主張夫婦相互尊重,以禮相待,依禮行事,彼此“發乎情,止乎禮”,做到“敬慎重正而后親之”。
兄友弟悌,兄弟怡怡?!靶钟选奔葱珠L對弟妹要親仁寬厚,友好相待。在傳統社會,兄長是家庭的繼承人,當父親過世后,兄長應擔負起教育弟妹成才的職責,對弟妹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暗茔奔吹苊靡鹁?、愛戴兄長,視兄長如父母一樣。司馬光認為“弟之事兄,主于敬愛?!盵13]《鄭氏規范》中的兄弟之禮更為嚴格,“見兄長,坐必起,行必以序,應對必以名,勿以爾我?!盵14]“兄弟怡怡”即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王夫之主張兄弟“有貧弱者,當生憐念,扶助安生;有富強者,當生歡喜心”[15]。顏之推從反面論證了兄弟和睦的重要性,認為兄弟關系牽涉子侄關系、妯娌關系、奴仆關系等,如果兄弟不和睦,就會淡漠以上各種關系,甚至會造成“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16]的局面。
3.處世為人教育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生在世同他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人們學習處世技巧和處世規則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傳統家訓作者往往結合自己的經歷與體驗向子孫傳授處世哲學、處世之道。
審擇交友,近善遠佞。朋友對個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具有重要影響,歷代家訓反復強調謹慎交游的重要性,訓導子弟以德交友,近善遠佞。朱熹在《與長子受之》中囑咐兒子:“交游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勸誡兒子交“敦厚忠信,能攻吾過”的諍友,遠離“傲慢裹挾,導人為惡”[17]的損友;楊繼盛要求兒子交老成忠厚、勤奮好學的益友;紀曉嵐告誡兒子交正直誠信、見多識廣的賢友,勿交偽君子。
謙恭禮讓,嚴己寬人。中華民族素稱“禮儀之邦”,因而教子“謙恭”成為歷代家訓的重要內容。古代家長總是教導子弟“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18]“禮讓”即當與他人有利益沖突和矛盾時,主動謙讓,“同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19]?!皣兰骸币馕吨笏俗袷氐脑瓌t首先要求自己做到。袁采教誡子弟,對于忠信篤敬、公平正直這一做人的重要準則只有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別人做到?!皩捜恕北憩F為以寬容厚道之心對待他人,當受到他人的毀譽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切勿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與人為善,救難濟貧?!吧啤弊鳛橐环N道德范疇,頗受古人重視。古代家長要求子弟在待人接物中涵養愛心,做好人、行善舉。姚舜牧訓導子弟以仁愛之心待人,不可使用權謀之術。許多家庭還要求子弟把愛心付諸樂善好施的實際行動,體恤下人,善待佃戶,資助貧苦族黨鄉人。傳統家訓教化中倡導家人積極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的事例也不勝枚舉,如袁采教誡子孫出錢出力資助造橋修路,以利己利人;袁黃要求子孫筑堤防洪、興建水利,以積善積德;鄭太和要求子孫炎熱夏季在交通要道設立茶水供應站以濟行路的“渴者”。
二、傳統家訓體現的德育方法
傳統社會建立在血緣宗法制的基礎之上,家庭成員之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客觀上促使家訓作者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成效。他們在長期的教化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育方法,有效地塑造了個體品行,培育了良風美俗。
1.嚴愛殷責
家庭教育以血緣關系為依托,子女對父母長輩的依從感強化了道德教化的說服力和威懾力,所謂“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20]。但由于血親情感,父母往往愛子過度,結果反而害了子女。家訓作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處理愛與教這對矛盾時,主張有愛有教、有慈有嚴。
在家訓作者看來,父母愛子是人之天性,但愛要有度,切忌因愛而溺。顏之推在《教子篇》中對世間的溺愛現象進行了深刻批判,認為對孩子該訓誡的時候反而夸獎,該呵責的時候反而嬉笑,等到孩子驕慢的習慣養成后再來管教,父母的威嚴無存,孩子對父母的忿恨日增,孩子長大之后必然淪為道德敗壞之人。他進一步提出了父母愛子的正確方法,即嚴慈相濟,嚴愛殷責,“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21]。北宋司馬光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主張慈訓并重,愛教結合,“慈而不訓,失尊之義;訓而不慈,害親之理。慈訓曲全,尊親斯備。”[22]
古代家長不僅重視教導和感化,而且強調訓誡和處罰,尤其是對那些不孝不悌、游手好閑、作奸犯科者絕不能包庇縱容、姑息遷就,而要嚴厲懲罰,促其改過遷善、明辨榮辱。明清時期的家規族法強化了懲罰的力度,對屢次違反家族行為規范的家庭成員給予記過、罰跪、罰錢甚至出族等處罰。當然,家訓作者也強調把握嚴教的尺度,“嚴”是嚴格要求,而不是動輒打罵。有些明智的家長還提出對子女的過錯進行勸說誘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取得教化的最佳效果。
2.知行結合
“知”即全面理解、深刻領會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做到內化于心,“行”即在“知”的基礎上主動踐行,把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外化為具體行為。在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中,“知”是前提,“行”是關鍵,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促進、共同提升。傳統家訓特別強調知與行的結合,要求子弟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在道德實踐中鞏固和深化道德準則。
