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涵 羅宗軍 夏謙
摘 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借貸出現在市場。校園網貸成為網貸市場的集中陣地,而高職院校網貸尤為突出,由于高職學生的特殊性加之缺乏政府的有效監管,不良校園貸不僅加重了學生及家庭的負擔,同時也給學生日常管理帶來了很大隱患。引導學生合理消費,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財經意識,加強學生誠信和風險教育,已成為高職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新難點。
關鍵詞:校園貸;網絡平臺;負面影響;策略
近日,廈門某某學院一名學生因陷校園貸被發裸照而燒炭自殺,各大高校學生也卷入校園貸惡性事件。校園貸的出現本身是合法的,其優點是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但由于監管不嚴、學生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引發了一系列惡性事件,成為高職院校及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校園貸”的使用現狀
為了了解校園網絡借貸的使用情況,本研究以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地級市地區大學生對于校園網絡借貸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使用情況等數據,共收集1000份問卷,通過篩選,得到有效問卷903份。
(一)樣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其中女生512人,男生488人;大一學生330人,約占36%,大二學生330人,約占36%,大三學生343人,約占38%。自2013年以來,國家大力支持與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絡借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種“校園貸”廣告充斥著高校校園。903名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882人聽說過“校園貸”平臺,對“校園貸”平臺的認知度約為97.7%;他們了解“校園貸”平臺的渠道主要有網絡廣告,校園傳單和朋友、同學推薦、手機短信推銷等;其中“支付寶螞蟻花唄、用唄”的認知度絕對領先,第二梯隊為“分期樂”、“趣分期”、“京東校園白條”、“愛學貸”,然后“人人分期”、“名校貸”、“優分期”等平臺在大學生中也有一定的認知度。
(二)大學生對于網絡借貸平臺的使用
調查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大學生會選擇貸款,其中網絡貸款約占一半。只要在校學生網上提交資料、通過審核、支付一定手續費,就能輕松申請信用貸款,這類貸款被統稱為校園貸。同時,筆者分析了近幾年網絡曝光的校園貸事件,發現個別校園貸平臺申請人已超75萬,申請者以三本院校和高職院校學生居多。校園貸是為大學生與研究生群體提供分期購物和現金消費等服務的互聯網P2P金融服務平臺。
903名被調查者中,使用過網絡借貸平臺的同學有488人,約占54%,其中支付寶旗下的“花唄、用唄”使用的人數最多,占66%;其次是京東“校園白條”,占7%;而沒有使用網絡借貸平臺的415名同學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足夠無需貸款;一部分較理性的同學意識到網絡貸款看似美好,但實際上是個“坑”,“零首付”、“零利息”等極具誘惑的字眼背后是各種隱藏的收費。
二、“校園貸”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校園網貸”折射出了目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創新,主動占領好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園網信息發布制度和輿情監控制度、創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新模式、加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體系建設等方面來擴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和輻射力,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教育合力。一方面網絡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創新的動力和工作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與學生的及時交流與互動,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一大突破口;另一方面,新生事物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網絡載體建設中發揮改革創新精神。“校園貸”問題也折射出了一些學生的消費觀和實際經濟需要。部分學生貸款是因為存在超前消費、攀比享樂等與學生實際經濟情況不相符合的心理需求;另外部分學生貸款是用于彌補學習和生活必需品上的經濟缺口。
三、“校園貸”完善的建議和對策
(1)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增強自身保護意識。暢通信息渠道校園貸的初衷是幫助學生解決短期的資金問題,但是在學生后來使用過程中逐步變性,成為高校的安全隱患。因此,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合理使用校園貸的基礎。首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校園貸,清楚了解校園貸的借貸情況、每月還款情況以及還款總額度情況,在簽訂校園貸合同時保持清醒冷靜,避免盲目沖動,產生不良后果。其次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鼓勵大學生提前消費、高消費,要通過合理的渠道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再次,涉及身份證、學生證等重要個人信息,細致保管,便面個人信息泄露。
(2)建立信息暢通的預警處置機制。通過各種有效信息途徑,時刻關注校園貸業務在校園內的發展態勢,定期監督排查學生參與校園貸的進展,發現不良校園網貸苗頭,及時研判評估不良校園貸的潛在風險,通過電話、短信、QQ、微信、當面教育等多種途徑,向學生告警網貸的危害性。對已經參與網絡借貸的學生,建立特殊學生跟蹤信息檔案,及時與學生及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和學校配合教育督促。同時,配合學校保衛處禁止相關單位和個人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不良“校園貸”業務。
(3)強化學校長效規范機制。學校應該加強對校園貸的管理,完善相應制度。首先完善資助體系,包括學生勤工儉學與兼職管理,讓學生能夠盡量獲得較多機會去兼職和勤工儉學。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學校要利用網絡平臺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例如,開設金融管理、信息安全、資金管理等講座,轉載校園貸相關報道,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班級群開展宣傳教育。最后,各部門合作規范校園管理,清除學生寢室、教室、公共區域的各類校園貸廣告,徹底清理校園環境。
作者簡介:郭涵(1984—),女,漢族,重慶合州人,本科,講師,專職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