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娥 何秀芳
摘要:文章通過從重視家庭教育,加強學校教育和完善社會教育這三個方面來談如何教育抗挫折的孩子。尤其是加強學校教育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抗挫折;逃避心理;心理承受能力;怕失敗
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摔。由于家長的過分溺愛,以至于許多孩子成養成了任性、驕橫、好勝等性格。讓一些父母、教師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感到束手無策。如何增強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呢?下面我就來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重視家庭教育。
和家長們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我發現現在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缺陷。教育時出現了兩個極端,或過分溺愛,或過分要求。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孩子在家里總是勝利者,家長對其表揚很多,所以這樣的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外面,卻不能忍受冷落和失敗。二是有些家長本身就是輸不起的家長,孩子長期模仿,自然會如此。我曾經教過一個孩子,她的媽媽特別好強,對人也很苛刻,所以這個孩子在班上人緣很不好,只聽得了好話,老師的批評也接受不了,一直長進不大。你是否見過這種現象,有些孩子明明是自己走路不小心摔跤了,而家長卻怪這路不平,去打地板,讓孩子從小誤以為這樣做是對的。家長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更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
面對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應該在家引導他以游戲的方式,如下棋投球等,與家人公平競爭,如果孩子輸了,不管他有多么傷心,都要幫助她正視現實,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輸?如果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家長的愛就是害啊!他在外面,非要公平競爭,就應該鼓勵他堅持下去,說他這樣挺好,輸贏乃兵家常事,做到家里家外都要遵守規則。如果長期處于那種在家里很霸道的孩子,而在外受排斥的話,這樣差距太大反而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只有家長堅持不懈的幫助、鼓勵、督促,才能保證孩子改正毛病,確實培養其健康的身心。
二、加強社會教育。
我們深知,社會這個大家庭對孩子們身心所造成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國家也制定了不少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來促進社會教育。在一個健康的法治社會里,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懲罰侮辱學生,家長不能嫌棄兒女,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一個附屬品。我們只有尊重他們,依法治教,才能真正培養起孩子對社會的信仰和尊重,才能培養出符合法制社會要求的一代新人。
三、加強學校教育。
因為在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中,童年的許多美好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的。童年是人生的奠基時期,老師又是知識的化身,孩子的許多好品行,也就是在學校里培養出來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是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關鍵。
首先,學校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教師是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不能醉酒上課和參加賭博,不能仇視社會……由于個別教師缺乏法律意識,不懂法律知識,忽視學生合法權益而做出傷害學生的事。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習,經常學政治學法律,學業務知識,使自己懂得該怎樣教育好學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搞“下不為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其次,教師要幫助孩子克服因害怕困難而逃避的心理。一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用名人故事,日常生活中典型事例,進行教育,孩子們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不再害怕學習,從而體會成功的喜悅。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實際情況可設置一些合理的難題,讓他們幫忙,從而引導他們去解決。并多給孩子鼓勵性評價,增加他們成功的信心和勇氣。
三是學會接受失敗。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失敗,雖然感覺是痛苦的,但孩子必須忍受這些情感,然后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個過程都不能回避。
四是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機靈活潑,智商也不低,可就是不能吃苦,缺少恒心和毅力,受不了一點點懲罰。想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這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個方面通力合作,一是家長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你不能怕累著孩子,這樣可培養孩子,為家長和集體付應有的責任的意識,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因為生活即是教育。二是當孩子錯了,教師應當讓孩子受點批評和懲罰。雖然當時孩子心里不好受,但是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只要我們教師誠實可信,把握好尺度就行。三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就是爭當好少年,千萬不能被社會上的一些只求享受,自私自利,沒責任性的現象所迷惑,教孩子學會現實地判斷形勢。四是適當的激勵,只有不停地給他們鼓勵加油,才能增強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
未來是孩子們的,路是靠他們自己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這一切是成人代替不了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太嬌慣孩子,不能過分要求孩子,我們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為本,以孩子的生命成長和發展為本,這樣孩子長大之后,面對人生難題才不會被困難嚇倒,才能成為有作為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湖南教育》
[2]《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