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月,林 瞳,呂瑩瑩,仇家旺,任麗紅,*
(1.常熟理工學院 藝術與紡織服裝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215500;2.常熟理工學院 蘇州紡織服裝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江蘇 蘇州215500)
昆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經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是戲曲劇種中最為古老的一種,也被叫作“昆山腔”、“昆曲”,它在我國所有的戲曲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魁首。其實早在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就是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昆劇作為中國戲曲史上表演體系最為完整的劇種,最大的特點是腔調細膩婉轉、抒情性強,戲劇腔調與舞蹈動作的結合巧妙而和諧,其傳統劇目有《游園驚夢》、《思凡》、《癡夢》、《跪池》、《醉皂》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自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改良昆山腔后,昆曲便以嶄新的姿態由蘇州向江南其他地區迅速傳播、擴散,成為戲劇種類的主導聲腔,并由此激發了江南地區昆曲演出的熱潮,當時的人們在喜慶節日、社交往來、冶游等許多社會活動中都喜以昆曲“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它當作日常生活的必須品。不僅市民階層為昆曲所癡迷,它更受到了統治者、士大夫和官僚的倡導,成為明中葉至清中葉最重要的全民性文化事項之一[1](見圖1、圖2)。

圖1 昆劇《思凡》劇照

圖2 昆劇《游園驚夢》劇照
隨著士宦官道和商人將昆劇文化傳布各地,從吳地傳布到四方、從民間傳入宮廷,昆劇不斷創新和發展著,而昆劇演出的服裝服飾也在不同的演出環境、觀眾群體和資助人的影響下發生了一些改變。例如受宮廷文化的影響,明清宮廷昆劇演出服裝在面料、紋飾等方面都顯示出更加唯美化的傾向[2]。在明清時期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昆劇服飾形成了嚴密的服飾文化系統,以委婉的風格與我國傳統禮儀和服飾文化相結合,不斷地貼近生活并完善發展。隨著昆劇文化不斷的繁榮,昆劇服飾也在文人、官商的資助下以衣箱制度的形式得以長足的發展。受明清法令的制約,昆劇服裝基本以明代時期人們的生活服飾為原型,衣箱制度的形成又受明代服飾等規定影響極大,形成了一套貴賤有別、等級有差的衣箱行頭。昆劇中男女文扮造型基本上以明代生活服飾為參照進行設計,而戎扮則一部分將生活中的戎服搬上舞臺,另一部分參照了明代寺神將造型[2](見圖3)。
昆劇服飾中所運用的色彩與古代色彩觀念有著緊密的聯系。上下五色系統是中國傳統五色觀念的延續,它的形成與話本、小說等俗文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服飾中表現的紋飾除了用來表現等級的作用,更體現了明代紋樣寫實化和寓意吉祥的特點。明清昆劇戲衣大量采用當時日益商品化的顧繡和蘇繡工藝[2],戲服上的一針一線,多是繡娘親手繡制,絲線綻放的花朵和圖案精美的紋飾在角色表演過程中展現若隱若現的柔和光澤,精彩絕倫,再加上紋繡針法經過手工藝人不斷改進也更加適合舞臺展示。在精湛的手工業和繁盛的商貿往來的刺激下,昆劇服飾也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品而聲名遠揚(見圖4)。

