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澤
摘要:作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我欣賞這樣的教學風格——學生在充滿好奇、充滿探索欲望的心理機制下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滿腔熱情而又輕松愉快的快樂氛圍中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知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在向自己的人生理想邁進的動力心態下完成學習目標!
教書之道:從學答到學問,從學會到會學,從知識走向方法,從好玩走向玩好,從智商走向情商,從題海走向題根,從無疑走向生疑,從學科走向跨科,從隨性走向詩性,從本本走向超本。我用12個字概括就是“學物理 探實驗 究學理 明事理”。
關鍵詞:學物理;探實驗;究學理;明事理
一、抓好學生學習物理的入門教育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根據我校“三互動一體驗”教學策略的建構理念,教學本質上就是一種探究互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學習是一個由未知走向已知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做好互動。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置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的電源加在不同的用電器兩端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努力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注重實驗教學 培養探究興趣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三互動一體驗”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方法。所以在物理新課實驗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親身體驗學習活動過程的學習方式,讓師生共同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創設情境,注重讓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精彩導入尤為重要。從課堂座位的安排、紀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純正的普通話、優美的語言和各種教學情境的準備等,這一切無不影響著探究教學的氣氛和效果。例如:我突破傳統教室的課桌布局,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形成開放性結構,便于學生們交流合作;整堂課不受約束,學生可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舉手發言,無須起立等等。
再者多采用對比教學,歸類教學,使學生即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又能夠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四、教師應循序漸進,開展探究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教師若指導過度,則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師若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又會雜亂無章,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把握好“三互動”中的“師生互動”尺度仿佛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系呢?如何在教學過程開放的同時盡量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和無序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展開“課題”研究,在教學中集體攻關,參照“三互動一體驗”的知識建構理論,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學方法上“循環探究,逐步深入”。先將新課內容劃分為幾個大問題,再將每一個大問題分為若干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教學形成一個先散后聚,不斷聚散交替的循環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至課外。比如: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先預習新課,“簡閱課文”“查詢資料”“自制自帶實驗器具”等,將課堂上沒有探究完的內容帶至課外,課后布置學生寫“探究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對教師而言,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教學,積極應對隨機出現的課堂情況,課后撰寫教學回顧和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扎實完成,也有利于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教學,發展自我。其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應該要干什么事,明確自己的目的,教師也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區別于我們傳統實驗課中的“實驗步驟”。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學生隨意玩耍實驗器材、手足無措等現象的發生。教學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條不紊地進行。
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但“三互動一體驗”的建構理念也明確了,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可以進行二次創作;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古人講究“格物致知”,大意也就是探究事物規律,從而獲得知識,我覺得這四個字,可以用來作為對于物理教學的一點感悟。
參考文獻:
[1]王海斌.中學物理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4.
[2]楊東冬.中學物理概念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