傳統教化首先強調道德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古代家長認為,讀書是進德修業之要,“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23]。因此,很多家庭都把勉勵子弟讀書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要求子弟研讀儒家經典,覺解圣賢之道。孔子勸導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陽貨》),要求其讀經學禮。王應麟告誡子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24],勉勵子弟讀書學習以改變氣質、陶鑄德性。另外,家訓作者還經常以家書或耳提面命的形式對子弟進行道德訓誡,促使子弟把社會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入耳入腦入心。
家訓作者特別重視道德踐行,要求子弟把讀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把讀書和做人結合起來,在生活實踐中推仁施禮。陸游教導兒子讀書做學問要身體力行,“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盵25]楊繼盛教導兒子“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行;見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我將來必要與他一般;見一個不好的人則思量:我將來切休要學他。”[26]在他看來,讀書與做人是統一的,讀書貴在立德做人,做好人乃至圣賢。
3.榜樣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模范行為及高尚人格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能夠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進而自覺學習和積極效仿榜樣,將榜樣承載的主流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道德規范。家訓作者非常重視榜樣在教化實踐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引用道德典范佐證道德規范的意義、闡明道德實踐的可能是家訓作者普遍使用的教化方式。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在20個獨立篇章中,除專門設立“慕賢篇”外,其他各章也不乏用道德典范補充道德主張之處。如在“勉學”篇中,為了證明“固須早教”與“猶為晚學”的道理,顏之推列舉了曹操、袁遺、曾子、荀子等先賢的勤學事例。司馬光堪稱運用典型施教的“大家”,據粗略統計,在《家范》中,他引用各種道德典型共二百二十多個,其中不僅有廣為人知的孟母三遷、曾子殺彘、舉案齊眉等道德典故,還有“柳母口含黃連勸子苦讀”,“樂羊子拾金遺金”、“雋母教子清廉”等鮮為人知的道德楷模,前朝當代應有盡有,可謂一部教子道德楷模薈萃。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是子女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其言行舉止、道德水準對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教化實踐中,父母長輩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子女道德的楷模。顏之推強調“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盵27]鄭太和要求家中長輩正己修身,規范言行,提升道德境界,為子孫樹立榜樣。
4.環境濡染
個體思想道德觀念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使道德教育與環境渲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良的外部環境則會抵消道德教育的效果。古代家長特別注重為家庭成員營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
重視傳承與發揚優良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風尚,優良家風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家庭成員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合乎規范的道德行為。古代家長重視各種優良家風的孕育和傳承,以此強化家庭環境的教化功能。其一,孝友傳家。傳統社會將“孝梯”視為立身治家之本,很多家庭都非常注重子弟孝親敬長、友愛兄弟德性的培養,使其傳承孝友家風。其二,勤儉傳家。司馬光要求子孫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尚儉去奢,發揚清白家風。其三,耕讀傳家。陸游告誡兒子在飽讀詩書的同時不忘稼穡之事,保持陸氏家族的良好家風。
強調良好外部環境的創設。居住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念和處事態度,“與善人居,如入蘭芝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28],因此,古代家長非常重視“擇鄰而居”,從而使家庭成員受到良好環境的熏陶。家訓作者還強調良好的人際環境的營造,他們不僅教誡子弟要“善從師,慎擇友”,而且給出了“從師”和“擇友”的標準,甚至還幫助子弟分析優劣、選擇師友,目的就是使子弟受到良師益友的感染。
三、傳統家訓中德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傳統家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傳統家訓不可避免充斥著消極因素,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因果報應等封建思想、“棍棒主義”教育方式等。但傳統家訓中重德主義的價值取向、豐富的德育內容以及獨特的德育方法對做好當下德育工作有著極強的現實啟示價值。
1.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傳統家訓把道德教化提高到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將個體道德品行的塑造放在首位,并滲透到個體的智育、日常生活以及娛樂活動之中,從而培養了一批廉吏忠臣、烈女孝子、誠信商賈、溫良百姓?,F代德育應批判地繼承傳統家訓中重德主義的價值取向,堅持立德樹人,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作為根本價值取向。
