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職學生及專業特點,嘗試物理認知的起點出發,系統總結出建立二個有效的物理認知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使繁多的教學內容,在高效的認知規律下,得以有效的完成,為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的培養起到推動的作用。
關鍵詞:物理認知過程;高職物理教學
物理課是高等職業學校重要的必修課,其教學質量的高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的培養,對后續課程的教學質量有重大影響,對今后工作方法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學時數的不足和教學方法的陳舊,課堂效果不理想,嚴重阻礙教學方式和教學觀念的改變,為此提高物理課的課堂興趣成為重中之重。
首先物理是一門實驗課,是物理學家采用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對整個自然界的客觀對象進行有效的認知積累。認知具有有效性,客觀性,邏輯性,量化性,對稱性,不確定性與概率相關性。物理的研究對象為自然界中的任何客觀物質,在物理認識的大河中,人們仰望星空,研究過宇宙,星系、天體,在現實生活工作中,研究過可見、可碰、可聞、可感的物質的運動。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世界中,人們甚至試圖采用先進的設備,例如核磁共振,腦電圖,研究人的意識,但是窮盡研究自然界的萬物是不可想象的,客觀世界是這樣,微觀世界更是如此。現代理論物理學家,對諸如黑洞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夸克等許多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試圖找到基本粒子,并通過其相互作用,確定其基本結構,用換元的方法將其組裝成宇宙。
第二物理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現代自然學科,包括許多學科,如化學,生命科學等等,笛卡爾曾將自然科學譽為一棵大樹,物理是樹干,其他自然科學是分支。從物理的研究對象我們會發現,物理認知的核心是人們對自然萬物的理解,物理認知的起點,是由人的認知特征和對象的客觀特性來決定,將這一靈感運用高職物理教學,加強對物理以知過程的應用,會使物理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得以改進,教學效果必將得到更大的提高。物理認知的過程,簡單的說是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構建理論體系,再用實驗檢驗理論的正確性,觀察實驗性質和聯系,檢驗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客觀性,常用的方法是從理論推導出一個預言,通過實驗檢驗,從邏輯上說,如果試驗結果與理論預言不符合,那么理論就有缺陷或者錯誤,試驗結果的與理論預言相符合,那么理論應當為正確的。
第三,在高職物理課中,這一認知過程,應用于機電專業中,例如牛頓力學、電磁學,在化工醫藥專業中的流體力學,熱力學等教學中就有的放矢,充分利用課堂資源,、以學生認知為中心,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
第四物理過程的應用,宏觀物體形態各異,微觀物體不可目睹,研究其形態,運動結構及相互作用規律,引入一個重要的模型__質點,物體不能當成質點,至少研究對象可能會變得更簡單。這樣對簡單對象的研究會更深刻,更透徹,這一物理思想一旦形成,例如人類在牛頓力學體系中,天體運行理論建立的過程受益無窮。物理的認知過程,以及物理,的研究方法及物理理論規律的應用,在高職物理教學中,為有效利用課堂提高效率,物理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有時比傳授物理知識還要重要,它是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主動應用于工作生活中的動力。
第五,下面,我簡單講講人類在牛頓力學體系中天體運行理論建立的過程,第一,古人很早就關注天體這個研究對象,早期得到的是定性和半定量的認識,包括亮度,顏色,大小運動,其中行星與人類最為密切,現象奇特有趣。例如順行、逆行,運行規律易測如時間、位置、周期等信息。之后開普勒的出現,將第谷及自己的信息數據加以研究,找出現象與量值的關系,即開普勒三定律,這是實驗物理的成功,而牛頓的出現則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把天體演化成小質點,研究導向理論物理方向,萬有引力的假設和牛頓三定律,天體運行有了完美的理論體系解釋,古人仰望星空充滿了遐象,在牛頓看來,浩瀚的宇宙如時鐘指針一樣,往復有律,有條不紊。后來運用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筆尖上找到了海王星,使人們堅信牛頓的理論的完美,物理學大廈已封頂竣工。牛頓的理論運用于宏觀物體,比如機械運動無不準確,機械的決定論的思想由此而生,直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才打破對牛頓理論的迷信。
綜上所述一個完整的認知流程即一個認知過程,可簡化為實驗物理流程、理論物理流程、應用物理流程三個階段,再簡化一點,可將實驗物理和理論物理對應科學探索,應用物理對應技術應用,這就是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由上過程可知,物理認知的過程,實驗探索是理論構建的靈感來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理論則預言實驗,指導實驗遵循這一物理認知過程,在高職物理教學中要重視實驗教學,及實驗手段的使用更新。同樣科學探索為技術應用提供靈感和理論支撐,技術應用的進步,反過來拓展了科學探索的認知條件,、應知能力,在高職物理教學過程中,考慮到物理涉及面寬,教學時數少,立足于物理認識的過程,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從實驗探索入手,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在觀察中、分析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科學創新精神,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在高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日新月異時代,爭當大國工匠。
結語:
從物理的定義中,我們能看到,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其代表的就是自然科學,在了解了物理的認知過程之后,我們就能理解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正是在物理認知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如果只注重數學,邏輯訓練,應試訓練,實際上只訓練了認知過程中的最后一步,即認知應用,這顯然是不利于國民的科學教育的,一個健全的國民教育體系應包括完整的物理認知過程訓練。如果能在物理教學和研究中回到物理定義的本質,從認知的起點出發,有意識的遵循認知過程的規律,相信在高職院校中會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笛卡爾,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作者簡介:周廣路(1965)山東榮成,大學,講師,威海技師學院,研究方向:物理認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