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分類招生的推進,使得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點相對于以往都有新的變化。在對學生學習特點的分析基礎之上,結合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進行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心理健康 分類招生 課程改革
2007年,教育部開始對高職院校實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試點工作,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推進分類招考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分類招生的推進,使得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主要分為兩類生源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經過高中三年的系統學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學習方法;二是通過通過自主招生招考的學生,其中不乏部分學生并未經歷過高三的系統學習。
在分類招生的背景下,如何依據學生的需求,改革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其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一、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分析
依據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情況,高職生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二是通過通過自主招生招考的學生。二者在學習上許多的共同點,具體有以下幾項:
1.學習動機不強。研究者發現,高職生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高的情況,寧良強在臨沂職業學院中隨機抽取了493 名作為被試,用學習動機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職生學習能力整體趨于一般[1]。
2.學業倦怠嚴重。鄭榮奕和邢強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了高職生學習倦怠的特點。結果發現高職生學習倦怠現象較為嚴重,并且在性別和學習水平上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高職生在情緒低落、行為回避、成就感低三個維度得分均大于3分,表現為成就感低>行為回避>情緒低落,成就感低這一維度最為突出[2]。
3.學習習慣不良。徐瓊霞對于高職生的學習習慣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在其研究中發現,高職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調查數據上顯示,堅持預習和及時復習的學生比例較少;其次大部分高職生的作業與課堂筆記,應付性強;再次高職生比較滿足課內的學習,課外主動學習花的時間較少。[3]
兩類生源同時具有學習動機不強、學習倦怠嚴重、學習習慣不良的特點之外,還有特殊性。全國“統招統考”高考錄取的普高生,較多的學生存在自控能力較差,比較多地存在著學習動力不足、競爭意識不強、目標意識不清等問題;自主招生的考試,學生較普遍地存在著學習方法不當、態度不明、學習習慣不夠好、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大部分高職院校執行的是“2+1”培養模式,即兩年在校學習加一年的頂崗實習,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心理壓力大,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存問題
1.課程重視情況較低。相比于本科院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程度來說,高職院校課程建設進展緩慢,多數高職院已開設了心理健康必修課, 但仍缺乏系統的課程建設,多數還停留在講座和教育活動中。在課程安排上,相對其他公共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地位較低,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名稱也各不相同,安排在一年級、二年級或三年級授課的都有。從課時安排上來看,總體課時偏少,教師能傳授的知識量更少,教學內容缺乏標準規范和系統性。
2.師資力量薄弱。因高職院校建立較晚,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相對其他課程的師資,心理健康課程的師資更顯薄弱。主要存在問題是: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專職化和專業化程度不高。
3.教法缺乏靈活性。目前,在現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中,教學方法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講臺上說、學生座位上聽,偶爾有一些互動。 還有另一傾向就是因學生對心理健康基礎理論知識不感興趣, 教師就一點理論也不講,全部改為缺少理論支撐和現實分析的案例來吸引學生,這樣導致學生只看到表面的現象,對事物缺少深層理解與分析。
4.考核方式單一。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考核, 停留在課堂回答問題、 平時作業成績、期末筆試考試成績的綜合而成。這樣的考核不能全面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充分了解學生參與各類心理健康活動的自我體驗和感受。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目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存在問題,需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進行改革。
三、高職生心理健康課程改革的實踐
1.課程目標的設定具體化。依據教育部對于該課程的要求結合我們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擬定課程目標。把課程的目標設定為三級目標:直接目標,即問題取向,減少非正常事件的發生;次級目標,即調整學生心態,讓學生學會自我調適,防止發生非正常事件;終極目標,即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積極的情智教育,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優化其個性品質,培養他們具有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具有自我調控的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應對壓力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2.課程內容改革。為了上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我們每個學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研,同時擬定上課的模塊,根據調研發現調學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下列幾項:1.自我認識不清楚,多數同學自我認識不客觀,有自卑傾向;2.學習興趣不濃,2016年關于高職生的調查顯示,目前有71.2%的學生不喜歡傳統“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授課方式,對學習沒有興趣;3.人際交往壓力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夠自信,敏感多疑,不知道如何和別人相處,主要體現在和寢室同學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4.情感壓力無處釋放,他們的情緒處于動蕩時期,容易缺乏冷靜的思考;5.生活壓力無法擺脫,學院很大一部分高職生來自經濟不太好的家庭,有些同學承受著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甚至有些同學因此產生自卑感,常常采取自閉、逃避的做法。因此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按照各班級的實際選擇課程的主題,必選主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備選主題:挫折應對、新生適應、學習心理。
3.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的方法上我們采取了多種方法結合。在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之外,使用多種其他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活動有更高的參與度,除去課程講授之外,更大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作用。
(1)分組教學法。在課程開始之初,對班級進行分組,并通過繪制海報、建立團體契約、擬定小組姓名等方式,幫助小組建立團體歸屬感,以期在未來的課程中有個融洽的小組模式、并使學生能夠在學校除了寢室之外,找到其他的歸屬,建立更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2)案例討論法。例如在情緒管理章節,利用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特點,建立班級的微信群,通過微信發送課程討論的案例,案例內容涉及到學生的情緒困擾,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案例的討論。
(3)情境再現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課程的內容涉及基本來自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故在課程的設計中,安排情景再現的方式,以求學生能夠有更直觀的體驗,并引發討論。
(4)團體活動法。在課程中的某些章節,如大學生人機交往,采取團體輔導的方式進行,幫助學生直接建立和班級的人際交往,而不是采用理論課的講授方式。
4.考核方式改革。而在考核方式上,我們進行了改革,采取過程化考核,全程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心理健康課程采取的是期末考察和平時成績各占50%的方式,平時成績分為:考勤為35分、作業30分(團體海報、自畫像、房樹人、心理劇等)、團隊分數20分、個人課堂表現15分,每次課程結束之后、進行本次課程得分的匯總,個人可以動態的監控到自己在本次課程的平時成績??荚嚦煽?0%,考試形式為期末考察試卷,一般為個人情緒、人際、自我意識、學習的相關論文,用以給學生的情緒一個宣泄的出口。
以上根據分類招生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狀況,探討了課程改革的實踐,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在后續的實踐中需要進一步優化改革的方案,積累更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寧良強.高職生學習動機的特點[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9(9).
[2]鄭榮奕,邢強.高職學生學習倦怠的心理特點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7).
[3]吳學慧,劉春娣.高職生學習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職教通訊,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