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曉雪
摘要: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生產第一線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聽說能力卻普遍達不到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嚴重的“學”與“用”脫節的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本文針對此種現象進行探討,提出可行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就業需求;高職公共英語;英語聽說教學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迅速,國際交往日漸頻繁,對高等教育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要求隨之提高,其中聽、說能力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國高職高專學生在入學之前,普遍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英語學習,但是在英語聽說能力方面仍有欠缺,少數畢業生能夠達到用人單位對雇員的英語聽說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究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基于就業需求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策略,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1.更新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
高職院校應當擺脫傳統、封閉的人才培養理念,對在教學中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的課程進行必要的改革與更新。傳統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是將英語作為知識來傳授,對于英語的交流作用并不重視,尤其是在工作過程中的應用更是意識不夠。事實上隨著我國與國際接觸越來越廣泛,英語已經大量并普遍的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因此我們要打破以往對于英語聽說膽怯的心理,積極的以就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提高高職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這是英語作為外語教學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
2.以就業需求為導向,創立英語教學方法,逐漸完善聽、說課程體系,構建新型的立體化多元式教學模式。
2.1.聽力與口語課堂教學常態化,提升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積極激發學習者學習英語的興趣、熱情及主動應用的新型教學模式。通常,語言學習的成功者都具有主動和強烈的交際欲望等特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習者的動機和熱情,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設計形式多樣且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聽、說等能力的運用。組成學習搭檔,充分利用課間、課余等零散時間進行應用聽說訓練,目標是營造學習英語的濃厚氛圍,將英語的使用變為常態化、習慣化,突破語言障礙,提高基礎,從而積極的配合教師教學進度,在課堂上、工作中才能流暢的聽說、自由的表達,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求。
2.2.以就業為導向,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創立新的公共英語教學方法,加強學習與語言實踐的結合,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首先應選擇適合的聽說教材,以往教材中對于聽說部分的訓練一直是圍繞著課文展開,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特別創造性的提出新的問題:“假如你只剩下一種能力,你希望是什么?”這樣開放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加以思考、討論交流、表達想法,達到運用聽說的目的,課堂效果會明顯提高。同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文化背景知識,用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培養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能力,為學生對于英語的運用自如建立一定的基礎,避免出現“中文式”英語的現象。傳統的單一的教師面授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且在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而英語教師數量相對有限。一定程度上,一個教師面對數十個學生,造成學生所訓練的機會減少,語言技能應用實踐的機率下降。因此,必須改進教師為主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發揮計算機可以反復單獨地進行英語聽說訓練的優勢,建立基于教師課堂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的立體化、多元式教學模式,加強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讓學生通過體驗多種教學活動,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設立由淺入深的題目,鼓勵學生敢于大膽開口說,不怕出錯,將課堂延展開來,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手段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確定新的學習能力目標。例如開展英語競賽、模擬面試、英語廣播小組等形式豐富的課外活動,與課堂形成互補,鞏固、加深、拓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交際法在英語教學中應用更多、更自然、更有深度。還可以應用多媒體、互聯網等其他媒介為英語的聽說學習、訓練提供幫助,使英語的聽說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中,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
2.3.處理好聽、說技能和其它語言技能之間的關系,有所側重,全面發展。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并不等于對英語其它技能要求的降低。語言的各項技能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并且共同發揮著系統的功能.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語言能力,四項技能缺一不可,不能割裂。作為先行性技能和接受型技能,聽和說是重要基礎,讀和寫則是表達、創造的必須技能,由于語言交際中,包括聽說技能的口頭交際占居大量幅度,聽說技能被看作是語言綜合技能運用的標志性技能。外語教學中所謂“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就是源于這樣一種對技能訓練的認識。最終的教學目標是英語各項技能全面發展,強調聽說,但不能矯枉過正。
2.4.建立、健全聽說課程的評價體系。聽說課程應脫離公共英語傳統評價體系而獨立進行。聽說課程的評價體系更要側重于形成性成績評價。我們認為適合的比例應是形成性成績占總成績的50%甚至更多,課堂中的總結、匯報、討論、搭檔分享等方式都應成為形成性的成績一部分。總之形成性成績給定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學生,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并給于及時適當的肯定及鼓勵,期望學生通過成績的逐步提高形成自我滿足,成為學習的動力,真正的將英語能夠運用自如。
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設置致力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意在能夠使企業中高職高專畢業生新員工在最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了解工作職責,能夠盡快的將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轉化成為企業創造財富的技能,而英語的聽說能力是在工作實踐運用方面最直接的體現。由此才能為現代社會提供緊跟國內外社會發展步伐,符合就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麗霞;馮小斌;談談大專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及其培養[J];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4期
[2]婁紅;與職業相結合的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策略的一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