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這是毛澤東同志對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篇經典著作。今年是《論十大關系》發表62周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的理念引領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偉大征程中,這篇重要的著作對今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仍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論十大關系》;中國夢;現實意義
一、立足國情,繪制藍圖
毛澤東同志發表的《論十大關系》報告明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
(一)研究總結經濟建設問題
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雖然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勝利,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新中國。但是,國民黨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爛攤子”,百廢待興。新生的中國的工業發展的狀況不容樂觀。一輛汽車、一輛坦克,甚至是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我們能造的就只是一些桌子、凳子、茶壺茶碗,能種糧食、能造紙,面對這樣的狀況,首要的就是恢復經濟。經過三年的時間,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開始逐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與此同時,以毛澤東同志為領導的中共中央開始探索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嶄新課題。
(二)從學習蘇聯到以蘇為鑒
前蘇聯模式曾經是新生的中國所借鑒的發展模式。但是,經過實踐檢驗照抄照搬蘇聯經驗不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以,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同志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們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1]他始終認為,盡管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作為先例可以遵循,但不能照搬照抄,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該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結自己的經驗,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三)繪制藍圖
1956年2月后,毛澤東同志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先后聽取了中央34個部委匯報,主要匯報的內容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問題,并匯報了調查研究的情況。經過匯報、討論、醞釀和研究,毛澤東同志總結、概括并提出了“十大關系”的論斷。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同志正式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
《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方針是努力把黨內外、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地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一方面是從研究和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問題中提出來的,一方面是以蘇聯經驗為借鑒提出來的。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十個問題,即十大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2]毛澤東同志所闡述的十大關系,從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的矛盾出發,科學地提出和闡明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和正確方針,是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綱領性文獻,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
二、繼承精華,不斷完善
《論十大關系》不僅在當時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以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鄧小平同志、胡錦濤同志、江澤民同志和習近平同志的部分論述就借鑒《論十大關系》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對外開放的基本觀點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首先,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基礎上指出:“當然,指出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深入的具體的研究。”[3]他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并以此為基礎對當時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深入思考了初級階段所存在的主要矛盾,立足于實踐,豐富和發展基本矛盾的理論,為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
其次,主張實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就是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加強各方面、各領域的合作,參與世界各領域、各層次和各方面的交流。毛澤東同志在談論“十大關系”時對改革開放進行了相關理論闡述,在此基礎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具有前瞻、開拓、帶頭和奠基的作用。鄧小平同志在毛澤東同志探索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進行了新的探索。歸結起來主要有:一是利用國外資金彌補我國現代化建設資金的不足;二是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培植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三是利用國際交往獲得更多的經濟信息。所以,可以說毛澤東同志是對外開放思想的開拓者和部分實踐者,鄧小平同志是對外開放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完全踐行者,繼承了《論十大關系》中的對外開放思想并發展和創新。
三、發展理念,交相輝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4]可以說,新發展理念一定程度上是對《論十大關系》中蘊含的發展理念的繼承、發展和超越。
(一)創新是對《論十大關系》中以蘇為鑒的總結和升華
《論十大關系》是基于前蘇聯模式弊端基礎上提出的,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的力作。新發展理念中的創新與《論十大關系》中的“以蘇為鑒”有異曲同工之處。習總書記指出:“我國創新能力不強……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5]
(二)協調是對《論十大關系》具體內涵的創新和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協調發展牢牢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布局,正確處理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重大關系。習近平同志指出:“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為此,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在發展理念中,強調了各個領域等的發展,這與《論十大關系》中所強調的十大關系所涉及的領域遙相輝映,是對《論十大關系》的繼承和發展。
(三)綠色是對《論十大關系》科學發展的高層次升華
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堅持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論十大關系》中強調重工業和輕工業和農業等的關系,最重要的一點就必須要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更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詮釋。
(四)開放是對《論十大關系》中國與外國關系的繼承和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指出要堅持開放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投資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租金發展。”《論十大關系》也主張正確處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這是對這一關系的繼承和發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五)共享是對《論十大關系》分享主體的繼承和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堅持共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決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需要指出的是,《論十大關系》所指出的十大關系,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人民,也是為了更好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重大矛盾而提出的。所以,共享理念也是對《論十大關系》成果分享的繼承和發展。
《論十大關系》作為獨立自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典力作,不僅在當時為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提供了指導,而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依舊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倪志勇(1989—),男,漢族,山東萊蕪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