堅持立德樹人,要堅定不移地把“德”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敖碳伊⒎?,品行為先”是歷代家訓一以貫之的教化主旨。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人生不朽事業中,家訓作者將“立德”視為“太上”之功,重在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賢人君子。高校應批判地繼承傳統家訓中“德教為先,以德為本”的優良傳統,始終把“德”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把德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各環節。一是要整合教師資源,推進全員育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以及基礎課教師都要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化學生,引導學生常修善德、常懷善念、常做善舉。二是要注重整體銜接,推進全程育人。高校應對大學生進入校園到步入社會的各階段德育進行統籌規劃、精心設計,促進各階段德育的有機銜接和整體關照,形成倍增的協同效應。三是要構建協同機制,推進全方位育人。高校不僅應把德育貫穿到教學、科研、服務和管理各環節,還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機制,打通部門協同的壁壘,掃除家校合作的盲區,實現三方的無縫對接,形成立德樹人的整體合力。
堅持立德樹人,還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學生不僅是德育的客體,也是德育的主體,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德育才能取得實效。傳統家訓在這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它不僅把道德教育分為胎教、幼教、少教和成教等不同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德育內容,還根據受教育者的資質、天賦、性格和秉性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隨性而教。另外,古代家長還要求子弟念誦先賢語錄、填寫功過格、慎獨自省等,以調動其內在積極性。教育者有必要吸收傳統教化的精髓,主動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群體特征,掌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成才規律,有層次有差別地開展教育,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授課方式,綜合運用專題討論、問題探究、情景模擬等方式營造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引導學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方面的問題,做到明辨是非、站穩立場、正確抉擇。
2.突出德育過程的日?;c生活化
傳統家訓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弟進行勸導與教誡,并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轉換為個體在飲食起居、視聽言動、讀書寫作、為人處世等方面的具體行為規范,取得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良好效果。教育者應借鑒傳統家訓經驗,用生活化的話語開展教育教學,以生活化的內容主導德育過程,讓德育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轉換話語風格,用生活化的話語開展教育教學。傳統家訓道德教化并不耽于玄理大道,而是以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的生活化話語將玄奧艱深的儒家經典、高深抽象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轉換為個體日常行為規范,從而有效地將古代社會主流價值原則傳遞到個體中去。然而在當前的德育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不注重話語轉換,不善于使用通俗接地氣的話語表達高大上的理論內容,從而影響了德育的解釋力、說服力和吸引力。因此,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推動話語風格轉換勢在必行。教育者要向生活學習,把日常生活中優良的表達方式、話語風格、修辭習慣融入課堂教學,盡量使用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生活話語傳授道德原理,避免宏大敘事、學術化的道德說教,讓道德原理變成生動道理;要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加強與學生的真情交往、真心溝通,寓理于情,以情動人,營造平等互動的對話環境,推動說事話語向情感話語、灌輸話語向交流話語的轉換;要分析學生的話語接受習慣與偏好,在教學中積極借鑒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話語,增強話語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推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話語朋友圈”的架構。
改革德育內容,以生活化的內容主導德育過程。傳統家訓道德教化不僅著眼于個體的生活細節,將儒家倫理道德具體化為一條條日常行為規范,而且堅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時代特色不斷發展完善教化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了德育內容的日?;⑸罨蜁r代化。當前,德育內容與生活的脫離是影響德育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調查,分別有69.0%、60.4%的大學生認為德育內容改進的重點是“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回應社會熱點問題”[29]。教育者應在改革德育內容上下功夫,堅持因事而化,結合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具體事件進行教化,廓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化解學生的思想困惑,解決學生的現實困難;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積極回應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增強理論對現實問題的闡釋力;堅持因時而進,傾聽時代聲音,把準時代脈搏,擯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吸納富有時代特征的新論斷、新觀點,使德育與時代發展同步,與社會現實接軌,與學生生活融通。
