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千葉


摘要:我們知道,開辦一家企業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賺錢。因此企業的目標必然是利潤最大化。在會計上,利潤就是企業的總收益減去總成本。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在產品價格被給定的情況下,一般會尋找其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實際中,有些人會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他們認為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后,企業產品的平均成本就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就會理所當然的比以前增加。其實,這是不理解“平均”和“邊際”之間的區別。所以,當需要我們決策是否要擴大企業規模時,是要比較此活動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如果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企業就可以實行此活動;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企業就不應該實施此活動了。這個規律才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做出理性決策的關鍵。
關鍵詞:利潤;平均;邊際
一、課題背景
在動物王國,食物是各種動物生存的基本資源。有了食物,各種動物才能繁衍生息。同理,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利潤則是企業生存的基本保證。企業只有獲得了利潤,才能生存和發展。反之,如果企業獲取不到利潤就會慘遭淘汰。因此,在競爭環境的壓力下,企業的行為目標都必然是趨向利潤最大化。
二、當前企業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們絕大部分企業都處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而競爭的市場有以下特征。第一,在這個市場上有許多的買家和賣家,每個賣家提供的物品大體是相同的。第二,企業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單個企業的產出,都不能影響到此種物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第三,企業可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所以,當企業的經營者認識到自己生產的產品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沒有太大的差異時,這說明這個企業一般應奉行成本領先戰略。就是指在執行企業戰略時,企業應盡量通過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營業費用、縮短資金運行的周期、提高資金利用率等手段來提高企業的利潤。但在實際情況中,一些企業管理者會通過提高企業的產能,希望通過大量固定資產的投資,來實現大規模生產,以此期望實現降低企業的成本費用。我們試想,假設這家企業在資金不受約束的情況下,是否企業的規模越大,其成本就會越低呢?
經濟學有十大原理,其中有一大原理是:理性人應考慮邊際量。通俗的說,我們首先假定我們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說,理性的人在決定是否要做某件事時,首先得要衡量這件事是否值得做。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說,就是需要用成本收益原則來衡量。即假如做這件事獲得的收益大于做這件事要付出的成本,那就表示應該去做。那企業的擴大規模后,企業產品的平均成本就會降低嗎?企業的利潤就會比以前要增加嗎?當企業需要決策要不要擴大企業的規模時,其實是需要比較這個活動的新增單位數量的收益和成本的。而一項活動新增單位數量的成本,叫做此活動的邊際成本。新增單位數量的收益,叫做此活動的邊際收益。經濟學原理認為:如果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企業就應該增加其產量;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企業就應該減少其產量;而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就是利潤最大化時的企業產量。其實,這個規律才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做出理性決策的關鍵。
三、案例分析
“平均”的概念大家都理解。可“邊際”是什么意思呢?可能需要解釋一下。所以,為了理解“邊際”這個概念,現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小明經營了一家小型捕魚廠,目前有三艘漁船出海。小明的每日經營成本是3000元,包括漁船的租金和船員的工資,那么每艘漁船的平均成本就是1000元(3000/3)。小明賣魚所得的每日收益是6000元,即每艘船的平均收益為2000元(6000/3)。小明想,既然現在每艘船出海的平均成本低于平均收益,那是否應該再增加一艘船出海呢?那么,你覺得小明這個決定對(合理)嗎?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比較小明新增一艘漁船后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可惜現在,我們只知道每艘漁船的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可這些信息并不能讓我們來判斷新增一艘漁船在經濟上是否劃算。現在我們來假設小明的漁船和船員的邊際成本固定為每船每天1000元。那么,只有當新增漁船至少為小明帶來1000元的日收益時,他才應該新增第四艘漁船。單憑每艘漁船現有日均收益是2000元這一信息,我們無法判斷新增第四艘漁船的邊際收益是多少?
四、課題問題整改措施
可如果,我們假設出海的漁船數和每日總收益之間存在如下表所示的關系。那就可以判斷了。
如上所述,在每天有三艘漁船出海的前提下,每艘船的平均收益為2000元。倘若新增了第四艘漁船,則每艘船的日均收益為1600元,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此要判斷的是邊際收益而不是平均收益。所以,我們要計算第四艘漁船增加后帶來的邊際收益是多少?通過上表我們可計算得到,新增了第四艘漁船后的邊際收益是400元(6400-6000)。顯然,這個數字低于其邊際成本1000元,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于小明來說,新增第四艘漁船是不劃算的。
上面的例子就表明,我們在進行決策時,有不少人比較的是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其實,就像上例所示,那怕是該項活動的平均收益(1600元)遠遠高于其平均成本(1000元),也不足以證明增加該活動在經濟上是對(經濟劃算)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平均”和“邊際”,就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用公式來表述這些定義為: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產量
邊際成本=總成本變動量/產量變動量
五、課題思考
當我們在考慮企業是否要擴大其生產規模時,要考慮的是產品的“邊際成本”,而不是產品的“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告訴我們,如果總成本在所生產的所有單位中平均分攤,它是普通一單位產品的成本。邊際成本告訴我們,多生產一單位產品引起的總成本的變動。那“邊際成本”和“平均總成本”的關系是什么?其實,只要邊際成本小于平均總成本,平均總成本就下降;而當邊際成本大于平均總成本時,平均總成本就上升。
另外,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在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曲線向我們反映,企業的邊際成本會隨著產量增加而上升,這反映了邊際產量遞減的性質。而長期平均總成本曲線向我們反映了企業成本如何隨著經營規模(大小)而變動的。所以,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減少時,就是規模經濟;當企業在規模經濟時,由于企業的分工細化了并實現了專業化,而專業化可以促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項工作。它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另外,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時,就是規模不經濟了。規模不經濟的產生,是由于任何一個大型的組織,都存在一個協調的問題。企業的管理團隊由于企業規模大而變得特別龐大。所以,企業的協調問題就變的越來越嚴重,這就使得管理者在管理上的效率就變得越低。看下圖:圖中的這些曲線呈現了許多企業的成本曲線都具有的三個特征:
1、邊際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上升;
2、平均總成本曲線是U形的;
3、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在平均總成本的最低點處相交;
從圖1可看出,在產量水平很低時,邊際成本低于平均總成本,因此平均總成本下降。但在這兩條曲線相交時,邊際成本增加到了平均總成本之上。在這種產量水平時,平均總成本必然開始上升。所以,這個交點是平均總成本的最低點。這個最低平均總成本在對競爭企業的分析中會起到關鍵作用。
另外,企業一旦決策擴大企業規模,就會增加企業的固定支出,如大量購進機器設備等。這些不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稱為固定成本。而固定成本是即使企業根本不生產也是要發生的成本,如設備的折舊費用。企業另外一些成本是隨著企業產量的變動而變動,那稱為可變成本。所以,倘若企業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如企業的大客戶大量減少訂單,那不僅之前投入的固定支出就成了沉沒成本(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成本),而且在以后的生產經營中還要繼續承擔這些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這樣就會攤高了企業減產后生產產品的成本。即使企業能處置閑置的設備,也會同出售二手車一樣,這些資產的價值會大大縮水。總之,企業的經營彈性就會變小。
結論
現實中,一般人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只有懂得其知識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可事物的本質往往和表象完全不同。經濟學則是一門研究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所以,它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它不會按照人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去運行。因此,我們只有認識了經濟規律,才能更好的利用經濟規律來指導在我們的經濟活動中,不會因為錯誤的認知而導致經濟決策的失誤。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弗蘭克《牛奶可樂經濟學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美>曼昆《經濟學原理》第6版.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