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秋利 楊孟陽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貴在京津冀協同創新。本文構建以知識創新能力為基礎、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產業創新能力為關鍵、創新環境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整體上北京地區創新能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天津地區、河北地區,天津和北京地區的差距較大,河北和天津地區的差距較小,北京地區的虹吸效應依然存在,導致京津冀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關鍵詞:區域協同;創新;京津冀一體化
創新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自2014年國家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就不再是傳統理念下的發展,而是創新驅動、創新支撐、創新引領的協同發展。京津冀地區的創新要素最集聚、創新產出最豐富,但是內部分布不均衡,地區創新協作不強,協同創新有利于打破區域發展壁壘,解決區域內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美國Peter最早提出協同創新概念,引起國內外研究學者的關注。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集中在區域協同創新的機制機理、測度與評價及協同創新模式等方面。在指標體系構建上,主要以《國際競爭力》和《歐洲創新排行榜》為依據。在評價上,Pinto and Guerreir(2010)用因子分析法評價歐洲15國175個地區的創新能力。國內學者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以《國家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為基礎,主要涉及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潛能和創新效率四方面。陳丹宇(2009)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發現各地區的有序度較高,但是整體協同度低。
國內外研究豐富了協同創新能力理論,增加了評價的要素,擴展評價的空間,研究多是比較各地區創新差距,較少涉及地區間協同創新。研究并沒有形成權威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方法選擇有時過于主觀,研究內容缺乏針對性。本文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基于協同創新的角度,科學構建針對京津冀發展實際的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測度和評價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能力,助力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
一、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
(一)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測度
區域協同創新是指區域內創新要素相互作用,進行合理配置,使創新產出最大化的過程,是整合創新資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和提升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京津冀的協同創新既是縮小區域內創新水平差距,協調區域內創新結構,也是促進區域內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提高創新的產出效率。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視角,立足京津冀地區創新的實際,構建了以知識創新能力為基礎、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產業創新能力為關鍵、創新環境能力為前提的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指標體系。
鑒于指標的可觀測性,分別選擇了R&D;人員全時當量、高等院??蒲腥藛T數、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和國際三大檢索科技論文數來綜合反映知識創新能力;選擇技術市場成交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每百萬人專利授權數和R&D;經費內部支出來綜合反映技術創新能力;選擇高技術產業利潤總額、新增固定資產、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和R&D;項目來綜合反映產業創新能力;選擇科普專職人員、年度科普經費籌集額、萬人互聯網用戶數和萬人移動電話用戶數來綜合反映創新環境能力。
國內學者的研究為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提供了很多方法,如全局熵值法、主成分分析、能力結構關系模型、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協調度和管理熵等等。本文從各省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搜集了2008-2016年的各個二級指標的數據,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較復雜,涉及的指標較多,為達到降維的目的,本文選擇主成分分析法對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進行評價。
(二)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
根據構建的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測度與評價指標體系,采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對京津冀協同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根據SPSS軟件輸出結果可知,各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強,公因子方差的提取率大多在83%以上;方差貢獻率表和碎石圖顯示,可以提取的三個主成分,累計方差可以達到90.57%;最后結合各個主成分的方差及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得出京津冀三個地區的知識創新能力得分、技術創新能力得分、產業創新能力得分、創新環境能力得分和協同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如下表2-1所示:
從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結果可知,在知識創新能力得分上,北京得分最高,其次是河北、天津,北京由0.49增加到1.83,增幅達到1.34,河北和天津的知識創新能力相差不太,增幅分別有1.09和1.18;在技術創新能力得分上,北京得分最高,其次是天津、河北,差距較大,北京由0.39增加到2.22,增幅達到1.93,天津由-0.61增加到0.11,河北由-1.01增加到-0.74;在產業創新能力得分上,三個地區在2008年都為負值,北京得分最高,其次是河北、天津,之后各個地區高新技術企業迅速發展,天津地區后來居上,在2016年天津達到1.54,而北京和河北達到0.49,天津地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占優勢地位;在創新環境能力得分上,北京得分最高,其次是河北、天津,河北省的增幅最大,達到了1.35。
從北京、天津和河北各地區創新能力評價結果來看,2008年北京地區的知識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技術創新、創新環境和產業創新能力,2016年北京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創新環境、知識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天津地區在2008年各創新能力得分為負值,技術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產業創新、創新環境和知識創新能力,在2016年產業創新能力提升最大,其次技術、知識和創新環境能力;河北地區在2008年產業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技術、知識和創新環境能力,在2016年產業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創新環境、知識和技術創新能力。從綜合得分上來看,北京地區得分最高,從2008年的0.19增加到2016年的1.5,增幅達到1.31;其次是天津地區,由-0.79增加到0.02,增幅達到了0.81;最后是河北地區,由-0.92增加到了-0.08,增幅達到了0.84。
二、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整體上北京地區創新能力水平最高,其次是天津地區、河北地區,天津和北京地區的差距較大,河北和天津地區的差距較小,表現出了較大的梯度差,隨著時間的推移北京和天津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河北和天津的差距有縮小的趨勢,北京地區的虹吸效應依然存在,導致京津冀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從2016年各地區創新能力得分來看,基于京津冀地區各自的創新優勢,強化各地區的功能定位:北京地區發揮技術和知識創新能力強的優勢,強化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提高北京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天津地區發揮產業和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優勢,強化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功能定位,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河北地區發揮產業和創新能力環境較強的優勢,全面提升河北區域創新能力,補齊河北地區的短板。京津冀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作者簡介:司秋利,河北金融學院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