3.增強德育方法的體驗性與實踐性
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中介和橋梁,方法得當,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長期以來,我國德育更多采用直接灌輸和道德說教模式,淡化了情感關懷和道德實踐,致使道德教育呈現效應遞減的趨勢。傳統家訓德育方法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重視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和躬身踐行,使受教育者在情感體驗和實踐參與中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高校應借鑒傳統家訓的德育精華,增強德育方法的體驗性與實踐性,促進德育實效性的提高。
德育方法突出體驗,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道德教育的核心方式在于恰當地運用道德情感。”[30]基于對子女的愛與關切,家訓作者在面對子女時往往能剖肺腑、吐真言、動真情,言傳身教,以心感化,以行培養,因而能引發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和內心認同,收到潤物無聲、教化無痕的效果。當前,德育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個體道德情感的關照,使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失去了最重要的心理支撐。道德教育若要成為一種抵達心靈的教育,就必須訴諸情感,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育者要在教學中投入真情,既以飽滿的熱情面對教學工作,演繹出教學魅力,也用真心、真誠滋潤學生的心田,關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發揮情感的動力價值;要堅持教書育人,既做“經師”,為學生釋疑解惑,也做“人師”,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舉止感染學生,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模范人物,廣泛宣傳模范人物的鮮活事例,使學生感受到道德榜樣可親、可信、可學,從而參與到各種善行義舉之中。
德育方法突出實踐,強化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傳統家訓教化非常重視道德實踐,不僅教誡子弟知行統一,言行一致,而且強調以耕佐讀,勸導子弟在生產實踐中接受教育,涵養德性,規范行為。高校應借鑒這一有效德育方式,強化實踐育人優勢。一方面,廣泛開展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開展主題調研活動,了解基層群眾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從而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常態化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大學生友善、奉獻的優良品質;組織科技、文化、藝術“三下鄉”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參與中增長才干、磨礪品質、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內校外資源,建設一批優質的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學生構筑社會實踐平臺,促進社會實踐活動規范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02).
[2][3][6][15][17][18][19][24][25][26] 翟博.中國家訓經典[M].??冢汉D铣霭嫔?,2002:45,63,500,611,435,528,528,467,446,528.
[4][23] [清]康熙.帝王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3:34,282.
[5] 成曉軍.曾國藩家族家訓[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39.
[7] 《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11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96.
[8][9][10][11][13] [宋]司馬光.家范(全譯評點本)[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52,102,259,262,212.
[12] [清]嚴可均.全后漢文(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89.
[14] 卞利.明清徽州族規家法選編[M].合肥:黃山書社,2014:206.
[16][20][21][27][28] [南北]顏之推.顏氏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22,3,8-13,35,3.
[22] [宋]司馬光.家范[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8:16.
[29] 沈壯海.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2016)[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95.
[30] 楊韶剛.道德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7.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