圖3 明代服裝
昆劇服裝從起源到發展,很大程度上由這一時期的人群所決定,其發展史中少不了藝術名流的改革,才能有如今的規模。
明清時期,東南一帶經濟繁榮,文化事業隨之昌盛。江南文化的發展,為昆劇服飾的進一步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圖4 蘇繡紋樣
江南自古以來,自然環境優渥,物產豐饒,風景秀麗,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多少會有細膩、柔婉的性格,在藝術上追求浪漫。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上來說,江南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六朝的雅文化。六朝文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優游逸樂,喜好柔糜輕佻、秾麗哀艷,六朝史書和詩文中體現了灑脫、飄逸、風流、曠達的“才子”形象,以其對個體生命的自由體驗。明代文學家湯顯祖認為詩歌是各地民風特質的反映,并將蘇州的特質歸納為“風流”。
詩者,風而已矣。國之風,采而為詩,舒促、鄙秀、澹綺、夷隘,各以所從。江以西有詩,而吳人厭其理致;吳有詩,江以西厭其風流。予謂此兩者好而不可厭,亦各其風然,不可強而輕重也[3]。
明朝中葉后,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江南開始出現工場制,商業興旺,經濟繁榮,農產品也進一步出現商業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受鄙視的商地位有所提高。
儒家學派的心學開始傳播,主張“心即理”,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于情欲的正面主張和看法。因此人欲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連當時的內閣首輔李贄、徐階、張居正等人也有這樣的主張。
至此,二者的有機結合導致了江南地區奢靡之風盛行,無論士大夫,還是富豪都開始追求物質享受。其中最富庶的蘇州成為這股風氣的發源地。
昆劇戲衣多為明式服裝,除戎裝部分表現出與生活裝較大差異外,文扮服裝與明代生活基本相同。昆曲早期的服飾并不華麗,只是為了符合腳色的特點而選用不同的服裝,所以多取材于日常服飾,表明腳色的身份即可。因為戲劇服飾是以表現人物實際生活品格為特點的,即便比現實生活中的服飾稍事夸張,也不曾脫離表現人物的需要[4]。
3.2.1 士大夫文化對昆曲服飾影響
明朝中后期,昆劇獲得了士大夫的青睞,昆曲服飾逐漸向高雅的風格靠近。這種融入是多方面的,包括了服飾形制、制作工藝、色彩、圖案等。
(1)服飾形制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文人頭巾。一些當時流行的頭巾經過藝術加工后,便進入了昆劇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很好地塑造、突出了人物形象。昆劇中書生所用的的必正巾是晚明流行的飄飄巾改造而來:以軟緞制,上繡花,腦后繡花飄帶兩根。飄飄巾是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一種便帽,前后各披一片,因步行時隨風飄動而得名,頗顯儒雅風度(見圖5)。

圖5 飄飄巾、必正巾
(2)制作工藝
蘇繡、顧繡而成的精美圖案成為昆劇服飾華美的重要手段。蘇繡、顧繡技法類似,風格相近,可以概括為“精細雅潔”。
(3)色彩
士大夫所喜愛的顏色也深深影響了昆劇服飾。昆劇中年輕文士著道袍,以月白色居多,這正是受了明末江南流行的雅素的“蘇樣”服飾影響[2]。
女子服飾中女衫、女襖也是月白色占據主體。追求的正是《易經》中所說的白賁之美,認為質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也是文人審美趣味影響昆劇服飾的體現。
(4)圖案
昆劇服飾的圖案一部分是寫實化的,寫生花鳥、蝶戀花、梅蘭竹菊,都是經常出現的裝飾紋樣,風格受到了宋代理學“窮理盡性”的影響。
3.2.2 市民文化對昆曲服飾影響
昆劇受到士大夫青眼的同時,也受到富裕的市民階層的追捧,服飾整體風格呈現奢華,表達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1)圖案
喜聞樂見的裝飾效果,也進入到昆劇服飾中。一部分服飾圖案有著吉祥的寓意,如平升三戟紋樣、祥云、雜寶紋,表達市民階層對于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
(2)制作工藝
極度追求奢侈。刺繡被廣泛應用于昆劇服飾中,且面積不小,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一束梅道袍,一支花卉圖案布滿整件,奢華之至。更有甚者,一件男性的富貴衣,本來是窮秀才穿的破斜領青色長褶,卻硬要用青色綢緞料作底,釘上各種紅綠顏色綢方塊做補丁。
昆劇服飾從起源到發展,是明清江南文化、士大夫階層、市民文化共同助力的結果,對其制作工藝、服飾形制、顏色、圖案等均產生巨大影響,豐富精致了昆劇服飾。士大夫文化使其雅致,市民文化使其奢華,二者的有機結合成就昆劇這一雅俗共賞藝術的同時,也使中國戲劇服飾走上了美學高峰。
參考文獻:
[1]管 骍.試論明清“時世妝”與昆劇服飾的相互影響[J].絲綢,2005,(10):47-49.
[2]管 骍.昆劇舞臺美術源流考[D].蘇州:蘇州大學,2006.
[3]鄭錦燕.昆曲與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蘇州:蘇州大學,2010.
[4]朱 琳.昆曲與近世江南社會生活:以昆曲受眾群體為對象的考察[D].蘇州:蘇州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