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摘要:文章對我國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概念、現狀和發展進行了論述,提出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利于排污企業治污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環保部門的監管、有利于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鑒于現階段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存在責任轉移障礙、稅收障礙、融資障礙、經濟風險和技術障礙,建議采取設立國家環保基金、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拓展融資渠道、實施環境保險制度、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加快立法進程、強化政府責任等措施來進一步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關鍵詞: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特許經營;集中治理;環保基金;環境保險;環境誠信檔案
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業與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合同協議,通過付費購買污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的目的,并與環保監管部門共同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第三方治理成為企業環境污染治理新的選擇,應用最典型的是電廠脫硫、產業園區和工業廢水治理。
1 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
從20世紀70年代我國環境保護起步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20多年間,我國工業污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誰污染,誰治理”的分散治污之路。直到1993年第二次全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提出“三個轉變”策略,工業污染防治才開始從分散向集中治理轉變,工業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契機逐步顯現。進入21世紀以來,推行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帶動了環境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培育了一大批規模化的環保公司,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業務范圍逐漸向工業污染治理領域擴展,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條件日臻成熟。
2 企業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障礙
目前,我國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仍相對較低,只有5%左右,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已達5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責任轉移障礙
第三方治理是由排污企業通過簽訂服務合同將污染治理工作委托給環境服務公司。問題是簽訂服務合同,能否將排污企業的治污法律責任轉移至環境服務公司。從排污企業角度看,作為支付治污費用的一方,實現治污責任的轉移是其采用第三方治理的原始動機。如果不管排污企業是否已嚴格履行合同,仍需承擔違法排污所涉法律責任,其對第三方治理的積極性將大為降低。要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上可以從調整責任主體角度著手,由過去的“誰產生,誰負責”調整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強調的是,調整責任主體的前提是排污企業嚴格遵守服務合同所規定的各項條款,如果排放未達標,根源是排污企業違反合同條款,則法律責任仍屬排污企業。
2.2 稅收障礙
排污企業如自行解決污染治理問題,則治理設施建設運營費用可計入企業生產成本,無須納稅。而一旦委托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排污企業向環境服務公司支付的污染治理服務費用,環境服務公司則需繳納各項稅負,從整體上看,這無疑是增加了全社會的污染治理成本。特別是發電企業的脫硫項目,實行第三方治理(即特許經營)后,還涉及雙重征稅問題,即電網企業將1.5分/度脫硫電價支付給電廠須納稅,電廠再將此電價支付給脫硫企業又須納稅一次。雙重征稅加大了脫硫成本,不利于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推行。
2.3 融資障礙
環境服務公司要負責治理設施的投資建設,就涉及到項目融資問題。由于治理設施附著于工業企業的主體設施之中,其所占土地的使用權也屬于企業,作為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不能將設施及土地作為抵押品進行貸款。同時,企業項目能否將企業間簽訂服務合同中的收費權作為質押品獲得銀行貸款,尚不明確。因此,環境服務公司的融資障礙也是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 推行企業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基本思路
污染者付費。排污企業應依據污染物種類、數量和濃度,合理確定減排服務價格。并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及時足額支付污染治理費用,購買污染治理服務。
責任共擔。排污企業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環境服務公司承擔合同約定范圍內的污染治理責任。排污企業應確保合同約定的污染物排放種類、濃度、數量,嚴禁私自排放污染物。環境服務公司應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和達標排放。
集中治理。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應集中建于工業園區,以實現污染物集中排放和集中治理。
對于特殊類型污染物,工業企業應實施預處理,以達到入網要求;對于一般污染物,通過園區管網集中收集,由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有償專業化治理。
全過程控制。環境服務公司可為排污企業提供從工藝設計、工程建設、設備采購、生產管理到資源綜合利用的全過程服務,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4 推動企業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議
設立國家環保基金。國家設立環保基金,推動第三方治理,支持環境服務公司投資運營工業污染治理設施。基金貸款項目還款期限長于銀行期限,貸款利率低于銀行貸款利率。
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于環境服務公司承擔的第三方治理項目,其應征的增值稅實施即征即退政策。環境服務公司從事第三方治理所得收入單獨核算,其所得稅按減15%征收。對于環境治理設施,免征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
拓展融資渠道。對于承擔第三方治理項目的環境服務公司,鼓勵銀行對其實行應收賬款、收費權質押貸款等服務創新,并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開展第三方治理的環境服務公司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鼓勵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其擔保力度。
加快立法進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管部門、排污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三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排污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
強化政府責任。發展改革部門加強指導,會同工信部門做好第三方治理試點和推廣工作。環保部門強化對第三方治理的監管,嚴格執法。科技部門加大環保科研投入,鼓勵環境服務公司作為研發主體參與環保科研,提高污染治理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局,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第二次全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Z],上海,1993.
[2]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