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素材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因此,寫作教學不僅要注重訓練和評改,更要基于學生無材料可寫的寫作實際,在寫作素材積累上下功夫。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寫作素材的積累可以從情感積累、素材積累、技巧積累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寫作教學;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寫作素材的積累正是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呢?筆者認為寫作素材的積累不是一個方面,應該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情感積累、素材積累、技巧積累三個方面。
一、情感積累
初中語文寫作的第一個目標是寫作要有真情實感。一篇好文章要有思想,而且表達的思想應該有個性印記。這就要求作者要有思想,有豐富的情感。而在習作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學生的習作干澀而無味。這是因為文章缺少“情”,學生寫不出那份“情”。原因何在?學生缺少情感積累。快節奏的生活讓學生靜不下心來體會生活;網絡游戲、毫無顧忌地聊天讓學生沒時間感受生活。很多事情在學生眼中無所謂,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在學生心中沒有停留,也就無所謂回味與體驗,情感積累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情感積累,寫不出真情實感。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情感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學生的生活更健康、更有意義。引領學生遠離網絡游戲、“無聊”網聊、低級趣味的文化等;引導學生關注家庭,關注社會,關注未來,讓學生在健康、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氛圍中成長。家庭、班級、社會每天會發生一些事情,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讓學生表達情感態度,是喜、是怒、是憂還是憤全要表達出來。學生思考、表達的過程就是情感積累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參加活動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問題時、和同學發生矛盾時、堅持不下去時、活動成功時、活動失敗時,是積累學生自我情感體驗的很好契機。教師要抓住時機,利用主題班會、個別談心、書寫體驗等方式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情感體驗在學生的心靈中多停留一會,再多停留一會。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思想就會走向成熟。寫作時,喚醒這些情感體驗,情感會自然地在字里行間里流淌。
二、素材積累
這里講的素材積累是指文字素材積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這里的“時”“事”只要發生了即為過往。學生習作也是這樣,學生的習作內容大多是對往事的敘述或發表看法,更多的是記敘性文章。因此,學生的習作大多是“過往寫作”。如果無事可寫,寫作便無法進行。學生一提寫作文就犯難,總覺得無事可寫、無景可摹。問題出在沒有積累素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的閱讀量不夠自不必說,學生生活素材的積累沒有得到重視。文學來源于生活,寫作素材同樣源于生活。學生的生活不是淡如水的,只是沒有記錄和積累。可以從教材和日記入手來加強習作素材的積累。
(一)用好“片段寫作”素材
語文教材中每單元要進行寫作,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一些教讀課文后的片段寫作素材。這些片段作文素材是根據教材所選課文設計的,與單元作文有一定聯系。當學完一篇課文,學生的閱讀體驗是鮮活的,思維還依然活躍,這時引導學生利用好片段寫作素材進行片段寫作,效果會很好。同時可以為單元寫作起到“提前練筆,積累素材”的作用。
(二)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
沒有什么方式比寫日記更能有效地記錄生活了。學生的生活不是不豐富,也不是不精彩,只是沒有記住,沒有積累。當打開記憶的大門時,除了斷斷續續的影像還是斷斷續續的影像,撿不起來,連不成串,寫不成文。日記可以幫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在日記中記錄生活的過往,為寫作積累生活的素材。當然寫日記貴在堅持,而且剛開始寫時不宜給學生要求字數。如果學生能堅持寫了,日記的篇幅會越來越長,有的完全就是很優秀的習作。文字素材積累的豐富了,學生“有米下鍋”,便可自然成文。
三、技巧積累
積累情感、積累素材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而寫作技巧積累將解決“如何去寫”的問題。在有內容、有情感的基礎上要寫好一篇作文還應注意寫作技巧的運用,比如謀篇布局、詞語潤色、鋪墊伏筆,等等。通過課堂學習、查找資料,學生了解寫作方法、技巧不難,難在運用。寫作技巧的運用本領也在于積累,在運用中積累經驗。首先學生要多寫。“多”不僅指數量上的多,還要注重多種體裁、多種題材、多種寫作技巧的訓練。只有多寫作,多訓練,才有更多在習作實踐中運用寫作技巧的機會,從而積累寫作技巧運用的經驗。同時,要注重批改。要從傳統的教師批改轉變為學生自改、互改。自改、互改可以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遍遍地修改中體會、摸索寫作技巧,運用這些規律。而教師適時指導 ,加深了學生對寫作技巧運用的理解。寫得多了,讀得多了,改得多了,寫作技巧的運用本領在實踐中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積累,運用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真實的情感,充實的內容,寫作技巧的靈活運用是一篇好文章必備的因素。而這些因素要到生活、到寫作實踐中去積累。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能如“渠”“清如許”。
作者簡介:曾超,1982年生,山東曲阜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